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兩會有什麼特殊?

宋魯鄭

中國在春天到來之際都會舉行兩會。兩會的功能比較單一,就是聚焦經濟和發展議題。雖然西方一向批評兩會是橡皮圖章,但由於中國在全球的重要地位以及兩會獨特的作用,仍然年年吸引著世界極為關注的目光。


兩會從政治形態上講,它是向外界展現中國特色政治制度的一個機會。所以它全程對外開放,透明度也高,並會舉行比較少見的領導人中外記者會。這也是西方記者能夠直接接觸並向中國領導人發問的機會。

其次,兩會是共產黨執政理念和意志的法制化。從中可以看出中共對國內問題、國際局勢的判斷和反應。

然而,「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2017年兩會之所以格外令世界矚目,是因為國際、國內形勢有了巨大的變化。

國際上,這是自英國退歐、美國特朗普成為總統之後中國第一個兩會。面對民粹主義席捲歐美的全新挑戰,面對全球化、自由貿易、氣候變化停滯的現狀,中國如何應對?是否會再一次發出「達沃斯」之音,以安頓世界忐忑的心?全球不僅要看中國即將推出的經濟政策,更會借總理記者招待會之際「逼」中國再一次表態。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幾年前提出的、西方一直頗有猜忌的「一帶一路」戰略將首度被全球真的發自內心的重視起來。既有地緣政治也有經濟轉型需要的「一帶一路」本是一個長期戰略,並非一年一度常規兩會的重點。但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以及今年5月中旬北京舉行首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峰會(這個時間點選擇的非常高明,既錯開扣人心弦的法國大選,避免媒體報道的撞車,也能在無論極右是否上台,選舉結果都自然化為「一帶一路」最好的助推劑),這必然在兩會上突出出來。只不過大家更關注的是「一帶一路」如何發揮捍衛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作用,中國又有什麼具體的大手筆來推動它的實施,至於其地緣政治色彩則由於主張全面收縮的特朗普上台而大打折扣。

其次,特朗普上台之後,中美關係處於不確定狀態。雖然習特通話解決了「一個中國」的風險,但美國派航母卡爾文森號到南海、「薩德」部署繼續推進、朝鮮試射導彈、金正南遇刺,都令中美兩國仍然處於不可測的未知狀態。中美兩國是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它們的不確定也就是世界的不確定。雖然外界無法知曉兩國幕後的交易和博弈,但從中國軍費是否再度出現兩位數增長能夠推演出執政黨對中美關係的判斷。

從國內角度講,今年最重要的事件是十九大。對於十九大之前的這屆兩會,自然是萬人矚目,試圖從蛛線馬跡中尋找到各界極盼得到答案的人事變化。

按照過去的慣例,十九大將有五位常委卸任,這包括兩會的人大主任、政協主席。有可能入常的候選人在兩會中的表現,自然是被視為某種可能性。比如哪位候選人「非正常」出席了人大的某個層級的會,都可被視為某種信號。

特別是長期被視為下一代領導人的一舉一動都更是被外界放大鏡般的審視。因為隨著十九大的臨近,西方早就把下一代領導人作為衡量中國體制是否變化的標竿:如果沒有下一代領導人入常,說明任期制會被打破。如果仍然是長期以來所認知的候選人成為下一代領導人,說明執政黨仍然是沒有人能夠指定接班人,仍然是集體共識在起作用。如果是新人,則說明相反。

以我個人的觀點,任期制解決了中共的權力制度化交接難題,提高了中共內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合法化,更是中國1989年以後政局穩定的最重要原因。所以,任期制根本沒有改變的可能。至於是誰成為下一代領導人並不重要。我反到認為,兩會是中國體制的主要特色表現,但來自兩會的領導人成為中央委員會成員的比例長期偏低。比如十八大中央委員會,來自國務院的有51人,地方政府57人,軍方是41人。但人大政協僅有4人,甚至少於社會組織的6人和國企的7人。

其次,自十八大以來,中共的主要精力是反腐救黨,挽人心。從這近五年的實踐來看,確實出乎外界意料的實現了預期目的。這一仗,不僅展現了中共強大的執政能力,也增強了各界的信心。但另一方面,同樣是中國制度模式重要合法性來源的經濟發展卻一直處於下行狀態。

這既有反腐的副作用—-地方政府和官僚階層的非正常激勵機制消失,新的激勵機制又沒有建立起來,過去政府龐大的消費也暫時無法被填補,也有經濟週期的自然原因,更有國際形勢動蕩和惡化的原因。但由於反腐的合法性不能代替經濟增長的合法性,更由於中國經濟對全球的重大影響,也由於黨代會前經濟往往會較高速增長的「政治現象」(如同西方大選年往往會刺激經濟增長一樣),所以本次人大會全球都會關注中國的經濟舉措。比如總理政府報告提出的增長指標以及各方的用詞。

第三,從台灣的角度講,這也是民進黨執政後大陸第一個兩會。處於僵局的兩岸關係如何破題,特別是統一的緊迫性比過去大大增強,習近平又是一個強勢有為的領導人,大陸會否有新的提法,都非常值的期待。更何況台灣問題還直接影響到中美關係的穩定,中共在此議題的任何做法都有向美國「表意」的味道。

最後則是,2016年10月六中全會首度提出「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但之後並沒有過多的使用。這自然也引起了外界的猜測。有人認為是主政者的自我約束,避「個人崇拜」之嫌。也有人認為說明習近平仍然面對太多的阻力。哪麼在這次兩會,自然也會關注這一提法的應用度。

應該說,考慮到中國的政治體制特點以及真正「政治經濟學」的特色,本次兩會確實不可能無視十九大的因素,也是解讀十九大的一個重要窗口。同時也由於中國已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國的內部事務既受外部影響,也有強大的外溢效應。這兩方面的變化都一起構成今年兩會的特殊之處。■

轉載:BBC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