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歐到媚歐——昔日社會主義大國的無奈與現實

雲石

今天的塞爾維亞,只是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內陸山地小國,總面積不過8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區區600萬,無論是在世界還是歐洲,都可以說毫無存在感。


但歷史上的塞爾維亞可不是這樣。在20世紀,它被稱為「巴爾幹之虎」,更有一個響徹歐亞大陸的名字——南斯拉夫!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冷戰結束,在長達近八十年的時間裡,南斯拉夫一直以巴爾幹區域大國的身份,馳騁於國際政治舞台。當時的南斯拉夫,佔地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超過2300萬,是巴爾幹乃至東南歐的第一大地緣勢力。冷戰期間,其更是建立了全盛期時號稱全球第四大作戰部隊的強大武裝,并力抗蘇聯,成為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國家之一。

不過這都是陳年往事了。冷戰結束後,南斯拉夫歷經10年內戰,國家一分為七,作為昔日南斯拉夫主體以及道統主要繼承人的塞爾維亞已經徹底沒落,再無當年風采。

在南斯拉夫散夥過程中,美國和歐洲曾經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早期,美歐還只是用政治、經濟施壓,以及意識形態滲透等間接方式施加影響。而到了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美歐則赤膊上陣,對南聯盟發動的長達兩個多月的大規模空襲——也正是這一仗,摧毀了南聯盟——塞爾維亞的最後資本。此戰過後科索沃事實獨立,黑山也脫離而去,塞爾維亞終於一蹶不振,被壓縮為蝸居內陸山地的孱弱小國。

按照這一歷史脈絡,塞爾維亞對美國和歐洲列強,應該是仇深似海才對。事實上,在科索沃戰爭時,塞爾維亞(南聯盟)也的確是舉國一心,對美歐義憤填膺。

但僅僅過了10年,情況就發生了逆轉:2009年,塞爾維亞便正式提出申請,希望加入歐盟。隨後幾年時間裡,雖然二者因與海牙法庭合作、科索沃地位爭議等問題多有分歧,但塞爾維亞「入歐」的決心卻始終未改,並矢志不移的為這一目標而不斷努力!

老實說,這還真是有點活久見!雖然當年發動空襲的是北約而非歐盟,不過北約除美國外的組成國,絕大部分都是歐盟成員——從這個意義上說,歐盟是塞爾維亞的敵人亦不為過。可仗才結束剛剛10年,塞爾維亞傷口都還未抹平,就開始哭着喊着要加入歐盟,這步調也未免轉的太快了些吧!
那麼,塞爾維亞為何要這麼做呢?

首先是基於現實的無奈。

如果是從之前的南斯拉夫角度來看,那塞爾維亞與美歐之間,的確是有不共戴天的理由。美國作為西半球國家,與東地中海地緣關係相對疏離;南斯拉夫作為東南歐區域大國,其之存在,影響到美國這個西半球國家對近東板塊的有效主導;至於歐洲,東南歐與西歐在歷史上一直存在地緣衝突。

以前,因着蘇聯尚在,美歐有理由對南斯拉夫這個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加以綏靖,以免其倒向蘇聯;隨着蘇聯的解體,美歐繼續維持其存在的理由已經不復存在。

相反,將其拆解,於美國可以消除其在近東的一個潛在威脅;於西歐國家主導的歐盟,則可以更好的將巴爾幹收入囊中——既享受勢力範圍擴大的好處,又不至於因巴爾幹本土勢力過於強大,導致歐盟體系西歐勢力主導地位和話語權的流失。

而在昔日南斯拉夫業已一分為七,主體繼承國塞爾維亞已經由區域大國,被壓縮為內陸山地小國後,其對美歐已不構成任何威脅。其進入歐盟,也不會影響到西歐勢力在歐盟體系內部的地位。這種格局下,歐盟對塞爾維亞的敵意自然也就不復存在。

這是從歐盟角度來說的。

而從塞爾維亞角度而言,歐盟國家當年的挑唆分化和軍事打擊,摧毀了塞爾維亞國家和民族崛起的戰略空間,甚至讓它徹底淪落——這梁子結的的確夠深。

但仇恨歸仇恨,人畢竟是活在當下,即便塞爾維亞人對往事再多不忿,也終歸總得向前看。

而要向前看,形勢就很清楚了:無論是塞爾維亞今日國勢,還是歐洲乃至世界格局,在可預期的將來,其都不可能再重現20世紀輝煌。相反,隨着南斯拉夫的解體,今日的塞爾維亞業已失去了所有出海口,成為一個閉塞的內陸國。這種格局下,塞爾維亞如果想繼續生存下去,甚至要想活的相對好一點的話,加入歐盟也的確是唯一的選擇——畢竟歐盟是歐洲唯一的發達文明體系,也是當地秩序的主導者,塞爾維亞周邊的斯諾文尼亞、保加利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等國,也都是歐盟成員之一。如果能加入歐盟,不僅可以享受作為其成員國的各種現實待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其作為內陸山地國的天然閉塞格局,對國家的發展確實大有好處。

而且,從現實角度來說,塞爾維亞加入歐盟的基本條件也都已成熟。

塞爾維亞加入歐盟,必須面對兩個問題:
首先,根據1993年歐盟哥本哈根首腦會議確立的標準,入盟國家必須擁有捍衛民主穩定的機構——說白了就是要搞西式民主。

前南斯拉夫地緣結構及民族成分超級複雜,天然離心力強,這種情況下,要想維持國家統一,就必須在政治上強力中央集權,用強勢中樞壓制地方勢力;意識形態方面用以階級為敵我劃分標準的紅色意識形態;壓制以地緣、語言、民族、信仰為族群區分的傳統橫向劃分標準,增加國民同一性和凝聚力。這意味着,在南斯拉夫這個存在強大天然離心力的多民族國家,只要想繼續存在,就決不能採用歐盟的那套西式民主體系。

但隨着南斯拉夫的崩潰解體,其他民族聚居區皆已脫離而去,獨立成國。現在的塞爾維亞,已不再是民族成分複雜、內部次級地緣板塊眾多,宗教信仰多樣的混合型區域大國;而是塞爾維亞族占絕對主導、內部地緣結構相對完整、東正教成為唯一信仰的單一民族小國。這種簡單純粹地緣人文結構,使得國家凝聚力和認同感都較以前大大增強,採用西式民主引發分裂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雖然這是以國家、民族的徹底衰落為代價換來的,但也確實為塞爾維亞這個「微型版南斯拉夫」加入歐盟掃清了最大障礙。

上述是從內部角度來說的。而從外部看,隨着俄羅斯的沒落,南斯拉夫加入歐盟的顧慮也去之大半。

巴爾幹半島之所以被稱做「歐洲火藥桶」,就是因為其地處歐洲——俄羅斯——中東三大地緣勢力之交匯,所以本土勢力無論倒向哪一方,都會成為其抗拒其他周邊強勢地緣勢力的戰略前沿——換句話說也就是淪為炮灰。

當然,隨着近代以來伊斯蘭世界的衰落,來自中東的地緣威脅已經不復存在;但東西方冷戰,使得南斯拉夫依然面臨夾心餅乾的窘境。也正因為如此,當年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南斯拉夫才悍然與蘇聯鬧翻,卻又不倒向西方,而是要搞什麼「不結盟運動」,在東西方陣營間保持中立——雖然這種做法的理由有很多,但不想淪為兩強爭奪的炮灰,絕對是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俄羅斯還依然強大,塞爾維亞是決計不會加入歐盟的——雖然歐盟不是北約,但依然是西方主要政治經濟組織,此舉肯定會被俄羅斯解讀為倒戈,進而給自己引來禍患。

但現在,俄羅斯已經今非昔比,不僅東歐衛星國全面喪失,自身國土也較蘇聯時代大幅衰退。再加上烏克蘭等前加盟共和國的背叛,俄羅斯地緣影響力已經嚴重萎縮,不再有干預巴爾幹的條件。而從巴爾幹半島內部格局來看,隨着前南斯拉夫的解體,以及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這兩個前蘇聯衛星國全盤倒向西方,使得現在的塞爾維亞,已經處在西方陣營的腹地中,這種情況下,別說只加入歐盟了,就是加入北約,俄羅斯也無法對它構成威脅。

既然巴爾幹的國際格局,已由古典時代的三強鼎立,和冷戰時的雙雄爭鋒,變為西方的一邊倒,塞爾維亞入歐,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只是,雖然內外條件逐漸成熟,但面對親手毀掉自己的仇人,塞爾維亞不但不能報仇雪恨,反而還要向它獻媚,投入其之懷抱,這種感覺對這個國家和民族而言,實在是有些凄涼。

但是,這又能怎麼辦呢?生活就像一場強姦,既然不能抗拒,那也只能閉上眼享受——以塞爾維亞今日之勢,也只能如此安慰自己了!

當然,現實中,塞爾維亞加入歐盟,還有一段不短的的路要走:一方面,塞爾維亞內部的經濟改革、社會體制,尚不能完全適應歐盟的要求,二者在前南內戰戰犯,以及科索沃地位問題上也存在一定分析;另一方面,作為前社會主義國家和東正教——斯拉夫系民族,塞爾維亞與俄羅斯在歷史上的淵源,以及科索沃戰爭中俄羅斯力挺的情誼,也使得諸多塞爾維亞人對入歐心存抗拒。

只不過,從大歷史角度看,這都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罷了。既然大勢已成,塞爾維亞這個俄羅斯在巴爾幹的最後支點,加入歐盟已是不可逆轉;甚至隨着時間的推移,未來加入北約,都不是沒有可能——即便現在的塞爾維亞對此堅決說NO,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改變似乎也並非全然不能想象。

只是,這樣真的好嗎?也許對現在的塞爾維亞來說,這的確是好吧。雖然這種好處背後,是一種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的無奈。但現實就是如此冷酷。在地緣政治的大格局面前,無論當事方心做何想,最後,都只能隨着大勢隨波逐流——這就是無力造勢,只能順勢的弱者,逃無可逃的宿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