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出「沉默出租車」:服務業的尺度如何拿捏

張德筆

最近,日本京都推出一項「沉默出租車」服務,除非乘客主動發問,司機將被禁止與乘客展開對話。經常打車的人,一定會遇上不少滔滔不絕的司機,你當時的應對,和心情、疲勞程度、性格都有關。通過這一件小事,我們或許可以探討,服務行業,應該把服務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合適?

▲不少常打車的人,很怕充當「陪聊師」

對於經常打車的人,「不想和司機聊天」是常有的狀態,這並不涉及任何職業歧視,而是基於很多現實原因:一天工作下來非常疲憊、上車后很困、或者純粹是性格問題不想和陌生人說話。
打車最主要的功能是發生位移,但也有副產品,比如多出了一段相對自由的個人時間,這段個人時間,每個人會根據各自的情況做出安排,如果一個不想聊天的乘客,恰好碰上了一個滔滔不絕的司機,尷尬就會產生。很多時候,不少人很nice的乘客,為了保持尊重,硬着頭皮和司機聊,結果司機誤會你很有興趣,話題又不斷擴大,最終的結果就是苦不堪言又不好意思拒絕。
這種乘車體驗,是很糟糕的。所以,曾有人提問「怎麼禮貌地拒絕和出租車司機聊天?」得票數最高的回答是:聽音樂、戴口罩、假寐。
聽音樂是裝聾,戴口罩是作啞。從這個回答中,可以看出有些人確實被「上車就要聊天」這件事困擾,並且很小心地尋求讓大家面子都下得來的措施。想想看確實挺無奈的,兩個陌生人,本來一輩子都無交集,現在因為一段短暫行程而必須共處,聊聊天不是挺好的嗎?
但是,服務行業,必須以消費者的體驗為出發點。最近,主要在日本京都地區經營的宮古出租車公司,決定推出一項「沉默出租車」服務,試圖減少出租車載客途中一些不愉快和略顯尷尬的對話。
乘客在上車之後,司機除了問候並與乘客確認行程目的地之外,其餘時間如果不是乘客因緊急情況必須進行溝通之外,司機將被禁止與乘客展開對話。當然,如果是乘客主動發起話題,司機還是會配合的。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稱,這項服務目的是通過限制司機滔滔不絕的話題,來為乘客創造一種安靜的車內氣氛。
在日本文化中,「不麻煩別人」是被貫徹得很徹底的,可即使在這樣的文化中,出租車司機也很難避免面對乘客時的滔滔不絕,這說明全世界的出租車司機都差不多,因為平時缺乏和外界的接觸、溝通渠道,乘客成了他們傾訴、表達慾望唯一的途徑。
在北京,曾聽到過各種「不選出租而選專車的理由」,最奇葩的理由是「相比於出租車,專車司機沒那麼愛聊天」。出租車司機師傅,如果看到今天的專題,肯定會有點心酸吶,甚至會覺得「我也是怕氣氛尷尬才拚命找話題啊」「我也是在用心為你們服務啊」。但這確實不是小題大做,很多乘客就是不願意當「陪聊師」。

▲真正的好服務應該是「因需而為」

說到服務業,必須要談一下海底撈的問題。它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大眾餐飲行業里,服務水平的標杆。不可否認,相比於矮小的同行,海底撈很容易被襯托出來,但海底撈的服務,真的沒有問題嗎?
根據各種網民的反饋,海底撈最大的問題恰恰是「過度服務」。舉個例子,火鍋因為有湯料,很容易把桌面弄髒。在很多海底撈門店,店員會非常勤快地跑來用布幫你擦桌面,滴了油漬就來擦,稍微有點食物殘渣也來擦。
看起來,這是注重你的就餐體驗,但更大的問題是,服務員頻繁出現,不僅打亂了原來的就餐節奏,往往也會把正在進行的談話打斷,把私密的說笑打斷。這個時候,反而需要顧客去「包容」服務員,這還算是一種好服務嗎?
說得玄乎一點,對於內心渴望與人連接,或是本來就與人連接密切的人來說,這樣的服務,滿足了這些人的需求甚至是倍感親切。但另一些人的常規心理是與人保持距離,與人的連接也是有條件有限度的,這樣的服務就會讓他們感到不自在,甚至產生「因為服務太熱情而不去海底撈」這個看起來古怪的原因。
所以,熱情服務需要講「因需而為」,而不是「無微不至」。就是要根據被服務對象的需要而給予服務。比方說,人家吃火鍋,覺得自己的桌面太髒了,向服務員提出擦拭需求,這個時候服務人員只要快速響應解決問題就可以。或者,在一桌客人就餐中途,過來一次,主動清理,一次就夠。博主「安普若」認為,「海底撈賣的是服務,在中國可以。在美國估計沒啥市場。」理由是,「海底撈式的超級周到服務,美國顧客可能會認為too much,有點overdo了(過了)。」
確實,美國式的餐館服務,講究在視線範圍內,但不靠近,你招呼或有事兒才過來。而且,中國沒有小費文化,如果服務人員過於熱情,消費者會陷入「不知如何感謝」的尷尬。

▲國內不少服務行業處在「完全沒有服務意識」和「過度服務」兩端,而缺少真正的「用戶體驗第一」

必須坦率地承認,中國人的敬業程度是相對匱乏的,尤其是一些「沒有成就感」的服務行業,你很輕易地能從他們的臉上,看到對這份工作的不熱愛,或者「這不是我家的生意,差不多就得了。」
另一端,大部分讓國人感受到「過分熱情」的服務,其實和「無微不至」一點關係都沒有。最常見的例子是,超市裡都有導購員,尤其集中在牙膏、化妝用品、洗髮水櫃檯,你去了那個片區,她們就盯着你,繞在你身邊不走,在你明確表達要找某個品牌時,她們還在給你推薦你根本沒聽說過的新品牌。
還有個鮮明的例子是理髮店。「不主動推薦辦卡的理髮店才是好理髮店」。從洗頭開始,洗頭小哥就開始找話題,問你要不要辦卡,接下來是幫你理髮的造型總監各種熱情,但不管什麼話題,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辦張卡吧」。
好的服務,一定是熱情、高效、舒適的,最重要的是,它一定要是客戶真正需要的。這個錯,不僅傳統企業會犯,互聯網企業也會犯。以國內的專車市場為例(不是快車),都有一個司機下車幫乘客開門的服務。這個服務,不僅讓乘客體驗不好(大部分人不習慣這種鄭重其事的儀式),更沒有必要,本來我順手就拉開車門的,要等個10秒,等司機下車,再繞過來幫你拉門,純屬多此一舉。
而提供水、保持車內沒有煙味、剋制傾訴欲、穿着制服、不說髒話,則是專車提供的好服務,不僅滿足熱情、高效、舒適,更是對乘客真實需求的回應。因為有煙味、傾訴欲強、不穿制服、說髒話,是傳統出租車行業的通病,專車很好地發現並改進了。
過度服務,也是沒有做好服務工作的一種體現。互聯網企業,如果把用戶不需要的東西強塞給他們,代價是失去用戶。傳統行業何嘗不是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