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何以敗選?

宋魯鄭:旅法學者,春秋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2016台灣「大選」國民黨慘敗:「總統」和「立委」雙輸,創國民黨遷台以來前所未有的紀錄。

Why-KMT-defeated

一個政黨敗得如此徹底,一般都會認為就是執政黨表現太差。比如說2008年民進黨慘敗,一是最高層貪腐,二是不斷挑戰大陸,致使兩岸關係極為緊張和動蕩,民眾倍感不安,三是經濟停滯,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可是今天的國民黨和當年的民進黨並不相同。

國民黨執政期間,雖然偶有官員腐敗,但執政團隊整體還是相當廉潔的。兩岸關系則處於六十六年來最好時期,每年雙方有近一千萬人次的往來,雙邊貿易更高達1300億美元,超過美國和日本對台貿易額的總和,順差高達四百多億美元。雖然馬英九一上台就遭遇美國的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危機,未能實現競選時「六三三」的承諾,但台灣仍然維持住了發展水平,沒有倒退。如果和法國的明顯下降相比,實屬不易。

不僅如此,馬英九執政期間,犯罪率下降40%,對台灣「免簽」國家也大幅增加。總體而言,國民黨再度執政後,表現還是過得去的。然而,何以就被選民以如此方式懲罰呢?

應該說,馬英九第一個任期內雖然發生了八八水災釀成的慘劇,但台灣民眾對他的表現還是基本認可的,這也是為什麽能夠贏得連任的原因。但得票率和「立委」席次已經有明顯的下降。這說明對馬英九不滿的群體在急劇上升。

然而如此明顯的信號,國民黨顯然忽視了。結果在第二任期一開始就出台了油電雙漲、年金改革等容易引發普通選民不滿的政策,使得馬英九的支持率迅速下滑。恰在這時,又出現了一個重大的突發事件:一位即將退伍的士兵洪仲丘被虐待致死,成為全台灣發泄不滿的突破口。在沒有任何政黨直接參與和組織的情況下,台北竟然有二十多萬人走向街頭!

盡管有如此之多的警訊,馬英九對民意仍然沒有做出正確的判斷,直到他的最大政績——兩岸政策被突如其來的「太陽花運動」所打斷。

台灣民意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在第二個任期發生質變。一是因為兩岸和平交流的紅利並沒有更多地惠及百姓;二是隨著兩岸交流深度和廣度的迅速擴大,民眾產生了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因為多年以來維持現狀一直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兩岸日益緊密地走在一起令他們疑慮是否過度依賴大陸,是否改變現狀。應該說這是正常的心理變化,需要兩岸以最大的善意和耐心共同解決。

但國民黨顯然沒有意識到新民意的到來,急於闖關成功,而民進黨或者由於對新民意的感知,或者就是為反而反,對服貿協定進行了強烈的阻擊。最終,部分民眾的疑慮在服貿協定上形成了另一個突破口,「三十秒闖關」事件直接引發了「太陽花運動」。

「太陽花運動」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當年「九合一選舉」的慘敗,更成為2016「大選」的先聲。

當然,馬英九第二個任期還連續發生了食安風波,直接係擊了普通百姓對日常生活的安全感。核四事件也同樣重創支持率低迷的國民黨。至於莫名期妙的「總統」鬥爭「立法院長」,更是搞成了一場以馬英九落敗收場的鬧劇,令其威望喪失殆盡。

應該說,對變動的民意缺乏敏感是國民黨敗選的主要原因。雖然單純從政策的角度講,馬英九並沒有錯,其出發點也是好的,也是為了台灣民眾的利益。然而,由於沒有意識到民意的變化,實際效果則完全相反。

除了對民意的忽視外,馬英九最大的一個錯誤則是沒有在上任後利用自己的高支持率立即修改教科書。結果在民進黨「台獨」課綱的教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代人,都成了國民黨的反對者。這也是「太陽花運動」得以出現的時代背景。我在觀選時,曾進入設在小學的投票場所,結果發現教室墻壁懸掛的世界地圖上,大陸和台灣被標成了中國和台灣。他們從小就被教育成兩岸是「一邊一國」,那麽成長起來後怎麽可能認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呢?怎麽會認同國民黨執政的正當性呢?

「九合一選舉」後,很快就進入「總統」大選季。倉促間擔任國民黨新主席的朱立倫一年間屢屢犯錯,成為國民黨敗選的第二個原因。

由於「九合一」選舉期間早已聲明要做滿任期,所以決意不參加「大選」的朱立倫第一次推動國民黨通過黨內民主的方式產生「候選人」。然而,在風雨飄搖的特殊時刻、馬英九和王金平鬥爭未息以及國民黨一百多年來形成的黨文化,黨內竟然無一個有實力的大佬報名競選。結果卻是知名度不高、從政經驗單一的洪秀柱出線。然而,洪秀柱無法立即實現從「立法委員」到大選候選人的轉身,其參選政見的表達形同直率的「立院」議政,影響了一部分中間選民,支持率隨之大跌,並威脅到同時舉行的「立法委員」選舉。也就是此時,看到機會的宋楚瑜決定參選,泛藍分裂的場面再次上演。

在這種情況下,朱立倫又犯了另一個大錯,強行換下洪秀柱,再改由征召的方式自己擔任候選人。這種舉動,遭到了深藍民眾的強烈反感和反對。雖然他們也沒有改投其他政黨,而是選擇缺席以對,卻成為國民黨的慘敗重要原因之一。此次大選雖然蔡英文大贏朱立倫三百多萬票,但投票率卻是自1996年首度大選以來最低的,只有66.6%,其689萬票也僅僅和馬英九連任時支持度明顯減少的得票數相當,根本上還是藍營選民自我放棄,國民黨還是敗給自己。

最後要說的是,由於朱立倫是一個弱勢主席,他在不分區「立委」名單上倍受各派系的制約,結果名單令台灣社會非常失望。而由於倉促換柱上馬,在選擇副手時也缺乏深思熟慮,所以王如玄一公布,立即被民進黨找到「軍宅案」的弱點窮追猛打。雖然軍宅案並不違法,但卻嚴重傷害了國民黨長期最堅定的支持者眷村選民的心,而他們的不投票也成為壓倒國民黨敗選的又一根稻草。

應該說,對變動民意的失察、對社會問題的漠視以及執政黨內部的不團結、選舉中屢屢出現的重大失誤,一切構成了這場風暴。

令人深思的是,一個已經兩度丟過政權(一次是在大陸,一次是在2000年)的政黨,何以重新執政後仍然沒有進行足夠的反思和調整,以致第三次跌倒?反觀大陸不是沒有失誤和挫折,但總是進行有效的變革,尤其重要的是非常積極地正視、體察和回應民意,甚至幾天前習總書記提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如果說什麽是民主,在我看來能夠有效回應民意就是民主。台灣式民主六十六年來,不管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在執政後漠視民意,儘管民眾可以把他們再度選下去,可是重新執政的國民黨仍然是故我無法有效體察民意,雖然民眾還是可以在浪費八年後再度進行政黨更替,只是能夠改變「忽視民意下台——上台後仍然忽視民意再下台」的循環嗎?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