印度需要多少年才能趕上中國?

當所有金磚國家的經濟都在放緩,只有印度是一個明顯的例外。印度政府公布的最新規劃中稱,預計2015年印度GDP增長率將超過8%,並在隨後幾年突破10%。與此同時,中國的增長正在放緩,政府工作報告預計2015年經濟增長率預期7%左右。GDP漲幅的超越,能否讓印度比肩中國?

Can-India-beats-China

一年前,印度的未來看起來並不怎麼樂觀。經濟增長乏力,通脹引發擔憂,國家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悲觀情緒。

新總理莫迪上任后承諾對政府進行改革並重振其低迷的經濟,印度局勢因此而發生了重大變化。

2月28日,印度財政部長杰特利(Arun Jaitley)公布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以來的首份財政預算案,宣布將斥資113億美元投資基建項目,包括興建公路、改善鐵路系統、港口及衛生設備,同時削減部分稅收,吸引國內外投資,刺激增長。

印度政府在經濟調查報告中稱,印度已處於一個「最佳擊球點」,這在世界各國的歷史上都相當少見,這將使印度最終踏上一個兩位數的中期增長軌道。

「這種勢頭將使印度達到基本目標,即讓所有現存的貧困和弱勢群體‘擦去眼淚’,並為日益增加的年輕人和中產階級提供機會,使雄心勃勃的印度發揮出無限潛力。」

BWCHINESE中文網專欄作家邱林指出,由於中國經濟增長從去年起開始放緩,其GDP已由2013年的7.7%降至2014年7.4%。這讓印度人找到了「趕超中國」的口實。

印度中央統計局2月9日宣布,在截至12月的三個月里(2014年10月至12月),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7.5%,預計將在截至3月底(2015年1月至3月)的本財年增長7.4%。這一增速將趕上中國在2014日曆年7.4%的增長——中國24年來最慢的經濟增速。

有分析認為,印度經濟增長在經歷了幾年的低潮期(其間增速降至5%)后,應該不會費太大力就能提高運行效率。

投資銀行高盛預測,印度GDP增速將在2016年趕超中國;世界銀行認為是2017年。世行在其最新的預測中預計,2017年印度的增長速度將達到7%,而中國將降至6.9%。

在上月中旬印度《經濟時報》召開的年會上,莫迪表示,要把印度打造成20萬億美元經濟體。他在演講中說:「今天的印度是一個規模2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難道我們不能期待一個20萬億美元的印度嗎?」

莫迪稱,印度經濟已經從一個「持續3到4年的寒冬」進入了「新的春天」。

現在印度上下普遍充滿民族自豪感,他們早有超越中國的雄心壯志,加上中國似乎並不關心此事,而把主要精力花在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一路一帶」,這明顯利好印度。

印度總理莫迪自2014年5月26日上台後,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打擊海外逃稅,推行稅制改革,吸引外資,出售國有資產股份,開啟私有化進程等,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改革已初見成效。

莫迪曾明確表示,他希望效仿中國政府,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營造更好的外資環境,從而確保印度經濟的加速增長。

「目前印度經濟增長處於兩年來最高水平,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莫迪的改革措施將支持製造業和外國直接投資。中期來看,目前正付諸實施的多項措施將有助於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減少官僚作風,進而可推動生產力提升。改革前景較為樂觀。」瑞銀在報告中表示。

稅制改革莫迪上任后的首要任務,他希望通過努力在印度實現單一稅制,以統一的商品服務稅替代目前印度各邦自行設定的各種複雜稅種和稅率。

一直以來,印度不同邦或商品徵收不同的稅,五花八門的稅種令企業頭疼不已。印度國家應用經濟研究理事會(NCAER)的一項研究表明,商品服務稅如果能全面推行,印度GDP增幅有望提升0.9到1.7個百分點。

印度勞動力市場也得到明顯改善。目前,印度的一些邦已採取措施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精簡繁雜的審查流程。

近期,渣打銀行對中國、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四個國家,年營業額介於 3,000萬至 1 億美元的中型企業首席執行官(CEO)和首席財務官(CFO)展開的調查顯示,印度的受訪企業最為樂觀,其中97%相信公司將在未來五年實現增長,中國這一比例為87%。此外,71%的印度企業計劃拓展新的國際市場,但中國企業則相對保守,比例僅為58%。

此外,油價不斷下跌使通脹風險下降,也讓印度政府得以削減高昂的燃料補貼。

去年10月份,以索納爾?瓦爾瑪為首的野村證券經濟學家們在一份報告中估算,油價每下跌10美元/桶,印度GDP就會增長0.1%,通脹率將下降0.5個百分點,經常項目逆差也會縮小。

由於政府放寬了投資限制,再加上利率穩定,外國在印投資增加了數百億美元,其中包括來自日本私營和公共領域的330億美元投資,這進一步提振了印度經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日前稱,在陰雲密布的全球經濟版圖上,印度經濟是一塊亮點。

拉加德在新德里發言時表示,印度政府最近的預算「是一個方向正確的舉措」,並特別讚揚印度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莫迪的改革計劃致力於改善印度的國家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增加80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開支,以便讓印度經濟實現7%的增長目標,同時還允許銀行購買基建債券,以盤活債券市場交易。

去年年底,莫迪還從中國爭取到了200億美元基礎設施投資。所有這些措施可能讓印度有能力對不堪重負的交通運輸系統進行升級,為更多地區提供生活用水和電力,並讓技術的應用範圍擴大到全國。

但印度基礎設施最重要的一面在於其人力資本。印度人口之所以價值連城,原因在於該國擁有大量年輕勞動力——35歲及以下人口在印度佔65%,這將讓印度在今後幾十年裡擁有強大的競爭優勢。

為實現人力資本的潛力,印度政府已經採取多項措施,旨在改善教育條件,留住行業內從事技術性工作的農民工,為所有印度人提供銀行賬戶並進行個人理財規劃教育,提供免費人壽保險,鼓勵更廣泛地使用計算機和互聯網+,以及實現勞動力的全面現代化,以迎接醫療保健、信息技術、通信和零售行業的快速增長所帶來的就業機遇的激增。

在美國、日本圍堵中國,以及中國反圍堵的博弈中左右逢源,印度可能成為大贏家。

但莫迪給國際社會的深刻印象是「莫迪經濟學」,源於他在邦政府作首席部長時的改革實踐,他將古吉拉特邦建設成為印度經濟發展的模範,被譽為「印度的廣東」,多次訪問中國的莫迪本人也被稱為「中國的鄧小平」。

印度人選擇莫迪,也希望他學習中國,將經濟發展遲滯的印度帶上發展的快車道。所以,「莫迪經濟學」的核心是學習中國,吸引外資做大做強「印度製造」,改善印度的基礎設施。

當中國企圖脫離過去以來不斷仰賴的投資與出口經濟增長模式,印度則正開始着手發展此種類型的經濟成長,預計印度在未來10年內將會搖身轉變為下一個世界工廠。

德意志銀行全球戰略師桑傑夫森亞爾表示,印度如果成功了,那它能成為新的世界工廠,也就是近十年來中國曾擔任的角色。

中國仍將是一個製造業大都會和重要市場,但「中國製造」標籤無處不在的日子已成過去。當今全球市場變得更加複雜,全球製造商是時候奉行更為開闊的世界觀了,BWCHINESE中文網此前報道這樣認為。

總體而言,在未來二十年,大量的製造工廠將從大到國家遷往發展中國家,而印度正抓住這個機會。

對於今年印度市場的投資機會,各大投資機構也頗為看好。

瑞銀(UBS)財富管理投資總監亞太區投資主管 Min Lan Tan表示:「印度盧比是我們在亞洲最為看好的貨幣之一。因為盧比每年6-7%的收益率十分具有吸引力,應當能夠補償投資者面臨的貨幣下行風險。印度減少經常賬戶赤字的努力和抑制國內通脹率的堅定決心已令盧比的風險下降。」

相比之下,瑞銀則認為人民幣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當中國面臨經濟增長進一步下滑以及通脹放緩問題時,中國央行可能會採取偏寬鬆貨幣政策立場。這將降低人民幣兌美元經風險調整的回報率。」

「此外,印度仍是我們在亞洲最看好的股票市場,因為它擁有經濟增長加速和落實改革成效的利好因素。」瑞銀表示。

高盛(Goldman Sachs)也在最新的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印度即將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它的經濟形勢要好於以前。印度的經常賬戶赤字和財政赤字已經收窄,之前居高不下的通脹也有所下降,廉價石油對於印度是一個福音。」

有趣的是,國際社會對於印度在2014年超過7%的經濟增長率的準確性,卻表達了不同意見。畢竟,在不同地區以及不同部門的數據的交叉印證中,存在不一致情況。

宏觀經濟傳統由所謂「三駕馬車」組成,也就是投資、出口、消費組成,總支出對應總需求,其總和也被認為就是經濟總量。

但是目前來看,有投資者指出,印度經濟的各部分數據加起來,並不完全與總量相匹配。

經濟數據的準確度至關重要,但宏觀經濟數據從統計到呈現,都存在滯后性。也正因此,印度數據造假不太可能,其數據之間各種小問題,也許更多是屬於統計工作的疏忽,這一結果令人想到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名言,「我寧願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 .

具體到印度的GDP,其總體增長趨勢或許可以信任,只是可能數據精確度有待提高。

另外,很多分析人士看好印度,不是因為印度或者印度政府多麼神奇,恰恰是因為印度的落後狀況決定了其未來追趕的不可避免性。

無論基礎設施還是製造業,印度作為後來者,都可以從領先者直接「拷貝」學習,只要政治經濟不出現重大動蕩,這一學習過程並不需要費太多的力氣,然而,這恰恰也成為印度經濟在快速發展上的瓶頸。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近日刊文認為,印度的基礎設施仍是一個巨大的制約因素。印度多數邦的電力供應短缺,港口阻塞,鐵路運力不足,公路狀況更糟。

很多基礎設施企業瀕臨倒閉,因為印度國家公路局等政府所有的實體機構不繳付賬款,又打了多年的官司,因此,它們的債權人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銀行更不願放貸。

對此,印度總理莫迪曾承諾,要給印度經濟帶來成功,如同他在古吉拉特邦實現的那樣。為此,他提出解決政府腐敗和透明度問題,消除官僚機構,並在城市、能源、港口、鐵路及公路方面進行大量投資。

在印度政府公布的2015財年預算中,政府將向基建領域增加7000億盧比(約合113億美元)的撥款,其中包括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金撥款2500億盧比。

此外,政府將為鐵路和公路引入免稅的基建債券,並設立規模約為2000億盧比(約32億美元)的國家投資和基礎設施基金。

預計新財年中,印度在建公路中將有10萬公里完工,同時再新修10萬公里。印度政府還將向電力系統投資,以改變缺電困局。

不過,華威商學院博士薩勃拉曼尼亞(NathanSubramanian)認為,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做首席部長時的表現並不能代表其成為印度總理后也可以做到,畢竟印度政府僵化的官僚主義與中國相比,使其受到投資者更多的指責。

同時,印度想學中國大力發展製造業,那麼多霧霾怎麼辦?

作為經濟增長的代價,全世界20個污染最嚴重的城市中有13個都在印度。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顯示,印度首都新德里已位列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城市。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正致力於打造「印度製造」戰略,但與中國不同的是,印度在大力發展製造業之前就已經面臨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在兩會召開期間就曾公開表示,印度的國內生產總值不到中國的1/4,但印度的環境問題比中國還要嚴重。

如何在大力發展製造業的同時,又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成為印度人面臨的挑戰。

「隨着製造業逐漸從高成本的中國向印度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將在未來給印度帶來更大的污染問題。」郭學堂稱。

印度政府長期不願加強關於碳排放的立法管制,有分析稱,2020年到2040年之間,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在現有基礎上增加60%。

莫迪上台後,印度人民黨還先後取消了已有的環保法律,廢除了《森林權利法案》和《森林保護法案》,以便煤礦企業和其他工業企業伐林清地。

在非政府組織印度樂施會支持的一項研究中,印度學者蘇庫馬爾?莫拉里塔蘭就直言,儘管印度的人均排放量不大,但足以成為壓在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建議印度認真對待氣候變化問題,集中精力發展新技術和新加工流程。

其實,印度現在最能享受到的就是「人口紅利」帶來的回報,但不會像中國那麼豐厚。

印度最多能實現2010至2025年以美元計算的名義人均GDP增長3.5至4倍,大約是中國在1995至2010年期間增長倍數的一半。

現在印度人口總體年輕,但在2025年之前,中國的受供養人口年齡比率仍比印度更為有利。

更重要的是,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上月公布的數據,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36463億元(約合103997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

這是中國GDP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2的位置,是第3名日本GDP的兩倍多,是第10名印度的5倍多。

印度政府在2015年發展規劃中,有一個目標特別突出:加倍努力把印度打造成一個可以媲美中國的世界製造中心。對印度的未來而言,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重要。當然他們也清楚,很少有哪個目標比這個更難實現。

因為從印度製造業的脆弱從數據上可以看,製造業僅佔印度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尚不及中國的一半。

而印度的人居收入按照市場匯率計算目前約為中國的約22%,這說明印度經濟與中國的距離依舊比較遙遠。

換言之,未來幾十年印度保持8%的追趕速度,或許也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很符合情理。但要趕超中國的經濟規模,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或許20年以上,或許50年以上,更或許100年以上。

只要中國人來了,印度人一定會隨後趕到。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正在崛起的大國之間,一直存在着微妙的競爭關係。

拉加德:印度成全球經濟陰雲中的「亮點」

國幣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周一稱,在陰雲密布的全球經濟版圖上,印度經濟是一塊亮點,稱印度近期出台的政策改革與商業信心改善必將刺激經濟增長。

拉加德在新德里發言時表示,印度政府最近的預算「是一個方向正確的舉措」,並特別讚揚印度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入。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上周發布的預測中稱,預期印度4月1日開始的2015/16財年的經濟增長率為7.5%,低於印度政府自身的預測。

IMF:全球經濟復蘇太脆弱,仍面臨巨大風險

拉加德於當地時間16日稱,全球經濟復蘇依然「太慢、太脆弱、太不均衡」。她特別指出,各國貨幣政策出現分化構成風險,這可能導致金融市場動蕩。

拉加德重申IMF的經濟預測,即繼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六年多,全球經濟今年料僅增長3.5%,2016年料增長3.7%。

「經過這樣一場危機后,這仍然遜於原本會預期的水準,」拉加德在印度新德里一場對女學生髮表的演說中說「展望未來,在低油價和低利率支持下,情況或許會好轉。不過,全球這麼脆弱的經濟復蘇依然面臨很大風險。」

在各種風險中,拉加德首先提到的是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分歧」,美國和英國貨幣政策立場逐漸趨於正常化,歐元區及日本則是擴大寬鬆。

「就算這一進程控管得宜,仍可能導致金融體系充斥過多流動資金,印度也不例外,」拉加德指出。

她同時表示,歐元區及日本有陷在低成長及低通脹的風險,使其難以降低失業及債務,同時也導致衰退及通縮壓力升高。

在新興市場方面,拉加德稱可能面臨美元走強、全球利率上揚、及資本流動波動加劇等「三重打擊」。

印度究竟多少年後才能超過中國?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多年來,印度一直在不懈追趕中國。就經濟增速而言,印度將在今年取代中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大國。然而,即便這樣,印度的整體經濟規模仍然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

那麼,印度究竟還要花多少年,才能與北邊的鄰居不相上下呢?

每個經濟難題的答案都取決於所做的假設。下面幾個數字(儘管基於假設產生),可能提供一些線索。

【希望】78年

這種情況是假定兩個人口大國的實際經濟增速均與官方設定的目標一致。

那麼,中國本財年將增長7%,印度將增長8.5%。並且,未來兩大經濟體還將平均以上述速度增長下去。

如此一來,印度的經濟規模將在2093年左右超過中國。算下來,距今還有78年。

【夢想】23年

夢想應該大一點,萬一實現了呢?假定印度將以年均10%的增速增長,而中國這一成熟經濟體的增速放緩至年均5%,那麼印度將在23年後超過中國。

【噩夢】11年

假設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更加糟糕,甚至停止增長,而印度仍能維持10%的年均增速,那麼印度大概11年後就能達到中國10萬億美元的經濟規模。當然,一個世界最大經濟體停止十多年將是一場災難,可能影響其他國家增長。因此,這種情況僅僅是一種數字把戲。

【世代】3代人

印度花78年趕超中國是什麼概念?大概要經歷三代人。也就是說,印度要等到這代人的孫輩出生,才能在經濟規模上超過中國。換個說法,日曆撕回到1937年吧。那年,喬治四世還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印度的國王。那年,豐田剛剛成立。那年後的兩年,希特拉入侵波蘭,歐洲戰場二戰爆發。

英媒:印度製造被基礎設施拖後腿 系巨大制約因素

英國金融時報網9日發表署名為桑曉霓撰寫的題為《印度製造被基礎設施拖了後腿》的文章。文章說,如果讓總部位於孟買的聯盟輪胎的首席執行官約格什?馬汗薩里亞,來做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推出的「印度製造」運動的代言人,那將是個很好的選擇。並且這場運動確實需要一個代言人。

當莫迪在幾個月前推出該計劃時,很多人不清楚其真正的意圖。對一些人而言,這只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不是要努力實現真正的變化。對另一些人而言,這是甘地發起的抵制英貨運動Swadeshi的另一個版本,當年那場Swadeshi運動的內容是「不要買曼徹斯特的布料,買印度的」(儘管當時印度布料的價格要貴得多).

對於駐德里的一位日本官員而言,這場運動更具體來說是說服印度人不要購買從中國進口的任何商品,從智能手機到鋼材。

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明顯跡象顯示印度能否在製造業的任何領域表現出競爭優勢。印度的基礎設施仍是一個巨大的制約因素。多數邦的電力供應短缺,港口阻塞,鐵路運力不足,公路狀況更糟。很多基礎設施企業瀕臨倒閉,因為印度國家公路局等政府所有的實體機構不繳付賬單,然後打了多年的官司。因此,它們的債權人企業無法償還銀行貸款,銀行變得更不願放貸。

另外,印度企業幾乎都沒有實現真正的規模經濟,生產率低下往往讓理論上的廉價勞動力優勢化為烏有。

讓情況變得更糟的是,擁有大規模過剩產能的中國改變了全球的製造業經濟學。3年來,中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一直處於通縮。如今,全球無論任何地區的製造商幾乎都沒有真正的定價權。3年來,貿易也一直近乎持平。東亞通過「增值」製成品出口推動增長的模式可能已破產。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將切斷大量低技能員工過上中產階級生活的道路,從大連到底特律到德里。科技和機器人的應用擴大,已經在抑制新就業崗位的增加。但如果無法創造就業,印度年輕的人口結構帶來的「人口紅利」反而將成為禍害。

儘管中產階級人口比越南總人口還要多的印度市場理應成為吸引外國投資者的磁石,但迄今為止,越南等國一直比印度更能有效地利用中國薪資上漲帶來的契機。直到最近,福特、日產和豐田等美國和日本汽車製造商,才開始響應莫迪「印度製造」的呼聲。

印度要排除萬難取得成功需要一種細緻的戰略和宏大的願望。聯盟輪胎的馬汗薩里亞這兩個都有。他知道,中國每年的汽車銷量高達近2000萬輛,擁有巨大的規模經濟效應,應該會讓他所處的行業成為另一個犧牲品。因此,他知道他不可能與中國人競爭。他轉而關注於規模太小、中國人不感興趣的「利基」領域:他為農業和建築車輛生產定製輪胎(共2000個型號),供應給卡特彼勒等跨國企業。這些輪胎對工藝水平要求很高,而這恰好可利用到印度的優勢:該國的一流大學培養出了全球一些技能最為高超的工程師。

馬汗薩里亞在位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開辦了第一家工廠,2年前,他還在抱怨,因為這個邦常年電力供應不足,自己不得不進入電力行業。如今,他當年安裝的發電機已很少開動了。他可以利用最近開辦的能源交易所和小型私營工廠。

「政府面臨破產,」他表示,「他們終於允許私營部門來填補空白了。」類似的,在莫迪的家鄉古吉拉特邦,馬汗薩里亞的第二家、也是最新建成的工廠,可以利用新建的私營港口,大大方便出口流程。

實際上,馬汗薩里亞正頭一次考慮將他的關注點轉向國內市場上的各種機遇。「海外市場的健康狀況非常令人擔憂,」他表示,「如今,我們在考慮,未來5年,印度能否佔到我們營收的5%至10%,而不是1%至2%。」

如今,要讓馬汗薩里亞這樣的商人不失望,就看莫迪的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