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金正恩

花叨叨

1月8日是金正恩的生日。

在這張拍攝於去年3月的照片中,金正恩背起了一位身份不明的官員,慶祝一個新火箭發動機的地面試驗。這一畫面令外界驚訝。


在他34歲生日的第二天,他再一次登上世界幾乎所有主流媒體的頭版頭條:

「朝韓板門店會談打破僵局」「平昌冬奧會共同入場」「南北開通軍事熱線」「離散家屬團聚」……

在這些報道中,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金正恩。
世界上大概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這樣的年輕人,他能夠隨時挑逗美國總統和他公開鬥嘴,也能在超高的媒體曝光率之下,讓外界對他依然幾乎一無所知,在半島這個全世界最複雜和危險的地緣遊戲中,他對節奏的控制遠遠大於當事的另外一方——韓國。
金正恩近年來的公開露面,絕大多數都與核導有關。
外界對他的印象卻是臉譜化的——美國有線新聞網(CNN)說,在倉促接手權力之後,有觀察人士認為他從體征上看是病態的,在政治上是孤立的,個人性格上,他似乎軟弱、嬌生慣養,「周圍儘是些唯唯諾諾的人」。
「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看法都是錯的。」
在朝鮮違背國際意志,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強行完成核導構架的搭建之後,「偏執」「冷酷」「病態」等詞語頻繁出現在西方媒體對金正恩的評價中。
令人費解的是,儘管普遍認為他有諸多缺陷,卻無人可以阻攔他的任性。有人說,金正恩想要的似乎都得到了——政權的穩固、核武器,以及民生的改善。現在,他正試圖通過改善朝韓關係來突破目前空前孤立的外交狀態。
我們都低估了金正恩嗎?

美國人的反思

美國輿論這幾天對此做了集中反思。有些美國人感覺自己可能被不靠譜的韓國輿論帶偏了節奏。
CNN抱怨說,韓國長期把北方政權描述為軟弱、孤立和不穩定的,韓國政府消息人士時常透露出的那些「可靠信息」,最後往往被證明是錯誤的。而事實是,金正恩在完全成為朝鮮最高領導人的同時,不遺餘力地推行經濟與核武並舉的政策,幾乎沒有一分鐘的懈怠。
結果是嚴重的,美國對朝鮮出現了重大誤判。
今年年初,美國情報機構信誓旦旦地對剛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說,朝鮮這個年輕人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困難,金正恩要到2020年甚至2022年,才具備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
「短短几個月的時間裡,這些令人寬慰的評估就顯得嚴重過時了。」《紐約時報》說,這也被認為是美國最嚴重的情報失誤之一。
美國一名高級政府官員形容這是一個「令人羞愧的教訓」——面對一個幾乎沒有計算機網絡、對美國的秘密行動高度警惕、擁有一個堅定的年輕領導人的封閉國家時,美國暴露了自己在電子、衛星和人力情報行動方面的局限性。
在朝核問題上,美國情報系統有兩個關鍵性假設被證明是錯誤的:

一是低估了朝鮮利用先進計算機建模和外國專業技術的能力,美國情報系統以為像冷戰時期的許多國家一樣,朝鮮要解決複雜的技術問題需要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時間;
第二個嚴重誤判則是對金正恩本人的。美國情報界沒有預測到,金正恩對核武器的重視超過了他的父親和祖父。

在這兩個關鍵誤判上,後一個也許更為致命。離開了對金正恩行為動機的準確認識,研究和預判朝鮮幾乎是不可能的。
在上月發射導彈後,導彈專家與金正恩一起抽煙。《紐約時報》稱,在這個將金正恩塑造得如神一般的國家中,這幾乎是無法想像的特權。
與金正日接班的情況有所不同,金正日從開始被當做接班人培養,到正式接班,前後有將近20年的時間,世界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他的個人風格和執政背景。然而金正恩的接班則是倉促的,對外界來說甚至是猝不及防的。
2011年冬,朝中社宣布金正日在視察途中逝世,朝鮮媒體開始大篇幅報道金正恩,稱他在治喪期間全面領導國家事務。世界輿論這才開始紛紛問出一個至今仍然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金正恩是誰?

多面金正恩

在距離平壤約170公里的妙香山,是外國遊客進入朝鮮後的「必修課」。在這裡的旅遊商店內,金正恩在不同場合的發言被印刷在各種小冊子上,它們被翻譯成中英等不同語言向遊客出售。
讓叨姐有些意外的是,雖然是正式場合的發言稿,但這些小冊子讀起來卻並不讓人覺得枯燥。這些講話通俗、簡練且層次清晰,記住其中要點並非難事。朝鮮國內理論班子的功底也由此可見一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愚」字格外容易成為外界民間貼給朝鮮的標籤,比如愚民、愚忠……而「缺乏理性」「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則是外界對朝鮮相對比較一致的評判。
但這很可能只是外部世界一廂情願的想象。
從內政上看,很難說金正恩的政策是失敗的。當美國人認識到他們可能低估了金正恩發展核武器的決心時,他們恐怕同時也低估了這個小夥子發展國內經濟的決心。
「糧食比子彈更重要」,這是金正恩執政后反覆強調的執政口號。雖然這個時期外部世界的制裁大大增加,朝鮮外貿幾乎受到毀滅性打擊,但朝鮮依然在經濟上實現了某種內在的自我循環。
相比起金正日時期,朝鮮國內的糧食短缺問題得到基本解決。金正日時期連綿的自然災害讓糧食成為民生領域的最大困難,金正恩上台後,採取了相對寬鬆的農業政策以及更加靈活的市場管理,這被認為是中下層朝鮮人生活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
中國人有句古話,主少國疑。金正恩執政時尚不足30歲,朝鮮內政是否穩固也一度成為疑問。但觀察家一致認為,金正恩毫無疑問在朝鮮國內確立了絕對最高權威。同時,他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幹部,實現了領導階層的代際更替。
在民眾中,如果說中老年群體對他的認同更多來源於「白頭山血統」,那麼年輕人則更多是對他個人特質的肯定。而且,據稱他在年輕人中的受歡迎程度很可能更高一些。
在軍事工業上,他改變了父輩和祖輩全面鋪開的發展路徑,而是集中所有力量發展核導技術。儘管此舉在國際上被嚴厲批評,但金正恩認準這個的目標,讓國際社會一度對其核導計劃阻止不力,甚至有些無可奈何。

失敗的外交?

耐人尋味的是,在美國國內,又出現了新的擔憂。《紐約時報》提出,雖然曾低估朝鮮,但華盛頓現在有誇大朝鮮的能力和意圖的危險。
這種誇大或許是能找到證據的。這一次朝韓在板門店的會談看起來「成果」頗多,這些都記在了金正恩的功勞簿上。有看法認為,選擇這一時機實現會談,是金正恩反覆計算的結果。早在去年5月,文在寅剛上台就對朝鮮頻頻釋放善意,但當時朝鮮潑過去的是一盆冷水,把文在寅罵了個狗血淋頭。
何故?
這種觀點認為,儘管當時朝鮮也非常急於在國際困境中打開一個缺口,但是如果當時接受韓國遞來的橄欖枝,那麼功勞就會記在文在寅身上。通過新年賀詞表達善意,朝鮮就成為半島掌握主動的一方,金正恩將成為控制節奏的那個人。
然而,這並不能掩蓋朝鮮的其他一系列外交失敗。
比如,朝鮮方面精心策劃的羅德曼訪朝,想打開對美「籃球外交」,但是顯然失敗了。此外,朝鮮想拉住的非洲兄弟,也紛紛和它斷交了。
而朝鮮最大的外交失敗則是日益冷淡的中朝關係。由於在核問題上一意孤行,朝鮮陷入了空前的外交孤立。這或許是金正恩衡量後的某種取捨,但它實在難說是明智的。
此次板門店會談取得多項成果,雙方發展快到令人咋舌,甚至有媒體開始討論金正恩與文在寅是否有望實現聚首,這可能意味着金正恩對韓思路的某種改變——在金正日和金正恩執政初期,平壤一貫認為首爾只是華盛頓的傀儡,從而不屑與之會談。
有分析說,金正恩在外交上變得「聰明了一些」。
無論如何,韓國是否會成為朝鮮突破外界孤立和制裁的缺口,依然有待觀察。半島問題的關鍵依然在「核」,如果金正恩依然採取過去的這副架勢,朝鮮空前孤立的局面不會得到根本改觀,畢竟,「火箭人」和「瘋老頭」之間的戲碼才是最關鍵的。■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