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貿易戰一觸即發!關稅大棒終揮向盟友

李越、崔菡

特朗普政府在29日前突然「出爾反爾」宣布對500億中國商品加cheng關稅後,31日再度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鋁加徵關稅,波及國家包括長期盟友國,加徵關稅範圍再度升級。


美國對歐盟等國家地區的關稅豁免將於6月1日到期,總統特朗普最終決定對所有進口鋼鋁加增關稅,受影響的國家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等。商務部長羅斯31日表示,將對進口鋼材和鋁產品分別徵收25%和10%的關稅,並將於周五正式開始實施。

特朗普3月份宣布了這一決定,但對一些主要貿易夥伴如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給予豁免,豁免將於31日之前到期。美國去年與歐盟的貿易赤字達1500億美元,特朗普曾抨擊這是「不可接受的」。

特朗普還對歐盟對美國製造的汽車徵收10%的稅率感到不滿。當歐洲汽車進入美國時,他們只面臨2.5%的稅率。特朗普政府已經對汽車進口是否損害美國的汽車行業展開了調查。據悉,特朗普意圖對德國汽車製造商下手,並表示「要讓奔馳車不再遍布紐約的大街小巷」。事實上,德國汽車製造商控制着美國高端汽車市場的90%,寶馬擁有勞斯萊斯和寶馬品牌,而戴姆勒擁有梅賽德斯奔馳,大眾旗下則有賓利、布加迪、保時捷和奧迪。

5月30日,來自美國的高級貿易官員在巴黎會見了歐盟同行,因關稅豁免期即將到期。但是,貿易談判幾乎沒有跡象表明雙方會達成協議。白宮這一決定激起了千層波瀾,加拿大、墨西哥和歐盟國家等均對此作出強烈回應。

歐盟本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之一,一度還享有豁免關稅的「特權」。此番美國突然將槍口對準老朋友,特朗普和羅斯到底在想啥?

搞出這記狠招,其實美國最終針對的還是中國——特朗普政府認為中國為了避免美國的反傾銷關稅,將許多過剩鋼鐵通過第三方國家賣到美國市場;他們一直堅稱,對盟友徵稅是全球「大戰略」的一部分,目的是向中國施壓。「不只是中國鋼鐵過剩,全球都鋼鐵過剩。」

在這樣的前提下,美國一直試圖加大對歐盟的壓力,迫使其重回談判並做出讓步,比如削減汽車關稅以換取鋼鋁關稅豁免、給歐盟對美鋼鋁出口設置限額等。但歐盟對此態度很堅定:獲得鋼鋁新關稅的豁免,否則沒得談。4月27日默克爾訪問美國,專程為貿易,「求」特朗普在歐盟豁免期5月1日到期之後,對歐盟實行永久性豁免關稅。至於加拿大和墨西哥,美國一直在和兩國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但在如何制定新規則上卻遲遲談不攏,未見進展。這些都讓美國喪失了耐心。

近期美國的外交大事件頻出,從對華貿易戰到歐洲和墨西哥,美國又為何總是喜歡拿「關稅」做文章?

關稅既能夠被用作施加經濟壓力,也能夠施加政治壓力。在選擇徵稅的產品時,會「精挑細選」出對目標國家產生經濟衝擊最大的產品,同時也會給他國最嚴重的政治打擊。鋼鐵屬於歐盟經濟中的戰略產業,支撐着汽車製造、建築、電子、機械和電氣工程等其他多個產業。歐盟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鋼鐵製造產地。對歐盟而言,鋼鐵產能過剩一直是最頭疼的問題之一。歐盟曾多次出台包括反傾銷戰略在內的貿易保護舉措,限制中國鋼鐵產品的進口。 如今美國不再賦予歐盟國家鋼鐵關稅豁免權,無疑是觸到了歐盟的痛點,使得鋼鐵產能過剩的現狀雪上加霜。

美國做出這個決定此前已有端倪。各盟友在激烈反對之外,可以說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美國的宣布一出,他們也迅速做出了回擊。

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表示,歐盟將立即啟動世貿組織爭端機制並宣布反制措施,哈雷摩托和波本威士忌都在歐盟可能打擊的貨物清單上,而這些貨物也都與美國國會中不少共和黨大佬所在州的利益息息相關(眾院議長萊恩來自出產哈雷摩托的威斯康辛,參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來自出產波本威士忌的肯塔基)。

根據《有關美國產品商業措施的歐盟委員會實施條例》,在未來三年內,歐盟將對美進行兩階段報復性關稅。在第一階段,歐盟計劃最遲不超過當地時間5月18日,就將正式「以書面形式通報世貿組織(WTO)」,準備自6月20日起,對28.3億歐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徵收25%的對等關稅。在第二階段,歐盟或將從2021年3月23日開始,對不同的美國產品分別徵收10%、25%,35%以及50%的關稅,被徵稅美國產品涉及金額在35.8億歐元左右。

同時,認為出口受到損害的歐盟也將會正式向WTO提交其報復關稅清單。此前歐盟方面已經披露過這份長達十頁的關稅清單,其中包括美產的甜玉米、穀物、小紅莓、波本威士忌、雪茄、香煙、T恤、褲子、摩托車、鞋類和其他產品。

而墨西哥也宣布將對美國的多種產品徵收對等關稅,例如扁平鋼產品(熱箔和冷箔,包括包塑管等多種鋼管)、燈、豬腿和豬肩肉、香腸、蘋果、葡萄、藍莓、多種奶酪等。

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今天則表示,將會對美國一系列商品實施懲罰性關稅。加拿大外長克里斯蒂亞弗里蘭德宣布128億美元的報復性關稅,她稱之為「加拿大在戰後時代採取的最強烈的貿易行動」。

特朗普政府為徹底削減貿易逆差擺出強硬態度,以汽車為對象的進口限制措施也在探討之列,一旦實行,以汽車為支柱產業的日本經濟可能將遭受嚴重打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30日的黨首討論中就美國探討汽車進口限制表示:「作為同盟國的日本極其難以理解,無法接受。」

對於美國國內來說,徵收關稅雖然會讓鋼、鋁製造商得到一些好處,但汽車製造商等卻損失利益。關稅行動會給製造業帶來高昂的成本,美國之所以選擇進口鋼材,是因為同樣的產品在美國國內已經不再生產了,因此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在美國購買汽車更貴了。同時,在各國的貿易反擊下,美國的不少進口農產品也將提高價格。

美國日前「翻臉」再次挑起與中國的貿易衝突,現在又瞄準幾乎所有長期盟友,頗有要與多方「開戰」的架勢。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今天將美國的決定形容為「世界貿易史上糟糕的一天」,而對於美國的外交來說,這可能也是一段糟糕關係的開始。

作為老朋友,歐盟一開始當然也想聯合美國一起對付中國,無論是德國經濟部長還是法國經濟部長,都表達過歐美應該聚焦於共同目標,一起處理鋼鐵過剩、知識產權侵害等問題,言下之意也就是「中國才是敵人」。不過,特朗普政府顯然沒聽進去,這使得歐洲的態度也出現了微妙的轉變。

就在周四,德國外長馬斯在柏林會見了到訪的中國外長王毅,會面后雙方都表達了對國際秩序動蕩的擔憂,以及對貿易保護政策的反對。俗話說,在外交上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各國都在尋求共同的利益;在美國因為一意孤行,與「遠親近鄰」都漸行漸遠的同時,被其「針對」的國家——無論本來立場為何——漸漸找到更多共同點,也是不難理解的。

王毅於5月21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二十國集團外長會期間,也與德國外長馬斯會面過。

此外,商務部長羅斯在巴黎參加經合組織年度貿易部長會議期間的一些表態也很有意思。例如他在接受法國《費加羅報》採訪時說,美國徵收關稅不是想打貿易戰,而如果歐盟決定對美國反徵報復性關稅,那才是貿易戰的罪魁禍首,這種倒栽贓式的「神邏輯」,可想而知更會引起歐盟的反彈。

另外還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在回應有關對歐盟徵收關稅計劃的批評時,羅斯竟把中國當作了「正面教材」:「中國也在付關稅,他們就沒有把關稅作為不談判的借口……只有歐盟在堅持說有關稅就不能談判。」

先不論羅斯說的是否屬實(實際上,同中國和印度一樣,歐洲不少相關國家都在WTO向美國提出磋商請求,啟動爭端解決程序),他這個說法本身頗值得玩味。舉出中國的例子來對歐盟說教,高喊談判,但此前在與中國的貿易摩擦談判中,美國就被認為沒有誠意,說好不打貿易戰後又突加關稅,更是一大佐證,給兩國關係再次蒙上不確定的陰影。

《經濟學人》雜誌在4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話:「美國是個奇怪的夥伴,今天和你作對,明天又要求你和他一起對抗別人。」在國際關係中求同存異是常態,但這不包括反反覆復態度不明,或是玩一些小套路小把戲。發展貿易是以互惠共贏為目的,而不管是對中國還是對歐盟,如果美國堅持以「國家安全」的理由,對競爭抱着敵對態度,懷着追求獨大的心態,談判也當然不會順利。美國希望歐盟向中國「學習」談判,但恐怕美國自己才該好好學習如何談判。■

來源: 美國中文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