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想和中國再打一仗還是另有企圖?

占豪

最近的印度三哥有些怪異,好像渾身都抹了印度神油一樣,都發起癲了!


6月26日,印度《經濟時報》曝光一段視頻,內容是中印兩軍士兵在巡邏途中出現對峙,隨後發生肢體衝突。印媒稱,在對峙之後,中國軍隊還摧毀了印軍的2個軍事碉堡。

顯然,印度這是惡人先告狀。針對印度媒體的報道,6月29日中國外交部網站就公布了雙方對峙照片。照片是於6月18日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多卡拉山口附近越過邊界線進入中方一側后拍攝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印度士兵和車輛越過作為邊界線的分水嶺,進入到中國境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也在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了照片並做了解釋。

針對這一事件,中印兩國的防務部門和外交部門開始進行了多次交鋒。在此期間,印度陸軍參謀長拉瓦特和中國進行輿論鬥狠,在接受亞洲國際新聞社採訪時表示,此類舉動是在為「2.5線戰爭」做準備。

所謂「2.5線戰爭」的說法來源於1960年代冷戰時期的美國,當時美國擔心蘇聯和中國在歐亞的威脅,提出要「在歐洲應對一場大規模戰爭,同時在亞洲應對一場大規模戰爭,在世界其他地區應對一場小規模地區衝突」,1+1+0.5=2.5,也就是「2.5線戰爭」。

印度陸軍參謀長所說的「2.5線戰爭」,意思是印度隨時準備應對同時與中國和巴基斯坦兩國的戰爭,以及印度國內的安全威脅。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兩線,國內是0.5線。這位參謀長還稱,如有必要,印度軍方會毫不猶豫使用武力。不過他同時稱,訴諸武力是最後的選項,摩擦應通過談判解決。

針對印度陸軍參謀長的鬥狠,中國國防部發言人立刻在6月29日就懟了回去。國防部發言人吳謙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印度陸軍參謀長的言論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我們希望印軍個別人能夠汲取歷史教訓,停止發表這種叫囂戰爭的危險言論。」
對於中國國防部的善意勸誡和提醒,印度方面不但沒有示好的意思,其身兼國防部長的印度財政部長阿倫·賈伊特利反而在6月30日還擊稱,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意思是說,今天的印度早已非1962年被中國打敗的印度,中國拿那次戰爭敲打印度沒用,印度不吃這一套了,並且隨時準備和中國再幹一場。

整個事件從發生到現在已經半個多月了,雙方依然在對峙,在媒體曝光後已經過去了一周多時間,雙方依然沒有妥協。不但如此,印度高官還不斷叫囂,猖狂得不知道自己是誰了。那麼,我們不禁要問,印度為何突然此時對中國發起如此激烈的挑釁?背後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中國又該如何應對呢?

其實,這事從根源上說在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近期因素,另一方面是歷史因素。

近期因素:

近期因素其實很簡單,中國推動「一帶一路」倡議建設,其中在南亞就包括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之所以將中印緬孟經濟走廊和中巴經濟走廊分開,根本原因就在於印巴關係長期的對立,中國只能這麼選擇。

本來,印度對此也很高興,2014年和2015年中印兩國兩道人連續互訪互動。然而,在中國將中巴經濟走廊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模板推進建設時,印度不高興了。印度擔心,巴基斯坦經濟發展起來對印度將是重大威脅,因為兩國不僅僅是世仇,還有領土爭端。更重要的是,印度認為中巴經濟走廊涵蓋了克什米爾地區,侵犯了印度的領土。

於是,印度從2016年開始就不斷搗亂,試圖將巴基斯坦的恐怖主義問題國際化,從而打亂中國部署。結果當然瞎子點燈白費蠟,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白當的嗎?印度的每一次企圖都被中國識破並否決,這讓印度非常懊惱,由此中印這梁子也就結下了。當然,印度試圖阻擋中巴經濟走廊發展的企圖也沒有得逞,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之中。

印度在中巴經濟走廊做文章沒有任何效果,面對中國心裡有些不自信,在這種背景下印度開始進一步加強與美國的關係。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莫迪這次訪問白宮用20億美元的天價購買22架捕食者無人機,其本質上就是想在政治上、軍事上獲得更大的支持,從而在與中國博弈中能夠更好地平衡。

這個大的現實環境,是中印邊境對峙的一個重要因素。不過,這次中印邊境對峙還有更深層次和更遠期的因素。

遠期因素:

遠期因素說起來,就是小孩沒娘說來話長了。這要從兩個層面說起,一個是被印度吞併的錫金,另一個是中國和鄰國不丹的領土爭議。

先說印度吞併錫金。
錫金這個地方非常小,歷史上曾屬於西藏的一部分,但在第一個世襲王朝成立前其歷史已不可考。有確切記載的第一代國王是蓬楚格·納姆伽爾,其曾祖父是西藏的貴族古魯·塔希。蓬楚格於1642年登上錫金王位,但1700年就被尼泊爾軍隊入侵,直到1791年才由乾隆派出大將福康安和海蘭察統率清軍驅逐了尼泊爾軍,自此錫金成了中國的藩屬國。恢復錫金並將其納入清朝藩屬國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的最後一件。不過,由於錫金太過羸弱,哪怕清廷幫助錫金趕走了尼泊爾的廓爾喀人,但由於接下來不丹的入侵,使得錫金依然丟了大部分領土,最終剩下比現在錫金邦大不了多少的領土。

到了19世紀的1835年,錫金又被英國入侵,直到1918年英國才返還政權。錫金和印度原來都是英國殖民地,雖然1918年英國返還了政權,但錫金與英屬印度依然關係密切。1947年,印度獨立。雖然印度自己被殖民一兩個世紀,但這個國家的野心卻不小,國家剛獨立就開始了吞併錫金計劃。

1947年,印度與錫金簽訂《維持現狀協定》,繼續往錫金派駐專員。受印度扶持的錫金國家大會黨發起「不合作運動」,要求國王進行「改革」。同年5月9日,國家大會黨政府正式成立,但遭錫金王族強烈反對。1949年6月初,印度以派兵進駐錫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個月的新政府,並委任印度人拉爾為錫金首相。1950年12月簽訂《印度和錫金和平條約》,規定錫金為印度的「保護國」,印度派駐錫金的首席行政官行使首相職權,並派政治專員對錫金的國防、外交和經濟進行全面的控制。

1968年8月,甘托克發生反印示威,要求廢除印錫條約。錫金的第12代國王帕爾登·頓杜普·納姆伽爾(1963年―1982年在位)提出錫金要錫金化,要求修改1950年的印錫條約。1973年4月,印度軍隊開進甘托克,接管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同年5月8日,印度政府同錫金簽訂《錫金協定》,規定印度政府不僅對錫金的國防和外交「負完全責任」,而且對錫金的內政和經濟「負責」。該協定削弱國王權力,使錫金的內政外交完全控制在印度手中。1974年6月20日,錫金議會通過了由印度擬定的錫金憲法,規定印度政府派駐的首席行政官為政府首腦和議會議長。同年9月《印度憲法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1975年2月3日,印度軍隊解散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錫金國王。同年4月10日,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4月14日,錫金又為此舉行了「全民投票」,決定錫金的未來,過後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正式把錫金變為印度的一個邦。

在印度吞併錫金前,錫金曾明確表示併入中國,但中國當時處於文革末期,第一代領導人的身體已經嚴重惡化,中國又剛剛恢復聯合國席位,哪裡顧得上錫金。最終,錫金國王含恨死在了美國,錫金這個國家也滅了。

由於中國和錫金沒有領土糾紛,所以中印邊境錫金段並無領土爭端,這一次中印邊境對峙事件則完全是另一個層面的誘發——中國和不丹的領土糾紛。

中不兩國邊界長約600公里,從未正式劃定,邊界爭議地區一共為6處(魯林爭議區、洞郎爭議區、查瑪浦爭議區、基伍爭議區、 白玉爭議區、墨拉薩丁爭議區),爭議領土4500平方公里。 1950年中國出版的地圖將不丹西部和北部部分區域划入中國版圖,從此爭端開始。自1984年,中、不兩國輪流在北京和廷布舉行邊界會談。1996年11月,中國政府和不丹王國政府11輪邊界會談中,中方曾提出爭議區北部(帕桑蘭山谷與賈卡蘭山谷)495平方公里歸不丹,西部(辛珠蘭巴、德拉瑪納和燮合托等地)269平方公里歸中國的交換意見,建議要交換的領土區域與印度的錫金為界。這一提議被印度警惕而引發不丹的謹慎,最終協議未達成。

不丹夾在中印兩個大國之間是非常難受的。一方面,印度一直想像吞併錫金那樣吞併不丹的潛在意圖,這種意圖甚至也包括尼泊爾。不丹對此當然有擔心,為此近些年一直在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另一方面,不丹又與中國有領土糾紛,這方面他又想依靠印度。

至於印度,對中國心態也很複雜。一方面中國越來越強大,印度面對中國其實是越來越沒底氣的。當年,印度之所以那麼著急吞併錫金,原因是錫金這個位置恰恰處於印度領土“最薄弱”的地方,一旦錫金歸屬中國,中國就可輕易將印度切為兩塊。雖然,當時中國還沒那個實力也沒那個精力,但印度的長遠擔心一直存在。

由於中不領土爭端在印度的壓力下一直未獲進展,中國於是就在中國亞東縣的洞朗進行了道路施工。對於這事,不丹的心態是矛盾的,所以最初沒有明確表態,但印度一看不幹了,因為在印度看來,中國在這裡修路接下來可能就會修軍事設施,洞朗緊鄰錫金,這意味着中國將進一步增加在那裡的軍事存在。中國增加在洞朗的存在,就必然會削弱印度在不丹、尼泊爾的影響力,在印度看來這回危及到其國家安全。

基於這種考量,印度才如此瘋狂地叫囂以顯示自己的強硬。那麼,不丹為何抗議呢?原因就在於,不丹認為洞朗是中不爭議領土,哪怕假模假樣也得表示一下抗議。
印軍跨過邊界阻撓中國施工,從根本上來說是想阻止中國進一步向南亞方向延伸影響力,而對中國來說在自己國家領土上施工正當權益,兩國當然就杠上了。

不過,印軍越境在先且是阻撓中國在中國領土上施工,顯然是輸理的。對印度來說,就是想通過這種鬧事來迫使中國讓步;對中國來說,就是要通過這種韌勁來迫使印度接受事實。印度為此撕破臉將很不划算,對中國來說也是只想形成既定事實,並不想把事情激化。當然,由於在中國領土上,所以時間也在中國這邊。接下來中國的道路還是必修的,只是在中印雙方溝通過程中,彼此一定會提條件。

綜上所述,無論中國還是印度,都不會希望彼此開戰,更何況這裡並非中印爭議領土。

那位說了,如果印軍一直不離開怎麼辦?這個其實也很簡單,不離開就增加部隊清場唄,印度如果膽敢開槍,那就直接消滅。如果因此導致兩國爆發軍事衝突,那也是印度負全責。印度之所以阻撓中國施工,根本上說還是擔心中國採取對印不利措施。但是,如果印度開戰,中國將立刻採取對印不利措施。兩害相權,相信印度還不至於選擇過於冒險的事情。

當然,如果最終採取了過激措施,也不算什麼大事,中國直接進行嚴厲打擊就是。一個印度,沒什麼了不起的,中國還是應付得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