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死美國,印度竟選邊站中國一邊

占豪

最近有兩件事的對比很有意思,一件事是之前被熱炒的美防長卡特的亞洲行,另一件事中俄印三國外長會後的聯合公報。這兩件事之所以很有意思,在於卡特訪問印度,試圖聯手印度遏制中國的目的沒達到,試圖簽署《後勤保障協議》的目的沒有達到,而印度反而在中俄印三國外長會後與中國發表了在南海問題上完全站在了中國立場上的聯合公報。一個是不遠萬里訪問印度一無所獲,一個是大家舉在一起發表了聯合公報,相信已經返回五角大樓的卡特看到消息后鼻子都氣歪了,虧得帝國的防長大人這麼重視印度,怎嗎就一點不講義氣呢?

india-stands-aside-china

美防長卡特在4月上旬亞洲行之前,美媒就熱炒卡特決定取消對中國的訪問(所謂取消,根據中國相關部門的回應,卡特原計劃11月份的訪華計劃在按計劃進行,而4月份的訪問若非子虛烏有就是美方臨時加的訪問。若是後者,估計也是在兩國元首核峰會上會面后美知道從中國這裡得不到任何讓步,於是就想藉機炒作製造輿論效果。美國儘力推高菲律賓和印度之行的調門,自然是希望達成更多利於美國的協議。根據之前美國媒體的報道,卡特此訪將會促使美印簽署一份雙方可以互相使用對方陸海空軍基地,雙方軍隊可以在彼此基地內進行後勤補給、維修和休整的《後勤保障協議》。然而,事與願違,最終印度並未與美國簽署這份協議,而是說未來一個月內完成草案,並準備在未來幾個月內簽署。這一推脫,除了下面分析印度自身的因素外,應該就是不想因此不利於接下來的中俄印三國外長會。

美印到底是否會在未來幾個月內簽署相關協議呢?現在看這事仍有變數。因為,根據印方表態,哪怕簽署該協議,也不意味着雙方能在彼此軍事基地駐軍或自由使用軍事基地,美軍也只有在收到印方邀請后才能進入印軍基地。

根據印媒的報道,該協議美印已談判12年,雙方一直未能達成協議,而莫迪政府一直試圖推動軍備的國產化,想從美國引進相關軍事技術。從印度媒體的口氣看,莫迪政府是想將這一協議作為交換籌碼,來換取美國對印度的軍事技術轉讓。事實上,2015年6月雙方就簽署了美印十年防務合作協議,其核心內容就是美軍工企業與印度軍工企業進行合作。所以,到底這一協議是否會簽署以及未來能否如美國所願獲得執行,恐怕要看美國能給印度帶來怎樣的好處。

卡特這次訪問印度,是過去11個月以來的第二次訪問。印度在對美關係上一直保持足夠高的警惕和保持相當的距離,但卡特一直在向印度示好以求能聯印遏制中國。根據卡特的這次訪印計劃,他要在印度訪問三天,並試圖通過這次訪問達到三個目的:

一、與印度就共同遏制中國達成總體共識。

卡特之所以不斷向印度示好,根本原因就是想拉印遏華,這次訪問這一目的也是最重要內容之一。但是,無論是印度政界、學界,還是印度的媒體輿論,都比較抗拒與美國靠得太近,特別對聯合美國遏制中國的議題保持足夠警惕,反對聲音很大。印度各界之所以如此態度,根本原因在於印度也想發展經濟,不想自己成為地緣博弈的犧牲品,更不想被美國當槍使而錯過中國的發展機遇。何況,中印現在有金磚國家、中俄印、上合組織、亞投行等一系列國際協作平台的溝通合作渠道,印度被美國當槍使實在是戰略上的不划算。所以,印度不與美國達成這樣的共識是順理成章的,只要印度政府不犯傻,就不會幹出這種得不償失的事。可以預見,未來較長時間美國都不會達到這一目的,而只要中印關係穩定,美國的這一目的最終將破產。

二、拉印度與美軍在南海進行巡航。

美國一直試圖拉印度海軍和美國海軍一起到南海巡航,美軍方和美媒已多次放風,這次卡特訪印一定也有此議題。然而,從雙方公開的內容看,印度對這一議題並不接招,卡特顯然什麼都沒得到。

三、簽署《後勤保障協議》。

從卡特訪問前的輿論預熱看,這次訪問他對談了12年的《後勤保障協議》志在必得。但是,顯然卡特還沒搞清楚印度想要什麼,莫迪政府顯然想要的不是一個什麼《後勤保障協議》,對印度來說使用美軍基地的機會並不多,意義也不是很大,而反過來美軍用到印軍基地的機會將會更多,意義也更大。考慮到美國拉印遏華的意圖,印度是想藉此從美國那裡得到軍事技術的轉讓。然而,卡特這次恐怕並未帶任何的所謂軍事技術合作協議,雙方的十年防務合作暫時也還沒有太大進展,所以印度拒絕美國也就一點不奇怪了。根據2015年美印簽署的10年防務合作協議,印度對美國軍工企業與印度海軍的密切協作充滿期待。那麼接下來,就要看美國願意拿出多少籌碼交換使用印度的基地了。

上述三個目的,卡特一個也沒得到,三天訪問功夫基本白費。未來如果美國不能拿出實質性的軍事技術給印度,恐怕就是協議簽了也只是象徵意義,因為印度防長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只有印度邀請了美軍,美方才能使用印軍基地,這意思就是沒好處就不邀了。但是,如果給好處,給多少才能滿足印度胃口呢?考慮到俄印軍事合作的層次,美國一定也會對此審慎地掂量。

可能讓卡特感到非常不爽的是,就在他離開印度后沒幾天,中俄印外長會就召開了。會後,三方發表聯合公報,公報指出「中國、俄羅斯、印度承諾維護基於國際法原則的海洋法律秩序,該秩序顯著體現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所有相關爭議應由當事國通過談判和協議解決。外長們呼籲全面遵守《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及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後續行動指針。」

很顯然,這是中國要求在聯合公報中寫明的,而印度最終同意這一點,除了是送中國人情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在中美之間保持自己的從容。換句話說,就是在南海立場上站在中國一邊,盡量避免中國懷疑美印合作是遏制中國。只要中印在這方面彼此溝通得好,印度就能既實現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又能不至於被美國拉着遏制中國,至少不能讓中國這麼認為。對中國來說,只要印度不損害中國利益,不聯手美國遏制中國,美印雙方的純軍事合作中國也不會幹涉。

事實上,通過這種溝通協作,中印雙方對彼此的底線就越來越清楚了,接下來印度做事也有了依據,而中國只要察其言觀其行即可,如果印度有越界行為,中國通過外交進行警告或提醒即可。當然,這事對美國來說就很不爽了,因為印度在南海問題上站在中國一方無疑給了美國一記悶棍,至少美國短期內想拉印度攪渾南海的計劃是破產了。相應地,接下來美國試圖拉印遏華也不是太容易做到的,至於是否能簽署《後勤保障協議》則要看自己拿出多少乾貨。在占豪(微信公眾號:占豪)看來,一旦如此,對美國來說,「拉印遏華」到底是不是能操作成一筆劃算的買賣就是一個未知數了。

從這些外交活動具體細節上我們可以看出,過去幾年我們對印外交總體是成功的,中印雖偶有摩擦,但在多平台的合作在深入,雙邊的溝通在加強,彼此關係也在向前邁進,這都有利於中國拆解美國在南亞的戰略。在南亞,只要印度有和中國一樣搞經濟發展的心,那麼南亞這個方向總體就翻不起大浪,中國就能集中更多精力在南海和東海。當然,以印度人的性格,他不與美國聯手遏制中國,就更不會完全站在中國立場。不過,中國對印度的要求只是彼此能在更多層面合作,不與中國為敵即可,中印沒有全面戰略協作夥伴的基因,雙方的級別也還不在一個層次上。當然,就現階段看,雙方關係一切都在正常軌道上運行。

事實上,對中國來說,在對周邊關係處理上,只要能用經濟合作和共同利益推動化解美國的遏華策略,都應用這種懷柔的手段。只是,在操作細節上,我們應該基於自己大力發展軍力,用實例來讓各國明白中國是一個怎樣的國家。而對於那些真的是鐵了心要和美國一起搞中國的國家,中國就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並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譬如,針對日本就不能像針對印度那樣,日本已經將自己定位為美國遏華的馬前卒,中國就要將日本當成美國遏華馬前卒來看待。同樣的道理,對待菲律賓和對待東盟其它國家也要不同,菲律賓已經實質性地推動美國在南海圍堵中國,其它國家並未這麼做(對菲律賓的策略要看接下來新總統是什麼政策)。

中國當前的外交,已經過了之前韜光養晦的階段,到了務必對外有所作為的階段,這是由中國實力決定的,現在藏已經藏不住了,中國這麼大體量,再裝小白兔誰信呢?這一階段,中國需要對國際局勢進行理性判斷,立足自己、進退有度、軟硬結合地推進中國影響力在地區、在世界範圍內的擴大。現階段,悲情情緒、憤青態度的外交不可取,因為當今世界和平發展依然是主旋律,我們需要與更多國家進行合作以推動中國的國家戰略,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過程雖然曲折,但方向沒錯。當然,綏靖外交、麻木外交更不可取,這是因為當前世界博弈越來越激烈,美國圍堵中國每天都在進行,打斷中國發展的戰略計劃每天都在推進,中國在這種時候既不能與其撕破臉,更不能對遏華戰略視而不見,而是需要立足中國自己的綜合國力,找准各國的利益點,用未來共同的利益和中國自己的能力推動雙方和多方合作,用中國獨有的優勢推動中國的大國戰略,以此來拆解美國對中國的圍堵戰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和美國的遏華戰略一直在搶時間,只要中國扎紮實實推進,美國遏華戰略必敗,原因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更有利於大家,更符合世界發展潮流,更符合各國人民利益。

大國角力,贏一定不是贏在嘴上,而是贏在國家是否發展,民族是否強大。對待國家層面的問題,需要的是理性和客觀,需要的是深度與高度,需要的是智慧與勇氣,需要的是耐心與籌謀。最不需要的,就是——憤青與軟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