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戰局必將走向國際化 誰會是牌局贏家?

后沙月光

20日凌晨,果敢、德昂、若開和克欽四家武裝聯合在一起,組建了近十個混合營的聯合部隊,又和緬軍開打。大批緬甸邊民又湧入中國境內,目前中國已收留近千人。

who-will-be-the-winner

就在三個月前,「彬龍會議」給緬甸和平再來了曙光。佤邦武裝當時願意參會,離不開中國的努力,其餘三支武裝:果敢同盟軍、德昂民族解放軍,若開軍雖然沒有參會,但態度上基本溫和。

但緬甸各方矛盾依然沒有實質性解決,地方武裝VS緬軍VS昂山素姬,各有利益,各有算盤。

緬甸各方交火,沒有演變成一場大戰,離不開中國從中調解,中國並不希望緬甸出現大戰局面,這不利於中國在緬甸的戰略抉擇。

戰亂已成常態,在各方努力之下,2009年8月前,曾有一段消停時光,但情況並沒有向人們希望的那樣發展,戰局愈來愈撲朔迷離,此起彼伏,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2009年下半年,根據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希拉里在東盟大會上公開宣布「美國重新回到東南亞了,總統和我相信,該地區的和平繁榮至關重要……。」如此云云。

二,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大,昂山素姬勢力並未向美國一邊倒。

緬甸衝突國際化

緬甸國內戰亂,已經演化成地緣衝突,不再是單純的國內民族衝突。把緬甸局勢變成大國博弈的國際性事務,直接了當的說,是昂山素姬所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的一再推動形成的,目的是藉助外力扭轉對軍方的不利處境。

從2003年的「民主路線圖」到「僧侶革命」,再到08憲法公投,最後到2010和2015的大選,無論打着何種旗號,昂山素姬這一派獲得了最大利益。

她緊密配合著美國在東南亞的布局腳步,2011年,奧巴馬拋出了TPP計劃,中國則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

隨着中國的高速發展,中美兩國在東南亞的政治,外交,經濟,領土爭端,及海洋安全的格局上,出現了重大變換。

兩個大國在諸多領域矛盾,到今天已經演變為間接對抗。所謂間接對抗,就是代理人之間的衝突,因此緬甸問題國際化,已很難扭轉。

美緬關係定位

緬甸國內局勢亂象離不開美國在背後的操縱,因為中國與美國對緬甸的態度剛好相反。中國希望緬甸有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投資,布局),美國則要在尋求機會。

從1988年到2008年,美國與緬甸外交上幾乎隔絕,一方面大力制裁緬甸政府,將其列入「邪惡國家」名單,另一方面又通過NGO大力支持昂山素姬派的「民主路線圖」,搞起拿手的顏色革命。

當昂山素姬勢力漸漸佔據上風時,美國官方對緬甸的高層交流力度突然加大,從助理國務卿(兩次)到副國務卿,到參議員,到國務卿,到總統逐級來到緬甸訪問,2013緬甸總統吳登盛也去了華盛頓回訪。

這時,緬甸已經出現改變原有的對華立場的風向,中國隱而不發,靜觀其變。到了2014年,克欽獨立軍副總司令桑魯甘茂也去了華盛頓,這是美國相當得意的時刻,緬甸三方勢力都與白宮有了良好的互動局面,美緬關係日趨明朗。

然而,2014年11月18日,一記悶棍打到美國頭上,緬甸聯邦議長吳瑞曼宣布2015的緬甸大選按現行憲法進行,斷掉了昂山素姬當總統的希望(她家人全是外國國藉)。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昂山素姬雖然掌權,但名不正,言不順,權力牽制頗多。中國從來沒有昂山素姬背書,但這種掌權方式,北京能夠接受。

美國想搞的修憲計劃,被挫敗,自然美緬關係又開始降溫。

美國重新對緬甸舉起了人權大棒,這也說明奧巴馬政府對美緬關係的定位重歸模糊狀態。

中緬關係

中國對緬甸各方警惕性一直很高,緬北衝突一起,中國邊境的應對有條不紊,從容不迫,顯然已有充分預案。

但中國不會坐視緬甸陷入長期戰亂狀態,如果緬甸爆發大戰,那麼中國的損失會很嚴重,甚至會影響「一帶一路」戰略計劃部分。

緬甸以前受到過美國長期制裁,經濟貿易方面,只能全力以赴的與中國,泰國發展邊貿,中國的影響力,是緬甸任何政府都必面對的事實。

緬甸是陸上通往南亞,中亞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國進入印度洋的最近通道,它對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單純從經濟上來看,緬甸更依賴中國,而不可能是美國。美國竭力加大對緬甸的影響力,目的不是在於發展經濟,而是通過製造和利用緬甸的各種亂象,來破壞和拖延中國的戰略布局。

2004年,緬甸局勢相對穩定時,中緬之間開始了大型能源項目合作(中緬油氣管道)談判,於2010年開工,2013年貫通。

2009年中緬簽定《合作開發緬甸水電資源框架協議》

2010年,雙方提出建設中緬(皎漂–昆明)鐵路計劃。

同年還有萊比塘銅礦開發協議。

2013年在中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下,中緬印孟經濟走廊構想開始付諸實施。

願景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然而總有黑手不斷利用緬甸國內各方勢力之間的矛盾,挑動起對這些項目的破壞行動,而緬甸政府立場也處於搖擺之中。

破壞是有效的,密松水電站因環保等理由被暫停,皎漂–昆明鐵路計劃也被叫停,還有萊比塘銅礦事件(從2012年起就不斷停工,復工,停工,釀造傷亡衝突)。

這些針對中國的破壞行動,共同特點是:製造矛盾,引發抗議,煽動輿論,爆發衝突,讓不明真相群眾沖在第一線,抹黑中國形象,損人不利己。

大動作就是激化民地武與緬軍衝突,美國與克欽武裝也有相當程度的默契,並提供各種支援,這次交戰克欽軍也積極參戰。

中國也留了好幾手應對變局,地方武裝同樣可以成為拖住緬甸政府的力量,否則,政府全面倒向美國的可能性會極大增加。

作為東南亞的重要投資方,長期經營者,日本也不願意看到緬甸大亂,美國很難利用日本的經濟力量去對抗中國。

日本最理想的局面是中美在緬甸長期互耗,自己最終取而代之,贏走牌桌上最多的籌碼。然而安倍拉攏昂山素姬並不成功。

緬甸內戰國際化趨勢已不可避免。 有的國家在「民主」旗號下,在別國無論搞死多少人,他們也並不在乎,伊拉克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特朗普上台後,在東南亞肯定會出新牌,但大家手裡都有牌,就看怎麼打了?

「韜光養晦」時代即將過去,中國應當積極主動的介入緬甸局勢,這不但有利於中國的戰略布局,也有利於緬甸各方實現真正和解。

如果緬甸是一場大國間的牌局,我衷心希望贏家最終是緬甸人民,但願他們能明白只有中國才是真心幫助他們的人。■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