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豪賭「中國崩潰論」

橋本隆則

筆者最近出席一系列的經濟討論會議,也遇到很多日本媒體的同仁,其中很多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中國崩潰論」。據說這樣的情況從日本也傳達到中國,日本駐中國的記者特別關注中國發表的經濟數據,就在數星期前發表的2015年經濟增長數據的記者招待會上,日本某媒體的記者對當時的統計局長窮追猛打,認為他公佈的數據有水分。

Japan-gamble-on-China-collapse-theory

他們的根據就是基於著名的三大數據:「電力消費量」、「貨物運輸量」和「銀行貸款」。現在中國經濟在新常態下,主要問題就是產能過剩,特別是鋼鐵與水泥的產能過剩。同時中國內地工資成本上升較快,這樣就使得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外遷,據有關方面的資料,2015年廣東省內有數千家企業遭遇經營困難,甚至有的老闆欠薪走路。等等,滿目望去一片灰色地帶。所以他們認為經濟數據有水分。有的日本企業家詢問筆者,中國經濟怎麼了?我們在中國是繼續擴大?還是維持現狀?或者撤退?

如果筆者的記憶沒有錯的話,日本有關「中國崩潰論」並不是最近才有,差不多高唱了近30年的時間。如1985年前後,中國開始工資改革的時候,正好是日本被美國逼迫,簽訂了著名的《廣場協定》日元升值,而中國經濟的不安定與日本強勢日元成鮮明對比,所以有了第一輪的「中國崩潰論」興起。

據說因為這個輿論的強大,促使日本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放棄投資中國的計劃,給對手大眾一個絕佳的發展良機。之後就是著名的某事件,外資撤出,日本國內幾乎口徑一致地認為中國經濟要崩潰。但是期待的局面並沒有出現,之後總設計師「南巡」,中國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

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事件,以及美國的兩房危機,給中國以及亞洲經濟也帶來衝擊。但是中國卻高調投入4萬億的投資,成為世界經濟的牽引車,而擴大的產能卻成為現在中國經濟陣痛的遠因。到了2012年,日中兩國關係急速冷卻,日本國內媒體以及「厭中」成為主流,只要談到「中國崩潰論」就會獲得出版,就算預言沒有成功,書還是繼續被上架。

筆者想說的是,數十年的「中國崩潰論」在日本已經成為一個專題,就如一個孩子出生以後,旁邊總有人說:這個孩子要死是一樣。中國經濟風險總是存在,而且有很大的風險因素,但這些因素需要認真與理性的分析。但只是渲染問題點,而忽視事物存在正面的因素,最後失敗的還是日本自身。

日中兩國存在「領土問題」、「歷史問題」和「教育問題」等等。但是「中國崩潰論」興起的根源還是在百年之前,新興的日本打敗龐大的清帝國后,自身所具有的「優勢心理」。當最近中國經濟超越日本後有很大的失落感。面子上過不去,才有了這樣「中國崩潰論」的市場。

筆者一直在想一件事,為何到今天「中國崩潰論」沒有發生?或許可以這樣認為,西方,或者日本的經濟學者都是用近代經濟學的框去套中國的經濟,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中國並不具備現在經濟學所具有的條件,這樣反而是「歪打正着」,日本期待的「中國崩潰論」並沒有出現。且有的經濟分析也是帶有意圖性,誘導性,所以如何正確觀察經濟,還是需要冷靜的分析與思考。

另一個方面,筆者不否認中國現在存在的問題,有些官員的腐敗,貧富差距,環境問題,成本上升,人民幣的上升,產業的升級等,影子銀行的問題,國進民退的問題,甚至還有過剩投資的問題。但是,中國還有中國自身的可以「軟着陸」的可能性,如高度集中的權利運用,政府積蓄的資金,大規模的國內市場,大量的適齡大學畢業生。國際環境中,還包括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對於外交,國際問題的運作,條件好於其他國家。

其實說到底,所謂中國崩潰不能發生。如希臘說要崩潰,最政權還在繼續運營。所以真正應該考慮的是,中國經濟如何在不良的環境中獲得穩定發展。筆者在專欄中談到過日本泡沫經濟的崩潰帶來的痛苦,所以中國也在拚命想避免這樣的痛苦經歷重演。筆者認為中國經營環境變化很大的最關鍵因素就是2008年前後頒布的新勞動法,在中國產業轉型之前,導入這部法律使得中國國內的生產成本上漲,實際上超過了經濟發展。

很多日本企業,確實在猶豫,是擴大,維持還是撤退。這樣的煩惱並不很重要,現在也不是要下最後結論的時候,不受外部影響情緒化,冷靜分析,才是現在需要做的事情。美國結束「零利率」時代后,美國資本離開中國了嗎?有時這樣的觀察才是理性考慮「中國崩潰論」的重要證據。■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