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鎖日本列島:扼殺日本帝國的飢餓作戰

章騫

太平洋戰爭後期,隨着對馬里亞納群島的佔領,美國開始大規模使用B-29型遠程轟炸機對日本本土進行了空襲。在對日本岸上的重要目標進行轟炸的同時,美國還封鎖海上交通線,阻止原材料及糧食輸入日本,這不僅可以削弱日本的工業生產,還能使日本國內的軍民陷入飢餓,這一系列作戰被形象地稱為「飢餓作戰(Operation Starvation)」。

Operation-Starvation

而進行「飢餓作戰」的主要手段,便是空中布設水雷。該作戰從1945年3月27日開始,到同年8月15日為止。美軍從提尼安島航空基地起飛了1150架次的B-29轟炸機,布設了超過12000枚的水雷,對日本的戰時經濟,進行了致命的打擊。

對此,美國海軍戰史寫道:「通過這種布雷作戰,使得日本周邊的海上交通陷入了完全的麻痹狀態,斷絕了其原材料及糧食輸入,將日本逼到了失敗的境地。這場戰爭如果再延續一到兩年,必將造成日本本土七千萬人中的一成,也就是七百萬人因飢餓而死。而且,這些從事佈雷的飛機數量,不過是攻擊日本總機數的百分之六而已。」

337
正在佈雷的B-29轟炸機 

作戰行動的設想:如何一擊斃命

1945年3月下旬,隨着盟軍發動沖繩戰役,從東南亞到日本本土的日本南方海上通道被迫關閉。日本只剩下連接大連等華北港口、羅津等朝鮮半島港口的海上交通線及日本國內航線。當時日本80%油料、88%鐵礦、90%煤炭、20%糧食依賴進口。

日本國內航運佔據總航運量的75%,重工業地帶使用的煤炭大約佔了一半。同時,日本每年從中國及朝鮮運進150萬噸糧食和原材料,大部分是經過關門海峽送到神戶,再運到大阪的工業地帶的。

此前,盟軍主要是通過潛艇和飛機來打擊日本海上交通線的,尤其是美國海軍的潛艇取得了極大的戰果。但是,日本海軍殘存的部隊主力集結在吳港,其他艦艇則主要分佈在瀨戶內海的各個港口,包括三艘戰列艦,多艘航空母艦和巡洋艦,而且日本已經展開一系列的海上護衛行動,要進一步實施潛艇破交有所困難。於是,美國海軍設想通過佈雷,進一步對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實施打擊。

然而,由於美國海軍航空兵無法實施遠程布雷任務,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海軍上將在1944年7月向陸軍航空隊求助。經過協商,這一行動由美國陸軍航空第二十航空軍的B-29轟炸機來實行,這也是軍事史上規模空前的攻勢布雷作戰行動。

作戰的展開:步步為營,扼住敵人的咽喉

從1944年11月起,美國就開始對第二十航空軍麾下的第21轟炸機集群第313轟炸聯隊進行布雷訓練。這個聯隊的司令是約翰•H•戴維斯准將,共擁有第6、9、504、505、509五個轟炸大隊,是第二十航空軍中實力最強的聯隊。同年12月,美國海軍派遣水雷專家到達提尼安島,着手建造儲備水雷的彈藥庫,到1945年2月20日已經儲備了1500枚水雷。

這些水雷中可以說凝聚了當時的尖端技術,美國研製出一種即便不直接接觸便能通過傳感器起爆的感應式水雷。其起爆方式有根據磁性的M4和M11,具有磁性、音響和水壓互換方式的M9,兼具磁性和水壓兩種方式的A6等型號。實際布設時,都是將各種水雷混合使用。而用於水深27米為止的有一千磅級的Mk.26和Mk.36型水雷,而水深46米為止可以使用的,則是兩千磅級的Mk.25型。

對日本進行的陸海軍協同布雷作戰一共分成幾個階段,其中1945年3月27日到5月2日可以稱作第一階段。3月27日夜間,B-29首先投下了大約1350枚磁性水雷,對此日軍被迫宣布關門海峽停航兩天並實施掃雷。美軍在30日夜間,再度投下450枚水雷。此後直到4月12日,一共出動246架次的飛機,布設的水雷數量為2030枚。

這一階段主要的布雷目標集中在關門海峽、吳港、佐世保等軍港以及廣島灣。此時日本主力艦大部分無法行動,而企圖出擊的以「大和」號戰列艦為中心的作戰部隊,在從瀨戶內海駛離豐后水道不久便遭到美國艦載機的猛烈空襲,最後以「大和」等艦被擊沉而告結束。在限制日本海軍艦艇行動的同時,第一階段的布雷也對日本海上交通造成了相當的打擊。僅僅到4月6日為止,便有超過8艘計500總噸級的船隻觸雷沉沒。到5月2日則達到19艘沉沒,39艘損傷。

飢餓作戰的第二階段為5月3日—12日。這個階段的作戰行動是為了封鎖本州南部沿岸的航路,因此,除了在關門海峽繼續布雷以外,還在東京、名古屋、神戶、大阪等各大港口以及瀨戶內海的主要航道布下水雷。在此階段,一共布設了1422枚水雷,大約一半是水壓型水雷,這種水雷日本海軍無法清除,因此發揮了極大的威力。

這樣,關門海峽使大型船舶的通航完全失去了可能,即便是小型船舶也無法保障安全。這些小型船舶在穿越關門海峽時,有三分之一會觸雷沉沒,關門海峽每天的交通量在3月為40艘左右,到了5月底則猛降為2到4艘!因此,大阪、神戶等港口受到了直接的影響,因為從這些港口出發的船隻必須通過關門海峽。這樣,運往瀨戶內海各港的海上貨物,只能先運到九州或本州的西北部。

緊接着,在5月13日到6月6日,可以說是飢餓作戰的第三階段。為了進一步打擊日軍航線,美軍在關門海峽繼續佈雷的同時,又在本州西北以及北部九州各大港口布設新的雷區。這個階段進行了15次佈雷,動用了1313枚水雷,其中有為數不多的新型低頻音響水雷,這種水雷在也是日本海軍無法清除的。這樣,日本船隻的損害加劇,5月因水雷而沉沒的商船多達66艘,總噸位為11萬噸,超過了潛艇和飛機的戰果。受損的船舶也有31艘,計10.6萬噸。因此,原本可以躲過關門海峽而卸貨的九州以及本州西北部各大港口的損害也急遽上升。

6月7日到7月8日,可以算作飢餓作戰的第四階段。期間,從沖繩飛來的海軍PB4Y-2型飛機也參加了行動。陸軍B-29布設了3542枚,海軍機則布設了186枚。與前三個階段相比,這一期間布設的水雷總數已經倍增,布雷海域除了先前所提之外,還對新瀉、伏木等日本海沿岸的港灣投下了水雷。而神戶、大阪等重要港口外遭到了反覆佈雷,幾乎化作了死亡之海。

不過,日本還是企圖利用面向日本海的朝鮮半島東部的主要港口。為了將日本連接大陸的海上交通線徹底切斷,從7月9日開始,飢餓行動的第五階段打響了,總共使用了3746枚水雷。此時硫磺島上的機場已被美軍佔領,盟軍飛機的作戰半徑更寬闊了。因此,美軍除了對舞鶴、新瀉等日本海沿岸的主要港口展開佈雷,朝鮮半島上的釜山、清津等港口也加入了布雷區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朝鮮半島上糧食的主要集散港口羅津港外集中布下了420枚水雷。

這樣,整個日本列島便完全封鎖起來了。寶貴的糧食和原材料的運輸陷入停頓狀態。

330
Mk.36型空投水雷

日軍的對策:最終只有投降

對日本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如何防止B-29的空中佈雷行動。從這一行動剛剛開始,日軍就調動了佐伯海軍航空隊的一部分兵力,對B-29進行攔截,日本陸軍也在小月飛機場配備了防空戰鬥機,而後還從大阪調來了高射炮部隊。但是這一切對於夜間執行的布雷任務而言都沒有多大意義。

到了5月21日,日本陸海軍技術運用委員會設置了水雷專業部門,研究如何清掃新型水雷,比如針對磁性水雷,製成了二式和五式磁性掃雷具;針對音響水雷,則採用了發音彈,算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過,對於低頻音響水雷和水壓式水雷,則始終無法尋得對策。

日本主要的掃雷艦艇的船體是鋼製的,無法從事對磁性水雷的掃雷作業,於是不得不緊急採用木製的獵潛艇和巡邏艇來掃雷。

在組織方面,日本海軍匆忙在下關組建了第七艦隊,加強對海峽的監視,集中探照燈、高射炮及雷達等設施,不過收效甚微。

在整個行動中,僅僅B-29就出動了1529架次,投下了12135乃至12239個水雷,在戰爭期間共有30萬噸日本商船沉沒,40萬噸的船隻受損,而美軍僅損失了15架飛機,其損耗率不足1%!而這些飛機只是擔任空襲日本本土的第21轟炸集群出動架次的5.7%,可謂是一場性價比非常高的作戰行動。

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宣布投降,就其原因,相當一部分人歸結為「屈原」或「蘇武」,也就是屈從於原子彈和蘇聯動武這兩點,但是,僅僅依靠出擊總數6%左右的轟炸機的布雷攻勢也是不可輕視的。

日本掃雷技術何以保持領先地位

與其他作戰手段不一樣,大量布設的水雷到了戰後,依然對日本周圍的航線造成嚴重威脅。日本投降后,因飢餓作戰而布設的水雷殘存6600個左右。直到1950年,包括從事掃雷作業的船隻在內,共有118艘觸雷,其中55艘沉沒。

這樣,原海軍省改組的「第二複員省」聯合海上保安廳開始在美軍的協助下實施戰後掃雷業務,總共投入了360艘艦船,大約19000人。除了這些水雷,他們還需要撤除原來日軍防禦用的大約55000枚錨雷。

然而,這項掃雷作業極其艱苦,到1952年為止,共有78人殉職,200多人負傷。直到1972年,還有7%的海域沒有經過掃雷處理。進入21世紀,日本周邊的海域海大約以平均每年4枚的速度,有水雷被處理。最近一次,便是2010年5月29日在神戶港疏浚作業之際發現的。到2006年,日本方面宣布完成掃雷的海域達到了99%。

對於日本這樣一個依靠海運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的佈雷封鎖作戰是非常致命的打擊手段,此舉幾乎使得日本的戰時經濟陷入死地。也正是由於蒙受過這般沉重的打擊,並於戰後不久便投入周邊水雷的清除,確保航道暢通,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掃雷技術也得以在世界範圍內保持領先地位。

轉自:澎湃新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