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升級不可避免, 「去全球化」VS「無核化」均將「無效化」?

龐中英

過去 30 多年,世界發生了兩大變化:一個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個是「核武化」(nuclearization)。與「全球化」和「有核化」同時存在的過程是「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和「無核化」(denuclearization)。


也就是說,「去全球化」和「無核化」並非今天才有,它們是世界根本性大變化中常常被人們忽視的另一面。

「去全球化」 VS「無核化」

在「全球化」方面,從 20 世紀 70 年代以來,中國越來越引人注目。中美關係構成了「全球化」的一個主要方面。

美國特朗普政府帶頭搞的「去全球化」,中國是主要目標。

在「有核化」方面,20 世紀 90 年代末,印度和巴基斯坦幾乎同時成為有核國家。而以色列比這更早擁有核武器。還有一系列地區性的國家有了核武器開發計劃,例如利比亞、伊朗和朝鮮。

而在「無核化」方面,利比亞等放棄了核武器開發計劃,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正在向朝鮮推銷無核化的「利比亞模式」。逐漸地,全球「無核化」主要以伊朗和朝鮮的「無核化」為主。

為了實現伊朗「無核化」,2015 年 7 月 14 日,伊核協議(JCPOA)達成。這個協議是大國之間多邊合作的里程碑。但是,特朗普政府在今年 5 月 8 日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這一協議因此遭受巨大衝擊。為了挽救該協議,有關各方正在冥思苦想,提出了一些替代方案。7 月 6 日,中、俄、英、法、德與伊朗外長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伊朗核問題外長會,就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後繼續維護並執行協議發表了《聯合聲明》。

特朗普的美國在退出伊核協議的同時,卻開始了與朝鮮的雙邊「無核化」進程。6 月 12 日,第一次特金會後,特朗普政府急於落實這次峰會與朝鮮達成的無核化意向。2018 年 7 月 7 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結束對朝鮮的第 3 次訪問後說,他在與朝鮮官員的談判中就「幾乎在所有核心問題取得了進展」,包括制定朝鮮「無核化」的時間表。美朝就朝鮮無核化成立了工作組。也許是這位國務卿自我表揚誇大其詞,因為朝鮮的說法與此不同,表達了「深的遺憾」,指責美國的「無核化」要求是單邊的,認為實現半島「無核化」的「最快方式」,是雙方同時分階段採取措施。

「去全球化」與「無核化」是一樣的。「全球化」與「去全球化」構成一枚硬幣的兩面。

以英國退歐(Brexit)和美國發動全球貿易(global trade war)戰為標誌,「去全球化」已經實實在在地在進行。在筆者寫這篇評論時,世界上並沒有其他作者這樣類比目前世界正在經歷的貿易戰。我不僅是第一個這樣類比,而且還大聲疾呼人們要從「去全球化」的角度看待全球貿易戰,即,全球貿易戰是在「去全球化」。

從「去全球化」的角度看,全球貿易戰,尤其是美國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戰,升級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不升級就「去」不了「全球化」。 目前是貿易戰的第一輪,也許還有第二輪、第三輪,直到美國的「經濟民族主義」政府認為達到了「去全球化」的目標。

關於英國退歐,有不少英國人說這就是最好的「去全球化」的例子。英國央行 ( Bank of England ) 行長馬克卡尼 ( Mark Carney ) 一直是這樣認為的。但是,也有人說,英國退歐不能叫做「去全球化」,因為「英國退歐的意圖不是向內轉」,甚至英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會更大,即不在歐盟的英國將與世界其他貿易夥伴達成更多新的貿易協定。但是,卡尼辯護說,退歐意味着英國與(世界最大經濟體)歐盟之間的開放程度降低,而且這種降低「不太可能立即得到與其他貿易夥伴之間類似規模的新關係的補償。」

「無核化」和「去全球化」將無效化?

很明顯地,「無核化」絕非易事。比「無核化」更難的不是別的,而是「去全球化」如此巨大的困難意味着「無核化」和「去全球化」將無效化,甚至失敗得十分難看。

最近,一些評論已經指出,英國的退歐面臨著巨大的困難。5 月 30 日,曾任歐盟委員的現任牛津大學校長彭定康(CHRIS PATTEN)著文稱,退歐正在「陷於驚人的無效」(The Appalling Failure of Brexit)。確實,實際情況是,英國首相文翠珊主導的退歐進程目前已經陷入僵局。這一僵局如果持續下去,將可能使退歐變得更加困難。不排除英國舉行第二次公投而不退歐。

退歐面對的巨大困難說明,特朗普政府的「去全球化」也將是困難重重的,甚至同樣陷入「驚人的無效」。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有核化」與「全球化」是長期形成的,「無核化」和「去全球化」哪能這麼容易。

特朗普政府要求朝鮮「完全無核化」(CVID 或者 PVID)。由於實際困難巨大,這一目標可能最終歸於無效。而特朗普政府的全球貿易戰,來勢洶洶,為許多美國的「經濟愛國主義者」歡呼,但是,除了帶來混亂,並不能真正「去除」美歐或者美中之間長期形成的貿易關係。

本文的一個小結是:「無核化」相對好理解,但是,我們對「去全球化」的認識還不到位。因此,我們對「去全球化」的認識要儘快到位。中美貿易戰本質上是特朗普政府代表的美國「經濟民族主義」勢力反對「全球主義」勢力的戰爭。「全球主義」打破國界,「經濟民族主義」則重置壁壘。這一「經濟民族主義」與「全球主義」之間的對立最終結局如何,現在是無法預測的。

對於「無核化」,我們當然希望和祈禱其成功,「無核化」的世界,不管如何定義與理解,總是要更安全。但是,我們一定要為美朝之間的雙邊「無核化」的可能無效及其後果做準備。

我們要學習英國,重建中國的全球化。英國在退歐的同時,正與世界上其他地區和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貿易關係,減少因為退歐帶來的衝擊,彌補因為退歐發生的損失,重建英國的全球化。

這場被叫做「世界經濟史上最大的貿易戰」,將使世界貿易發生結構性變化:美國的開放程度下降,各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將減少,全球化的逆轉加速。對等性的報復(tit for tat),冤冤相報,惡性循環。全球化的倒退,使非常依賴全球化的產業、部門和各色人等,不得不尋求其他的具有可持續性的替代安排。但是,在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內向,替代性的全球安排將並不足夠。就我國而言,政府能否協助廠商(不管公私)增加在歐洲、在非洲、甚至在拉美等地區的貿易,以彌補對美貿易帶來的損失?如果歐盟也變得內向,我們將如何應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