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受過中國的恩,為何朝、越、緬都跟中國貌合神離?

占豪

新中國以來,中國對周邊的朝鮮、越南、巴基斯坦、緬甸這四個國家提供過強力的支持,但在這四個國家中,卻只有一個國家——巴基斯坦成了鐵桿兄弟,其它三個國家在很長時間裡,都曾與中國貌合神離或正與中國貌合神離。

Why-theses-countries-are-no-friendly-to-China

在上述中國大力支持過的四個國家中,獲得支持力度最大的是朝鮮,中國人民志願軍曾幫助他們趕走了美國侵略者;其次是越南,中國前後有三十多萬軍人在越境內幫越南抗美,為越南提供了按當時價格計算差不多200億人民幣援助,可謂要人出人,要物出物;再次是巴基斯坦,中國從第二次印巴戰爭開始一直到現在,都是巴基斯坦最強大的支持者,中國曾在巴基斯坦孤立無援時強力支持巴基斯坦,使巴基斯坦度過難關;最後則是緬甸,對緬甸支持雖不像前三者,但在西方全面對緬制裁的情況下,是中國對緬甸的全方位支持,使緬甸政府度過了難關。

那麼,為何在上述四個國家中,為何只有巴基斯坦成了中國的「鐵哥們」,其它三個國家卻沒能成為「鐵哥們」呢?

巴基斯坦之所以自第二次印巴戰爭開始,無條件信任中國,將和中國的關係作為國家最重要的外交關係發展,無論是軍人、任何黨派執政,都將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對外關係國,根本原因有三:

一、歷史鑄就的鐵「盟」。

自第二次印巴戰爭,無論是西方還是蘇聯,都更加支持印度,只有中國無條件地支持巴基斯坦。歷史上,中國幫助巴基斯坦至少度過了四次重大難關:第一次是第二次印巴戰爭;第二次是第三次印巴戰爭;第三次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第四次是2008年孟買恐怖襲擊事件,是中國的不斷施壓才讓印度放棄了戰爭幻想。這四次,誰能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唯有中國。

二、只要印度在,這世界只有中國會全力支持巴基斯坦。

在這個世界上,二戰後真正的超級大國只有美國和蘇聯(解體后是俄羅斯),另外能稱得上軍事大國的也只有中國。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國也還是只有中美俄。巴基斯坦最重要的敵人和對手是印度,而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或過去的蘇聯),都不可能為了巴基斯坦得罪印度,甚至更希望印度強大以遏制中國。所以,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中國是巴基斯坦對抗印度的支撐,其它任何支撐都不靠譜,而巴基斯坦深刻理解這一點。

三、巴基斯坦就中巴友誼進行強力的國民教育。

巴基斯坦議會曾通過一個法案,意思是破壞中巴友誼有罪,法律雖然是籠統象徵性的,但已經表明中巴友誼對巴基斯坦國家的重要性。而在巴基斯坦官方、民間、媒體或教科書,歌頌的都是中巴友誼的偉大,所以巴基斯坦人對中國人極其友好。直白點說,和中國友好是巴基斯坦全國上下的共識,不但具有高層交往基礎,還有民意基礎。

對中國來說,巴基斯坦的重要性這裡不再贅述,可點擊上面兩篇文章查看相關分析解讀。

今天,我們重點闡釋為何朝鮮、越南、緬甸沒能成為像巴基斯坦那樣的鐵哥們。

這三個國家之所以沒有成為鐵哥們,問題不在中國一方,而在朝、越、緬三個國家自己。對中國來說,考慮到傳統友誼和地緣政治利益,中國都盡最大努力支持過他們,特別是朝鮮和越南,中國可以說是為此付出了重大代價,不是中國不想與他們稱為鐵哥們,而是他們自己有私心、異心。為了大家更清楚其中邏輯,我們可以對這三個國家進行分別解析。

朝鮮:

二戰後,朝鮮一直在抗日的北方力量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立了以金日成為核心的北朝鮮政府,南方則在美國的支持下,在日偽政權的基礎上成立了受美國支配的李承晚政府。鑒於二戰後冷戰大幕的拉開,朝鮮南北關係非常緊張,北方金日成政府想借蘇聯力量統一南方,南方李承晚政府則想借美國力量消滅北方,雙方在38線附近幾乎天天發生衝突。

終於,在蘇聯支持下,1950年6月金日成率先突破三八線展開全面進攻,欲統一南方。但是,由於美國的介入,北方軍隊潰敗,戰爭很快打到了鴨綠江邊,美國不顧中國反對不斷入侵中國。若中國不出兵,東北三省無疑將淪為美蘇對抗的前沿,中國的工業基地將淪陷,中國經濟將無法發展。迫不得,中國派出志願軍參戰,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中國介入戰爭后,將美軍從鴨綠江邊打到了38線,最後大家再次再次獲得戰略平衡,這一平衡一直維持到今天。

中國為支持朝鮮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要說朝鮮該對中國感恩。但是,進入19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使得朝鮮開始在中蘇之間騎牆。由於當時中國經濟落後,朝鮮在1964年明確倒向蘇聯,加入了蘇聯主導的經濟體系——經互會。所以,本質上,朝鮮當時是認蘇聯為老大哥,只認中國是二哥,雖然中國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對其有巨大支持,但這並不能改變他與中國保持距離而與蘇聯保持更親密關係的自我需求。在這種情況下,中朝關係怎麼可能成為「鐵哥們」呢?

朝鮮和中國沒有成為鐵哥們還有另外兩個歷史原因:

一、朝鮮戰爭中朝戰略目標存在差異。朝鮮戰爭時,金日成政府很想讓中國幫其統一朝鮮半島,為此甚至要和中國爭奪抗美援朝時期的軍事主導權,最後是斯大林施壓金日成才就範。但是,金日成想讓中國突破38線繼續向南推進,統一南朝鮮的想法一直存在。對中國來說,越過38線再往南,中國的後勤補給線就會拉得很長,補給會跟不上,戰場上對抗裝備精良、補給能力強大的美軍會吃大虧,中國絕不可能犯之前金日成犯過的錯誤,何況中國也沒有義務犧牲自己成全朝鮮,畢竟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打到38線形成新的平衡,中國的戰略目的就達到了。中國政府和金日成政府在這一戰略目標上存在的內在衝突,使得中朝從開始就存在隔閡。

二、朝鮮的個人崇拜體系。朝鮮政治上搞得是個人崇拜,朝鮮戰爭之所以勝利,在他們的教育體系中,是他們英明的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的千秋功業,中國不過是幫了點忙而已。在這種思想下,朝鮮不可能將中國對其的支持時刻舉過頭頂,否則領袖個人崇拜的遊戲就玩不下去了。

中美關係改善,中國改革開放,在朝鮮看來這是修正主義,是他們認為的錯誤道路,所以在中國改革開放后中朝關係就更加疏遠了。1991年蘇聯解體,1992年中韓建交,這都讓朝鮮感覺到了無比的孤立,於是他們又將主心骨寄托在核武器方面。這使得朝鮮在戰略上的利益和中國又有了更大差異,兩者經濟在過去三十多年中拉開的差距越來越大,制度上差異也越來越大,這都使得中朝雖依然是利益共同體,依然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卻無法像與巴鐵那樣「心印心」,成為鐵哥們。

越南:

越南和中國的關係,甚至比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更源遠流長,因為越南歷史上第一個王朝趙佗就是中國人,在過去兩千餘年中,有超過三分之二時間越南都是在中國治下,其它時間大多也是衛星國。所以,中越關係可謂源遠流長。

今天越南執政黨越南共產黨,二戰前就和中共有聯繫,二戰後更是在中國的支持下進行武裝鬥爭。某種程度上說,越共建立國家都是在中國支持下才完成的,是胡志明發展了與中共的關係,才真正有了後來在越南一統天下的資本,這是為何中國在胡志明時期雙方關係極其密切的根本原因。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10月1日成立以後,在1950年1月18日就與北越建交,並在1950年至1975年期間向北越提供武器、軍訓和補給品去抵抗南越及盟友美國。然而,在越共內部,一直有力量更加親蘇而非親華,他們擔心中國會再度支配越南。這其中,握有大權的黎筍就是最重要代表。

在胡志明活着的時候,胡志明以自己在黨內的威望壓制着這一派的力量,而且中國當時也的確是北越抗擊南越和美國的最重要支持力量。但是,1969年9月胡志明逝世后,一切都發生了轉折。

1969年,中蘇關係徹底破裂,中蘇爆發珍寶島戰役以蘇聯吃了大虧,丟了珍寶島告終。同年,中美關係開始有了改善契機。中蘇關係因珍寶島戰役徹底破裂、美國尼克松政府調整對華戰略使中美關係破冰、胡志明逝世這三大事件糅合在一起,使得中越關係發生了劇變。

胡志明逝世后,黎筍為首的反華力量再真正無遏制力量,掌握權力的黎筍政府很快與蘇聯苟合,開始展開對外入侵行動,意圖通過與蘇聯聯合遏制中國,包圍中國,並最終導致1979年中國展開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越關係也由此轉向超過10年的敵對關係,直到蘇聯解體。

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越南之所以無法和中國成為鐵哥們,根本原因有二:

一、越南本土力量擔心中國支配越南,這是其民族情緒在作祟。

二、抱更粗大腿的政治投機與自己的貪婪。和朝鮮一樣,在越南黎筍政府看來,依靠蘇聯比和中國友好更靠譜。只是,黎筍比金日成政府要激進和貪婪得多,他選擇了和蘇聯合作與中國為敵,而不是採取中立策略。黎筍之所以如此,在於他對中國的敵視以及自己的貪心和自不量力。黎筍政府認為,可以借蘇聯力量擴展自己在中南半島的地盤,成為東南亞的霸主,與中國分庭抗禮。

綜上所述,二心、貪婪與民族情緒,是越南在胡志明后沒有真誠與中國相待的原因,也是中越難以成為「鐵哥們」的根本原因。

緬甸:

中緬關係在1950年代吳努政府時期是比較好的,和平外交五原則就是中印緬三國聯合提出來的。1955年周總理之所以能躲過克什米爾公主號刺殺事件,就是因為吳努總理的邀請而沒有乘機前往而躲過一劫。但是,後來在吳奈溫發動政變后,中緬雙方關係惡化。在經濟上無能的軍政府開始推行大緬主義,不斷制定排外政策,中國方面也開始支持緬共,這使得中緬關係持續惡化,1967年緬甸更是爆發了慘烈的排華事件。

中國改革開放后,中國逐漸放棄了對緬共的支持,中緬關係也開始回暖。1980年代末,東歐劇變的影響也波及到了緬甸。1988年3月,緬甸國父昂山的女兒昂山素季,以其母中風病危為由,在美國民主基金會的支援下,回到仰光以照顧中風病危的母親為名義,暗地煽動百姓發動反抗軍政府示威,試圖顛覆軍政府,緬甸政局開始動蕩。

1990年昂山素季在大選中獲勝,軍政府強力作廢大選結果,然後囚禁了昂山素季。自此,緬甸與西方成了完全水火不容的關係,中國和西方的關係在1989年後也出現了交惡。於是,進入1990年代后中緬關係越來越好。在2010年緬甸民主化改革之前的大約20年時間,緬甸政府之所以能扛住西方的顛覆,與中國的強力支持是分不開的。這一時期,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全方位支持緬甸軍政府。

但是,隨着2010年緬甸民主化改革的推進,緬甸和西方的關係開始緩和,中緬的關係變數也開始增加。從2010年後緬甸的各種行為上看,其心已異。未來,隨着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和遏制中國戰略的推進,隨着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緬甸的地緣政治地位會快速提升,緬甸政府很可能會走「兩頭吃」的路線。

由上述我們可以看出,緬甸政府對中國是缺乏誠意的,在政治上是有投機的,這樣的國家和中國不太可能成為「鐵哥們」。在占豪看來,綜合歸納起來應該可以總結出如下三個原因:

一、緬甸的民族情緒

緬人有大緬族主義,這種民族主義使得他們長期無法解決緬北問題。同時,這種情緒會讓他們擔心,中國會有支配他們的企圖。所以,他們會想方設法來盡量避免這一切,這就決定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必要的情況下,他們完全可能引進外部力量以對沖中國。

二、緬甸的地緣地位

過去,緬甸地處東南亞和南亞之間,毗鄰印度洋,旁邊有印度和中國,再加上與蘇聯之間隔着中國,這使得緬甸一直不是冷戰鬥法的前沿。冷戰結束后,這裡的地緣重要性對美國來說也不那麼重要,美國也一直沒有作出過多的關注。2000年後,美國的注意力都放在中東反恐方面,更是無暇完全顧及。所以,緬甸總體承受的壓力沒那麼大。

但是,隨着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實施,緬甸成了新的中美角力點,再加上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使得緬甸戰略地位陡升。這種突然的變化,使得緬甸政府有了吊起來賣的想法。

三、政治投機心理和緬北問題。

緬人政治投機心理極重,在緬甸地院戰略地位陡然提升,在與西方關係不斷改善的大背景下,政治投機心理使得他們很難和中國完全保持一心。而在緬北問題上,緬甸軍事集團中新興勢力試圖快速解決也引發了緬北問題的進一步激化。對中國,由於中緬邊境穩定關係到大國戰略,又不可能完全袖手旁觀。在這種情況下,中緬雙方必存隔閡。

綜上所述,中緬也不可能成為鐵哥們。■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