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烏克蘭人的戰爭!

唐如松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也就是歐盟的外長),在其推特上說「烏克蘭戰爭應該在戰場上贏得勝利。」這句話被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洛沃金解讀為「支持烏克蘭戰至最後一人,已經成為了歐盟的既定政策」。

洛沃金的這個解釋雖然看上去是血流成河,但卻也真實的反映了當前歐美對於俄烏戰爭的態度。

鄰里兩家吵架,旁邊遞刀子喊加油的無論如何都不能算好人。而這個人如果去慫恿那個較弱的鄰居去和那個強壯的鄰居拼命,這就不能以好壞人區分了,而是應該用罪人來稱呼。很顯然,較弱的那位最後一定會被打死或打殘,而強壯的那位則也會傷痕累累,疲憊不堪。這時候,遞刀子喊加油的那些人,也就可以不費吹灰之力把打架鬥狠的兩位給輕鬆收拾了。所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歐美對於俄烏來說,是一個主動性很強,參與度很高的漁翁。他們不是坐收其利,而是積極引導,刻意籌謀來為自己這個漁翁的角色加分。

「烏克蘭戰爭應該在戰場上贏得勝利」。這就是在給烏克蘭政府及人民套上緊箍咒。烏克蘭因為這場戰爭死了多少人無所謂,關鍵是要把俄羅斯拖垮,讓俄羅斯衰弱。而一個垮掉的俄羅斯,衰弱的俄羅斯,恰恰就是歐美國家最希望得到的目的,但這個目的卻不一定是烏克蘭人的。當歐洲安全再無外患,烏克蘭的被利用價值也就所剩無幾了,最多也就回到和前些年一樣,成為歐洲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油氣過境國家。當烏克蘭自己放棄了自身的工業體系後,它的這一定位其實就已經注定。再多的掙扎也無濟於事。而類似於今天這樣的掙扎,只會讓烏克蘭人付出更多的生命,但對於這種生命的付出,歐洲人在乎嗎?就連作為歐盟外長的博雷利都在慫恿烏克蘭人去拼命,可想而知,如今的歐洲主流國家是如何看待烏克蘭的。

很奇怪的一個現象,目前俄烏雙方的態度差異很大。俄羅斯在宣佈從基輔撤軍後,一直在致力於實現停火談判;但這個時候的烏克蘭反而傲嬌起來,不願意談判,或者說不願意按照俄羅斯設定的話題來談判。但另一方面,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卻一直在宣稱自己要和普京當面會談,而普京的發言人卻說時機尚未成熟。

也就是說,從技術層面來說,俄羅斯對於談判的積極性要高很多,但是從外交層面來看,卻是澤連斯基的積極性更高。對於這種差異的存在,其實解釋起來也很簡單。烏克蘭在保住基輔之後,根本就不想談判,但澤連斯基卻需要表演的舞台。如果能在和普京會面時,義正言辭的斥責一番,那澤連斯基的演員生涯就能達到巔峰。

澤連斯基代表的絕不是烏克蘭人民的利益,這一點毋庸置疑。無論他是美英的臥底,還是猶太人的間諜,他所代表的利益都不是烏克蘭,所以他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就是打下去。輸了自己大不了流亡西方,贏了卻一定是西方世界的英雄,甚至還會成為烏克蘭史書中的傳奇大帝。至於戰爭所消耗的資源,那對於他來說就更加無所謂。武器由歐美供給,戰士用言論鼓動,資金拿烏克蘭產業抵押給西方。這樣的戰爭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無驚無險且名利雙收的。不要說戰爭的勝敗如何,就是目前提供給澤連斯基的這個世界性大舞台,全球聚光燈的焦點位置,又有誰能抵擋住這個誘惑呢?更何況一個本就是表演慾望極強的演員呢?

俄烏戰爭的膠著恐怕已經成了定局。除非俄羅斯攢足力量再來一次衝鋒,拿下基輔。如果就這樣以第聶伯河為分界打下去的話。雙方都將進入到消耗戰中。這一點,德國人已經看出來了。昨天,德國防長表示德國國防部隊裡的軍用物資已經沒有多餘的,對於烏克蘭的支持將由軍工企業承擔。也就是說,德國人已經開始準備在這場戰爭中賺取自己的軍火利潤份額了。而美國人更是早走一步。毒刺導彈目前已經成為烏克蘭軍隊使用最多的肩扛式導彈之一。這導致美國的軍工企業不得不開始增加產能,以滿足烏克蘭人的需要。而我們可以放心的是,在賺錢,特別是軍火賺錢這條路上,英國,以色列以及法國等國都不是慫角色。他們都一定早就在安排自己該給烏克蘭送去哪些武器,然後再盤算用這些武器換取烏克蘭土地上的何種產業。等到這場仗打完,即便俄羅斯輸了,贏得戰爭的烏克蘭也必然不再屬於烏克蘭人民,而是西方各大公司在烏克蘭土地上插上的形形色色,展示權利的旗子。而如果俄羅斯贏了,西方也會在和俄羅斯討價還價之後,羞羞答答地拿出澤連斯基簽的賬單,要求買單,以此來作為‘原諒’俄羅斯的條件之一。當然,真到了那個時候,解封和歸還一部分俄羅斯被西方凍結或沒收的財產也是他們談判的籌碼之一。

俄羅斯與烏克蘭是兄弟之國,人民之間的關係曾經很好,產業之間的聯繫更是緊密。如果大家能夠齊心協力,共謀發展,即便不能在東歐建立一個足以和西歐分庭抗禮的國際平台,構建一個足以自保且不會任人欺辱的聯合體卻是一定可以的。但如今兄弟變仇人,俄羅斯即便不想趕盡殺絕,在歐美的慫恿和督促下,烏克蘭的政客們也要做到不死不休。

我們很奇怪歐洲這樣做豈不是在自損八百?但如果我們站到歐洲精英們的角度去想,或者就會有不一樣的看法了。所謂天然氣漲價,糧食危機,和這些精英們有什麼關係呢?能把他們凍著?還是能把他們餓著?趁著俄烏戰爭這個機會,剛好可以讓民眾來承受凍餓的代價,讓歐洲完成能源產業的轉型,作為能源轉型的一個契機,比如核能源的回歸。截至目前,德國等原本要全面放棄核能的國家都已經宣佈暫緩了,而英國更是宣佈將加大核電站的建設。這種核能的重啓,在歐洲本來是絕無可能的,因為民眾反對。但如今,民眾沒有了反對的理由。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俄烏危機對於歐洲精英政客們,或者是一個改變當前歐洲格局的契機,而不僅僅只是能源產業的修正。

在國家層面,在國際層面,政治家和政客們對於一件事情的態度和普通老百姓是絕對不一樣的。特別是在中國,我們已經習慣了一件事情的發生會對老百姓產生什麼影響,站在民眾的角度去分析問題。而這樣的分析方法,放到歐洲,放到美國,得到的結果就有可能大部分都是相反的。就像本次的俄烏戰爭,我們總認為俄羅斯可以利用天然氣掐住歐洲的命脈,事實也的確可以做到,但如果歐洲鐵了心要擺脫這種能源捆綁,那麼這次俄烏戰爭就是他們可以利用的最好契機。

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一個歐盟的外長,一個專司用外交手段解決矛盾的‘專家’,會號召烏克蘭人在面對強大的俄羅斯武裝時,要具備戰至最後一人的勇氣和決心。是啊,烏克蘭大的越慘烈,歐美的政治精英們才會得到更多的好處與權力。

這種情況,在未來的中國崛起之路上,必然也會遇到很多,而如果中國一旦走上衰弱之路,我們必然就會遇到更多更壞這樣的事情。且不說人家是不是亡我之心不死,單就這樣做他們可以獲得的好處,就足以讓這些西方的豺狼凶猛向前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