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有多大膽 看看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朱翠萍:雲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教授

4年來,莫迪政府在內政外交上的舉措受到外界廣泛關注。莫迪大膽嘗試了自1991年印度開啟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最具風險性的行政治理與最具爭議性的經濟改革。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理莫迪於4月27日至28日在湖北省武漢市舉行非正式會晤。兩國領導人圍繞「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了戰略溝通,並就中印關係未來發展的全局性、長期性、戰略性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

王毅外長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印度處在發展振興的關鍵時期。兩國是天然的合作夥伴,兩國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兩國的必然選擇。

到今年5月,莫迪執政將滿4周年。4年來,莫迪政府在內政外交上的舉措受到外界廣泛關注。莫迪大膽嘗試了自1991年印度開啟經濟體制改革以來最具風險性的行政治理與最具爭議性的經濟改革。

行政治理顯效

莫迪上台後,以「清廉、高效、果敢、強勢」的風格執政,把提高行政治理效率列為政府改革的首要任務,將改變官僚機構作風、提高政策執行力和透明度作為改革重點,採取了簡化行政流程、改變權力運作方式、削減帶有指令性特徵的政府機構等舉措,包括撤銷或合併了國大黨政府時期的四個政府機構。

同時,逐漸削弱並最終廢除了成立於1951年的印度計劃委員會,以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取而代之,莫迪本人擔任該機構主席。這一系列行政改革舉措,改變了印度長期以來官僚體系腐敗、行政決策緩慢低效的作風。

莫迪政府推行合作性聯邦主義行政改革,改善了政黨多元化機制下,諸多邦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存在政策分歧及其導致的「步調不一致」等問題。莫迪政府一方面減少指令性計劃,授予邦政府更多的權力,另一方面削弱政府各部甚至內閣的決策權和影響力,重大決策議題由總理辦公室直接介入,並有權任命高級官僚和出台重大政策。

這不僅提高了中央政府的執政效率和治理水平,而且充分建立起了總理應有的權威,實現了總理辦公室對政府的有力控制。此外,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人民黨還贏得了總統、副總統選舉,並獲得了包括主要邦首席部長在內的關鍵席位,鞏固了印度人民黨的執政地位。這是國大黨執政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度。

通過建立起較為強大的中央政府,印度一直以來因權力過度分散,大規模結構性改革難以推進的困境得以解決。這不僅標誌着莫迪終結了印度式的計劃經濟,大力推進市場化和自由化改革。更為重要的是,一系列行政改革凸顯了莫迪的執政能力,更鞏固了以莫迪為核心的權力結構及印度人民黨的強勢執政地位。這些成績的取得,使莫迪成為繼英迪拉·甘地之後,30多年來印度的首位強勢領導人。

經濟改革取得成效

印度自1991年經濟體制改革以來,經濟持續增長,是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但印度基礎設施落後,製造業發展緩慢,無論營商環境改善還是「人口紅利」的釋放並不十分明顯,阻礙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特別是,印度貧困人口基數大,就業問題突出,民眾求變心理迫切。莫迪執政之後,不僅相繼推出了「印度製造」、「智慧城市」、「數字印度」、「清潔印度」等發展理念和規劃,而且為鼓勵私人投資和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首先,莫迪政府推出了《土地徵用法修正案》,並嘗試進行勞動法改革。雖然這兩項改革都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短期未能使土地問題和勞工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但這兩項改革無疑已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長期來看將通過降低土地徵用的制度障礙、增強管理層和僱主的靈活性、增加經商的便利性等制度性改革,推進工業化和促進製造業發展,助力實現“印度製造”目標。

其次,莫迪政府大膽推出了廢除500盧比和1000盧比大額紙幣的「廢鈔令」,這曾使莫迪深陷「信任危機」,並使商業活動一度受到抑制,宏觀經濟指標出現劇烈波動,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但也有分析人士認為,這是經濟改革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陣痛」。「新政」在打擊腐敗和阻止黑錢流通方面產生了明顯效果,與此同時,在經歷了政局動蕩和局勢混亂之後,莫迪的國內支持率不降反升。

再次,莫迪執政後,在稅改問題上付出了大量努力,較好地平衡了各方利益,最終促成了各邦的政治妥協,並於2016年8月8日推動通過了《商品和服務稅法案》(GST),廢除了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以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結構,統一了全國商品稅和服務稅。事實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拉奧政府、瓦傑帕伊政府和辛格政府都曾相繼嘗試這一改革,但最終因阻力過大而未能取得成功。莫迪迎難而上,大膽推進這一改革,突破了印度一直以來稅制不統一帶來的發展困境,掃除了印度經濟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具有劃時代意義。

安全形勢趨於穩定

如果說經濟發展是莫迪面臨的首要挑戰,那麼社會安全穩定則是莫迪無法逃避的另一大挑戰。印度是一個由民族、宗教和種姓構成的高度碎片化社會,不僅黨派之間充斥着宗教、種族、種姓等社會動蕩的安全隱患,反政府武裝、分離主義運動和恐怖襲擊等也是引發國內騷亂與制約社會發展的痼疾,這是印度任何一屆政府上台執政必須面對的複雜問題。

雖然莫迪曾被貼上“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的標籤,但其執政期間並未發生大規模極端民族主義造成的宗教衝突,印度的國內矛盾與民族極端主義基本處於可控狀態。這與莫迪執政以來嚴禁散布仇恨言論,促進不同宗教和平共處的努力密不可分。

莫迪執政期間,特別是在頒布「廢鈔令」和實施稅改措施時,莫迪的追隨者們不辭辛苦地深入到民眾之中,宣傳莫迪「一切為窮苦人民和下層群眾着想」的理念和親民立場,召集民眾甚至挨家挨戶地為民眾解讀政府政策的良苦用心。此舉顯著拉近了莫迪與底層民眾的距離,增強了民眾對莫迪的信任感和認可度。

此外,莫迪政府大力推動印度人民黨擴員,推進印度人民黨和印度國民志願團的組織與能力建設。2017年3月的議會選舉中,莫迪所在印度人民黨還在印度人口最多的北方邦取得了壓倒性勝利。

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綜觀4年來的內政改革,莫迪政府在改進官僚機構作風和提高行政治理效率方面取得了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積極態勢,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然而,當前印度深化改革依然難以避免各種「陣痛」,並仍將面臨來自利益集團的壓力、制度慣性的阻力以及配套改革滯後等因素的制約。莫迪政府要推進“印度製造”這一龐大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改善基礎設施與營商環境,更要繼續推動土地法、勞工法和稅收制度等的改革進程。

着眼於即將到來的2019年大選,莫迪政府提出了2022年前實現兩億人脫貧和建成「新印度」的努力目標。未來如果莫迪政府能夠保持內政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的穩步推進,國內民族矛盾與宗教衝突始終處於可控狀態,印度仍有望發展成為製造業大國,在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