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犯了致命錯誤嗎,要改正嗎?

占豪

環球網轉發的一篇來自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3月1日在俄羅斯衛星網撰寫的文章。文章認為,中國「犯了致命錯誤,只靠經濟不能與美國比高低」。這個觀點很有意思。一方面,就現階段來說,觀點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另一方面,這一觀點有失偏頗的同時,還埋藏着戰略陷阱。

Fatel-error

卡申認為,澳洲提升軍力就是針對中國,是美國實力下降后利用盟友遏制中國、製造地區問題的手段。他說,「幾十年來中國對經濟外交的作用估計過高,低估了政治、意識形態和軍事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人一直很天真地以為,只要增加貿易和投資規模,就能在地區影響力上與美國一比高低。」文章還說,本以為這會影響諸如韓國或澳洲等美國一些盟友的政策,然而在現有條件下,沒有積極而活躍的外交政策,沒有誘人的意識形態,沒有與鄰國民眾個別階層直接對話的能力,要想做到這一點是不可能的。

文章最後的結論是,正是中國過去不重視政治、意識形態和軍事等因素,才給了美國同傳統盟友強化同盟關係的機會,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在經濟上通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強化美國在亞洲的舊有軍事盟國,已是既定事實。中國若不組建自己的聯盟,若不制定自己的誘人的同盟內部關係模式,就不可能阻止這一進程。

就現階段來說,作者所提到的政治、意識形態和軍事等因素的確值得中國重視,並應該就這些領域展開更多布局和挖掘工作,這也的確是中國的短板。所以,卡申這篇文章從這個層面上說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然而,這篇文章本身對中國的歷史和中國過去所採取的政策是缺乏客觀的,或者說是以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現實,這在理論上存在邏輯悖論。更為重要的是,這篇文章所給的結論是有很強「政治目的」性的,某種程度上是在試圖影響中國的決策以給俄羅斯戰略上減壓。直白點說,就是想讓中國更多地與美國對抗,激化關係,然後俄羅斯可以藉機得到更多。關於這些內容,我們不妨辯證地談一談。

中國是犯了致命錯誤嗎?

卡申的「中國犯致命錯誤」之說是缺少歷史客觀性的,這可能並非基於其真正的認識,而是基於這篇文章的目的性。中國雖然在一些政策上有瑕疵,但大的方向和大的決策總體沒有問題。之所以這麼說,原因有四:

一、沒有經濟實力作為基礎,中國根本不可能在美國統治的太平洋佔據一席之地。

過去,中國的軍事影響力在海上是非常薄弱的,基本只能是在近海活動,更別提所謂的地區影響力了。在意識形態領域,哪怕在新中國頭30年,鑒於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的弱勢,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意識形態輸出也談不上成功,緬甸、印尼、越南等國都曾和中國非常友好,但發生過排華事件。

美國則不同,美國是以政治、經濟、軍事實力作為基礎,並且基於二戰後美國主導秩序建設的能力,在亞太有很多國家一直是盟友、僕從國。在沒有經濟實力,缺少軍事能力的情況下,中國憑什麼和美國亞太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競爭?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長處,相比較我們也就看出了我們的短板,可當時我們幾乎所有都是短板。

發展總是有所取捨,經濟是最不容易引起抵觸且最能增長自己實力的方式,在美國打破與中國敵對的情況下,中國當然首先選擇發展經濟而不是繼續去進行意識形態和軍事的爭奪。當年中國改革開放鄧小平同志判斷世界30年無大戰,中國應抓住這個戰略時機大力發展經濟。事實證明,這一戰略選擇是正確的,中國今天取得的成就即是明證。

回憶1970年年代末期,蘇聯與美國對抗甚至還能佔據部分優勢,如今北約都東擴都到俄羅斯家門口了。新中國頭三十年雖然已取得很多很大的發展成就,但由於中國底子薄,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相對還是很弱的,也就是在第三世界還能發揮一下影響力,與美蘇根本不能比。現在,中國已經可以和美國談談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了,世界任何國際事務脫離中國都辦不成事,這就是影響力提升的結果。

二、蘇聯解體后,相比美國實力依然極其弱勢的中國,面對政治、經濟、軍事都超級強大如日中天的美國,中國直接進行政治、意識形態和軍事層面挑戰霸權無疑以卵擊石。

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進入單極霸權世界,接下來的十多年美國的實力如日中天,當時誰能是美國的對手?在蘇聯都被美國搞垮的情況下,比蘇聯弱得多的中國不去埋頭發展自己,非要在政治、意識形態和軍事領域挑戰美國在亞太的地位,中國那不是找死嗎?真那樣,挑戰不成不說,發展的機會也就又錯過了。

新中國頭30年,中國是利用了美蘇的對抗找到了自我發展的契機。1991年後,蘇聯都沒了,中國如果走對抗路線豈不是讓整個西方順勢圍着中國搞,也讓中國步蘇聯後塵嗎?中國當初選擇韜光養晦雖然讓很多人很不爽,但在當時的背景下,這種選擇現在看是得大於失,符合當時的中國現實和國際環境。

三、正是中國過去些年經濟實力的增長,才導致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6年取得成效並不大。

美國在中東近10年的窮兵黷武,陷入戰爭泥潭消耗了自己的實力不說,還收穫了一場金融危機。然而,在窮兵黷武八九年後美國抬頭一看,中國在亞太已經逐漸起勢,再不調整戰略中國就要和美國並駕齊驅了。於是,美國要和中國搞G2,試圖讓中國做老二背黑鍋馴服中國,中國拒絕後即開始搞針對中國的亞太再平衡。如今亞太再平衡戰略已經執行6年,美國雖然在中國周邊挑了不少事,但取得的實際成果並不是很豐富,中國在亞太地區的經濟、軍事和政治影響力不是被削弱了而是強化了。

自美國重返亞太之後,中國原來不控制的釣魚島現在已經開始實際控制,在控制力上已逐漸壓倒日本;中國原來在東海沒有防空識別區,如今設置了防空識別區,美國在琉球起飛的最先進戰機F22剛起飛就能被中國雷達探測並在幾分鐘內起飛戰機伴飛應對;中國原來對南沙的控制能力很弱,這幾年吹沙填海建了多個島嶼,實際控制能力明顯增強;原來不控制的黃岩島,如今也實際控制了······至於美國在亞太的盟友,由於經濟上對中國的依賴,雖然政治上、軍事上對美國有一定配合,但除了日本、菲律賓之外,基本都未實質性地削弱與中國的關係,甚至在政治、經濟和外交層面紛紛加強了與中國的關係。

這一切都靠什麼?說白了,就是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然後才逐漸體現出更多政治、軍事層面的影響力。沒有經濟作為基礎,哪裡能夠有一系列可以和美國對抗的軍事裝備大殺器?沒有這些東西,又如何平衡美國的施壓和左右美國盟友的心理?經濟是軍事、政治影響力的基礎,沒有這些根本談不上軍事和政治影響力。俄羅斯若非經濟不行,在中東的行動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掣肘了;如果俄羅斯有中國這樣的經濟實力,也不至於說讓美國和盟友聯合制裁了。

四、中國只有將經濟發展趨勢與地緣戰略融合方是上策。

針對當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和地緣形勢,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並獲得了六七十國家的響應和參與,包括俄羅斯也將自己的戰略與「一帶一路」戰略綁在一起。在經濟上,基於「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在經濟上推動了亞投行的快速建設,並將絕大多數西方發達國家納入體系之中;在軍事上,基於「一帶一路」戰略,中國開始推動海外軍事基地建設。試想,如果不是基於經濟基礎,恐怕俄羅斯也不會將自己的國家戰略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捆在一起;如果不是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未來的市場發展空間,美國也不可能在自己實力如此強大的情況下無法左右亞太的經濟走向,面對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更是無法提出與之相媲美的經濟戰略。

事實上,中國的國家戰略、軍事實力的發展、政治勢力的拓展都是基於中國的經濟的發展,中國正基於中國的經濟實力推動大國戰略在全球範圍內的建設,推動軍事實力向全球範圍內的拓展。所以,對中國來說,上上策就是將經濟、地緣政治和軍事融合在一起,以經濟開道,以軍事為保障,基於地緣和經濟發展規律推動中國和世界的發展。

中國的路是這麼一步步走過來的,何談「致命錯誤」之說?要說致命錯誤,真正犯了的是蘇聯和俄羅斯。正是蘇共犯了致命錯誤,才導致蘇聯解體;正是俄羅斯葉利欽政府過於相信西方,才搞了「休克療法」導致1990年代的俄羅斯經濟大衰退和民不聊生。若非普京的強勢對俄羅斯進行了強力調整,今天的俄羅斯恐怕連與美國在局部爭鋒的機會都沒有了。

文章的意圖

卡申應該懂得上述道理,之所以寫這樣的文章,更大程度上是因為俄羅斯近期遭受了太大的壓力,基於這種背景,卡申希望通過推動中國在戰略層面的調整進一步激化中美關係,由此減輕俄羅斯的戰略壓力。站在俄羅斯的角度,這一文章是非常值得認可的,因為這是一篇對俄羅斯很有利的文章。但是,站在中國的視角,這是一篇帶有戰略陷阱的文章。

對中國來說,不可能放棄經濟這一長項,中國會繼續推動經濟影響力的擴大。相較過去,這種擴大將是基於中國的國家戰略,既有經濟也有政治,是組合拳。包括對美國,中國也不會放棄自己經濟對美國決策的影響力。道理很簡單,能用錢辦到的事都不是事,能用錢辦到的事還能賺錢的事為啥不幹?俄羅斯之所以將自己的軍事影響力發揮到極致,不正是因為自己沒有經濟影響力嘛,如果俄羅斯有強大的經濟影響力,也不會落到被西方圍堵制裁,自己不得不冒險軍事出擊的地步。

當然,依然應該承認這篇文章的可取之處,即中國現階段不能僅僅靠經濟實力去做事,要不斷發揮中國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應推動在意識形態影響力方面的建設,雖然中國不準備和美國一比高低,但中國一定要使用一切手段保護中國自己的國家利益。在中國有了強大經濟基礎的情況下,將立足於這一基礎之上的政治、軍事影響力發揮得更有力量,並推動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符合現階段中國發展的需要。

當然,這並非中國去修正什麼「致命錯誤」,而是中國發展到現階段應該做的選擇。只是,中國依然應該立足於經濟影響力去做這一切,並將立足於經濟實力上的多種影響力捏在一起,形成拳頭打出去,這才是中國戰略上的上選,而非如俄羅斯專家所說的那樣單純地在亞太與美國進行政治、意識形態和軍事競爭。很顯然,俄羅斯專家的建議是基於俄羅斯國家利益而非中國國家利益的,中國應該立足於自己的利益和現實去做正確選擇。■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