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動中國經濟輝煌的香港為何沒落熄火了?

徐明天

說到香港,大家都會說,香港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立下了功勞。這要從建國後的抗美援朝開始說起,很多國外封鎖中國的物資,都是從香港輸入中國的。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對中國經濟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特別是對廣東和深圳的經濟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香港對中國經濟的帶動作用功不可沒。

declining-HK

但今天,我們看到香港的衰落,看到旺角事件,探討香港與大陸的經濟關係時,我們可否多一些思考,換一些新的角度。

我提出這樣的問題: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香港為什麽沒有把自己帶動起來?到底是誰帶動了誰?

我認為大陸和香港經濟是一個互動的關係。在改革開放之初,大陸借助香港的國際渠道和資金優勢等,在大陸的對外貿易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拉動作用,在深圳和廣東直接投資就更多一些。

但是從互動的作用來看,在帶動大陸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香港經濟也大步起飛,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也是香港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為什麽近些年大陸經濟發展很快,而香港經濟卻有所滯後呢?這是因為成長起來的大陸對香港的需要越來越減弱,而香港並沒有在與大陸經濟的互動中建立起自己的產業和經濟優勢,提供給大陸的東西越來越少。

亞洲四小龍的比較

中國經濟是在全球經濟的成長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看大陸與香港的經濟關係,也要從全球經濟的大格局中來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對中國經濟拉動最大的是美國,中美貿易額現在每年超過5000億美元。第二位的應該是日本。第三就是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中,最有優勢的是香港,其次是台灣,再次是新加坡,最後者是韓國。但是,現在來看,事實恰恰相反。新加坡不在大陸周邊,對世界經濟的依賴性大,對中國經濟的依賴性最小,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國經濟影響較大,後來逐漸減弱。台灣經濟體量最大,在與大陸的經濟互動中,受益巨大,大陸是台灣最大的投資與市場。但近年來兩岸關係並不融洽,也影響了經濟的互動,這種損失不只是大陸的,台灣的損失也非常大。香港最初與內地互動最好,但後來逐漸減退,內地甚至越過香港並非常關注東南亞市場。這就問題比較大了。

相比較韓國的優勢最小,但事實是中韓互動最好,韓國近些年經濟跑在了亞洲四小龍前頭,就是得益於中國市場的拉動。特別是中日關係出現異動之後,本來是台灣的機會,但卻被韓國抓住,拿走了日本在中國的相當大的市場。因此去年中國大閱兵,韓國總統朴瑾惠不顧美日反對堅持出席。

與中國有血緣關係的新加坡、台灣、香港,在意識形態等各方面摩擦,減弱了與中國大陸的經濟互動,影響了各自的發展,這是一件痛心的事情,各方面都應該好好總結汲取。特別是香港必須要反思。中國大陸可以說是盡心盡力,為香港發展提供了許多優越條件,但香港卻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近年來與訪港的大陸人總是衝突不斷,在旺角事件之後,香港的聲譽一落千丈,誰還願意到香港旅遊購物?大陸客就轉向日本,極大地拉動了日本經濟。

透過深圳看香港

香港和深圳一河之隔,過去是一個縣,被英國人割走,相互分離,深港實際上是一個城市。

1979年深圳立市的時候,香港已經是一個現代都市,而深圳一窮二白。香港對深圳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40年後,深圳經濟超過了香港,而香港卻衰落了。

目前,香港經濟的年度增長率僅為2%左右,而內地主要中心城市的增長率都在7%以上。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三十多年,在新興產業發展騰飛之下,深圳2014年GDP增幅10%,突破1.5萬億,預計最快今年深圳將繼上海與北京之後,成為又一個GDP超越香港的內地城市。

香港一直以上海為競爭對手,但現在身邊的深圳超過香港,是香港最大的尷尬。

40年前,深圳GDP只有1.9億元人民幣,現在突破1.5萬億。35年增長了7500倍。而1979年香港已是一個人口逾500萬、GDP超過200億美元的亞洲國際都會。也就是說,當時的香港經濟規模是深圳的600多倍。

香港是亞洲四小龍之一,被稱世界的經濟奇跡,香港曾在短短40年時間內,走完了西方國家大約用了120~200年才走完的路。1979年以來,深圳GDP年均增長率高達25.3%,是全國平均增速的2.6倍。30多年來的「深圳速度」,是同時期「香港速度」(4.9%)的5.2倍,也是香港在上世紀60年代初有GDP統計以來的50年間平均增速(6.4%)的4倍。即使扣除深圳上世紀80年代幾乎從零起步形成極低基數的影響,最近20年步入正常增長期的「深圳速度」(18.8%),也比香港經濟高速起飛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年均8.9%)要快一倍以上,也大大超過其他亞洲三小龍經濟崛起時的增長水平。

為什麽深圳35年就超過百年香港?

不是深圳進步太快,而是香港發展太慢了。香港經濟停滯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患了制度優越癥。香港人總是以牌資本主義的眼光打量中國,處認為制度的優越性是不可比的。沾沾自喜於多年全球最自由的市場經濟體。恕不知全球資本主義都進入了衰退,連英國都已經是日暮西山。香港能逃脫了資 本主義的衰退?

二是,等靠要成習慣。香港回歸,香港人總覺得大陸欠了他們什麽東西,大陸就應該優惠他們。這些年就吃優惠飯。吃慣了,吃懶了,向大陸要政策要優惠成習慣,總是要特殊要特權。

三是,創業精神殆盡萎靡癥。年輕人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日子,日子不如意,總是怨天憂人,埋怨大財團搶走了他們的機會。他們忘記李嘉成這些大財團也是白手起家家創業而來,只有創業才有機會。他們也不看看身邊深圳的年輕人,他們是怎樣拼搏創業的,因而被時代淘汰。

四是,自大自戀封閉癥。香港人從來就沒把深圳放在眼里,把自己視作貴族,把深圳看作叫花子,把與深圳合作看作對深圳施舍,因此不把深圳的發展看作機會,閉關自守。

五是,經濟軟骨病。排斥制造業,偏重金融、貿易等服務業。被香港遺棄的制造業恰 恰 在深圳長成大樹。香港自認為的優勢產業在深圳也發展起來。深圳也是國內三大金融中心之,港口運輸業也 和香港不相上下,而外貿出口深圳也不再依靠香港。

港商在世界已消失

透過深圳看香港,可能更透徹。

最初的時候,深圳東莞的香港廠商很多,但後來卻變少了,並且難見做大的。特別是與台商相比,更見港商的不足之處。深圳本來是港商的一步之地,台商哪里能比。但臺商不但比港商數量多,而且還產生了富士康這樣的巨無霸企業。港商能不反思?

富士康這樣的大企業不能比,50萬台灣人到大陸創業,深圳能見香港的創業者嗎?

香港的服務業、比如餐飲業那麽好,但在深圳能見到台灣風味的餐館,但很難見到香港人開的餐館,也見不到香港人在深圳開的商場。大陸人都到香港購物,卻很難見香港在深圳和大陸開店。港貨還是有不少好產品,香港也應該制造出適應大陸市場的產品,大陸沒有成為港貨的市場,香港也就失去了制造業。

即使是到全世界,到處可見中國商人、台灣商人,就是很難見香港商人。港商這個品牌已經丟了。

香港人是最早成批移民加拿大的,但從產業和商業方面,現在港商已經遠遠比不上很來居上的大陸商人和台商,加拿大遍地是大陸人開的餐廳和公司,但很少看到香港人開的餐廳和公司。

當然,香港人要做高大上,不願意做下里巴人,不願意做開餐館之類的小生意。

但我們看到的是香港人創業精神和商業精神的遺失。

因此,香港人再不能沾沾自喜於各種優越,而應以新的眼光看中國大陸看世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