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突破 習馬會有那些看點?

現在大消息都喜歡深夜放出。習近平、馬英九本月7日將於新加坡會面的信息,先由台灣媒體披露,今晨得到中國國台辦的證實。

historic-breakthrough-

這是1949年之後,兩岸在任領導人首次會面,此前訪問大陸的連戰、朱立倫等是時任國民黨主席,並非台灣「總統」。7日的習馬會,冠之「歷史性突破」不為過,值得關注的有以下幾點:

【1】

先看各方反應。

台灣股市上漲,尤以「馬友友概念股」最為惹眼。馬友友概念股的說法幾年前就出現,指與馬英九友好的上市公司,包括鴻海、潤泰新、裕隆、東聯等。

A股中福建板塊飆升。

政治方面,美國表示歡迎,台海「不統不獨不戰」美國最想看到的局面——兩岸不能過於親近也不能過於對立。

民進黨毫無意外地表示異議。昨日下午,憲兵就在台灣「總統府」四周架起許久不見的蛇籠鐵絲網,馬英九對即將來臨的抗議人群早有預知。

最有智慧的還是在民間:競爭對手紛紛合併,繼58趕集、滴滴快的、美團大眾、攜程去哪兒后,習馬也要見面了,不會也是BAT推動的吧?

【2】

觀察習馬會,用得最多的分析框架是「時機、場合、身份」,我們用這個舊瓶裝一些新酒。

首先是時機。

從三個角度來看:

1. 即將關閉的時間窗口。

這次可能是兩岸領導人在相當長時間內最後一個會面的時間窗口。再過幾個月台灣就將進行大選,國民黨下台基本是大概率事件。若民進黨蔡英文執政,基於共產黨和民進黨的信任程度和歷史關係,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將是困難重重。

目前來看國民黨沒有出現有挑戰能力的人物,蔡英文有望連續執政8年。8年後即是2024年,大陸領導層也面臨更新換代。這次若不抓住機會,時間窗口就將關閉,現任的兩岸領導人可能都實現不了夙願。

2. 歷史夙願的推動。

馬英九執政的主調是穩定兩岸關係,打經濟發展牌,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使之全盤規劃擱淺。如今來看,社會對他8年執政的評價,恐難逃「平庸」二字。

而習馬會明擺着要寫入歷史的。當年連戰競選「總統」失敗,卻在隨後的「胡連會」中達至聲望頂峰,並成為兩岸關係的歷史節點。寫入歷史的誘惑,對政治人物來說不可謂不大。馬英九以此作為政治生涯的收官,當可滿意。

對習近平而言,台灣問題更有戰略深意。

2013年10月,習近平會見蕭萬長時表示,兩岸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台灣問題不能老拖着,希望在自己手上有突破性進展。

在歷代領導人中,習總的定位,應是想做出可和毛、鄧相比肩的業績。毛建政,鄧開啟經改大幕,剩下的領域在不觸及根本體制的情況下,可施展的不多,台灣問題是少有的幾個之一。誰解決了台灣問題,誰就是響噹噹的歷史人物。習近平對習馬會的重視,不會遜於馬英九。

3. 國際策略的變化。

習馬會還有一個小的背景調整。著名學者、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注意到了這個變化:北京過去幾個月來致力於降低區域及與他國間的緊張。為了改善關係,中日韓重啟峰會即是例證。中方同時提出建立在與鄰里緊密相連基礎上的「一帶一路」與「亞投行」倡議,並與緬甸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等人士接觸。

新一屆領導層執政以來,一改過去韜光養晦的策略,外交上展現出強硬姿態。但最近的柔性姿態,尚不清楚是拐點式的還是暫時性的,但無疑為習馬會營造了合適氛圍。

包道格說,中方必須強化和鄰里的關係,回應美國的影響力,馬習會符合中方目前的行事模式。

【3】

再看場合。

選定新加坡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台灣方面,一直想在國際場合舉行習馬會,以在世界面前彰顯雙方的平等地位。但大陸不想讓台灣問題國際化。去年北京APEC會議,馬英九提出赴京參會,北京以「場合不合適」拒絕了,因為「兩岸領導人會面不需要藉助國際會議場合」。

由此,新加坡成為了必然選擇。

「新加坡傳統」受到兩岸共同信任。作為海外唯一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向來在兩岸關係中發揮特殊作用。從1993年汪辜會談到現在,新加坡李光耀、李顯龍父子和台灣方面關係親密,李光耀生前和大陸領導人也有很好的交往。在台灣方面堅持想要在國際場合見面,大陸方面堅持不想讓台灣問題國際化的僵局中,「新加坡傳統」成了雙方最有可能都接受的最大公約數。

事實證明,同為華人社會,在海峽兩岸間積極斡旋的新加坡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國家利益,不僅同時與兩岸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合作,也在政治和國際影響力方面,獲得了巨大提高,是小國政治「四兩撥千斤」的典範。

【4】

身份。

身份和頭銜此前一直是兩岸領導人會面的最大障礙之一。在「一個中國」的框架約束下,「中國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中華民國總統」怎能在同一場合出現?

此次最大突破,就是雙方在身份問題上取得了共識,以兩岸領導人的名義出現,互稱先生。

此前馬英九已表現出了靈活態度。去年北京APEC,馬英九多次放話願以「經濟體領袖」身份赴北京參會,但如上文所述遭拒。

此次能夠取得共識,主動權應在大陸方面。紐約時報的評價是,與馬英九見面符合習近平大膽的行事風格,他在外交事務上比前任更敢於冒險。

客觀說,從國家領導人改稱大陸領導人,存在一定的讓步。這種讓步和共識可從兩個方面解讀:

1.足夠強勢的人物,可以忽略頭銜和外在禮數。如毛澤東可以不拘小節、不在乎衣着地會見客人。

2.雙方的舉動,尤其是大陸方面的靈活態度,讓人看到打破台海僵局的希望。解決問題是最重要的,甚於各種小節。各方對習馬會的正面歡迎態度,正源於此。

【5】

習馬會有「兩不」:不簽協議,不發表聲明。

客觀說,習馬會不能馬上產生現實影響。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稱,如果習馬會發生在兩年前,那會是非常重要的政治突破。是的,現在的馬英九隻是台灣的看守者和過渡者。

但從長遠來看,意義非凡。

兩岸關係一波三折,隨着領導人的更替而波動,即使馬英九這樣的「和平紅利派」主政,也遭遇太陽花學運等阻力,相關規劃受挫、擱淺,本來樂觀的情勢為之一變。

兩岸最缺的是什麼?架構穩定的關係框架。按馬英九的話,就是超穩定結構;按習近平的話,就是構建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框架。

習馬會的指向不應是即將開始的台灣選戰,而是給後來者一個制約。

如財新評論員徐和謙所說:

通過此次會面,馬英九卻替今後可能來自任何黨派的繼任者留下了範例,使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成為一種可預期、甚至可以常態化的政治選項。而這一時點是否能如期到來,或至少系而不墜,又將成為島內外民意檢核日後台灣領導人處理兩岸問題能力的重要指標,從而約制日後的台灣主政者,不至於過度偏離兩岸當前已有的政治共識基礎,也為兩岸滑向緊張動蕩的可能性,設下了「安全閥」。

分析者杜寶俊觀點類似:

「兩岸領導人會面」,在此之前,是兩岸關係的一個阻力位,始終未能突破。而一旦突破,未來將成為兩岸關係的一個「支撐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