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對權力的理解與奧巴馬「沒有不同」

劉子維

香港兩間大學的研究機構3月10日以「成為世界強國: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對外政策」為主題共同舉辦英文研討會。與會學者認為,習近平對權力的理解與奧巴馬「沒有不同」。

Xi-Jinping-understanding-of-power-has-no-difference-of-Obama

這場英文研討會由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和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共同主辦。

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張泊匯教授首先發言。他指出,從經濟等物質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強國;但強大的經濟實力並不等於強大的國力,「強國」 的定義是要有形塑世界的能力、改變或甚至創造另一套遊戲規則、主導未來走向,而中國正在朝這個方向發展。

張泊匯認為,不論中國國家領導人是誰,在中國經濟成長到一定程度後,都會想發展國際影響力,因此中國對外政策的轉變並不是從習近平開始,而是在2008年胡錦濤主政時期就出現轉變。

在提問環節,一名女性提問,中國在國際上未來可能的盟友是誰?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座教授兼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David Zweig)說,中國與俄羅斯在對抗美國強權上有共識,但不代表兩國就能穩定友好。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胡偉星則說,中國內部對於是否該尋求更多「盟友」也正反意見並存。
南海爭議

演講中,講者都提到南海議題,而這也是提問環節的熱門問題之一。

中國外長王毅3月9日表示, 「航行自由不等於橫行自由。」並說等美國「真正冷靜下來以後」 ,可以考慮如何展開海上合作。

胡偉星認為美國只是想維護航行自由,但其高調的舉動激發中國更進一步的行動,因此他認為南海將持續軍事化,而中美雙方都要負起責任。

張泊匯則認為,雖然緊張情勢升高,中美兩方軍事行動目前還算克制。他也提到,不停告訴中國人民政府在南海的建設,塑造與美國「對抗」的態勢,也是中國政府對內宣傳鞏固的方式之一。

「韜光養晦」與「大國外交」

胡偉星比較習近平與前任國家主席胡錦濤,他認為習近平在對外政策上與胡錦濤「有顯著的不同」。習近平用新的典範、新的概念來實踐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習近平在去年一共出訪了20多個國家,他很少提到胡錦濤常說的「韜光養晦」或「和諧社會」,而且在一系列的「反腐」行動中,習近平逐漸鞏固領導權威,和前幾任領導人相比,他對共產黨體制更有領導、控制的能力。

論壇主持人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座教授兼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崔大偉(右,David Zweig);中間是嶺南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張泊匯教授;左是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胡偉星。

習近平帶來「大國外交」這個詞匯及概念,胡偉星詮釋習近平對「大國外交」的理解,不是如何與其他世界強國共處,而是中國應該將自己視為世界強國,接近於「中國在世界上的自我認同」。中國應該抱持著強國心態看待世界,對世界公眾利益有所貢獻、服務世界,這和胡錦濤的「和諧世界」外交理念完全不同。

伙伴與盟友

胡偉星說,美國的強大基礎在於盟友眾多,但中國至今在國際政治上還無法達到,因此習近平現在談的是「伙伴關係」而非「盟友」。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周二(8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提問,也談到「結伴而不結盟」。

諮詢公司絲路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貝哲民(Ben Simpfendorfer)以他對於「一帶一路」的實務經驗來看,他認為中國擁有「有錢也買不到的極佳地理位置」,因此中國需要的只是「更多的好朋友」,而不是可能需要協商的「盟友」。

「強國夢」與「強軍夢」

談到習近平的對外政策,張泊匯引用習近平說過的「落後就要挨打」,認為「權力」對習近平來說是維繫國家安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素。

而支撐「強國夢」的基礎就是「強軍夢」,建立強大的軍隊發揮國際影響力。這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對於軍事實力的理解,其實並沒有不同。■

原文轉載自《BBC中文網》2016年3月11日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