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民主淪為反共化妝品

張志剛: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兼行政會議成員

政改近周的發展,其實並不樂觀。主要原因,是泛民一直都對形勢存在誤判,認為中央政府會在最後一刻作出實質的讓步。而北京負責香港事務的3位官員在政改最後關頭會見所有立法會議員,是中央對爭取他們的支持展示最大的誠意。但泛民卻認為深圳會面有可能成為中央讓步之旅,結果失望而回。深圳會面之後,泛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以更高調的姿態表達對抗和否決政改的決心,期望他們在最後的一刻改變立場支持政改,似是一廂情願了。

anti-communist

在過去幾個月的互動和角力中,對落實普選最具殺傷力的,不是一些激烈的街頭抗爭,而是揭露一個結構性的矛盾,那就是普選不是為了民主,而是為了反共。反共是最大目標,普選只是反共的手段,而民主更淪為反共的化妝品!

在上周五有線電視的一個政改節目中,梁國雄議員已經是近於毫無掩飾地去宣示這種反共的立場。當香港希望通過實現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在行政長官選舉方面爭取更大的本地自主權時,其訴求卻是劍指北京。這種做法,在任何政治體制下都不會有成果!

民主黨否決理由值得深思當然,有人會認為梁國雄這種觀點,只是代表泛民的極端部分的立場。但在之後泛民另一位重量級人物張文光,選擇在決定性的時刻接受無綫電視《講清講楚》的訪問,他表達了否決已無懸念的講法,大概已經提早為民主黨亮出底牌。但在這種事先張揚的做法之外,更值得大家深思的是民主黨否決政改的理由。那些理由在過去其實都已經提及過,但說得更透徹一點,就是不認同《基本法》內第45條,或者是中央政府對第45條的解釋。張文光的意思,大概就是按照中央對第45 的解釋,並不是真的民主,所以他們寧願否決也不接納。他的立場也許沒有梁國雄那樣強硬,但其立場的基本點,也是北京所謂的建立一個完全自治的獨立政治實體,把北京的政治地位踢出香港,這是北京完全不能接受的。

把泛民拉入建制派落空在政改開展時,北京的最大期望,是希望可以藉着今次普選的落實推行,把一部分泛民主派的議員,拉到建制派的陣營之內。在年多前,本欄已經詳細分析了所謂香港建制派的定義。香港的所謂建制派,其實只是有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認同北京中央政府的權威,也就是擁護一國兩制和基本法,這就是建制內各黨派的最大公約數。而反對派就是站在對立面,激進一點的就明言要推翻共產黨,溫和一點的就是要重新起草基本法,又或者自行解釋基本法。結果中央和特區政府忙了一年多,都無法成功游說泛民支持政改,其實也就是無法成功把他們拉入建制派。過去本欄也一再強調,通過政改不止是為了通過政改,而是改變政治的生態。如果政改最終無法通過,那不但只是2017年要沿用1200人選舉行政長官,建制陣營和泛民的抗衡對立,仍然會繼續下去。

香港政改的爭論,其實不是普選真假的問題,也不是民不民主的問題,也不是表面上提名門檻高低的問題,而是實實在在的中央政府和泛民主派之間的政治問題。如果泛民的立法會議員,是接受中央政府的權威,接受基本法的規定,那就會不假思索地支持政改方案。因為只要不反共,那就可以理直氣壯,平起平坐地跟所有其他特首候選人向1200個提委爭取提名。3個名額,其實是相當寬鬆的安排。美國實行兩黨制,表面上是民主共和兩黨各有一個名額,但對有意入主白宮之士,名額其實只有一個。因為他們只能尋求民主或共和其中一個政黨提名,而且老早已經要選定隊伍,不能失意於共和黨才向民主黨投誠,爭取其提名,所以表面上有兩個名額而實際只有一個機會。香港則按票數順序排,取得過半票者,名列首3名即可。但泛民在基礎問題上不肯妥協,最後就只有同歸於盡,玉石俱焚!■

原文轉載自《明報》2015年6月10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