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貿易戰停火,國際格局面臨大變,誰是最大輸家?

雲石

北京時間7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在共同會見記者時宣布,美國和歐盟就緩和當前緊張的貿易關係達成共識。雙方表示,將致力於消除關稅和貿易壁壘,避免當前一觸即發的貿易戰。


這的確是讓人有些意外的。畢竟過去兩個月裡,美歐圍繞關稅和貿易可謂劍拔弩張,大有大打出手之勢,可沒想到,這麼快二者居然就握手言和。

當然,妥協也不是沒有跡象可循。7月17日,拖延日久的《日歐自由貿易協定》達成,歐洲獲得了應對美國的籌碼。再加上此次容克訪美前,默克爾也已經放出了軟話,表示現在願意與美國合作——這意味着歐洲也給美國留了台階。由此可見,歐盟有意願跟美國媾和的。而反觀特朗普,雖然他之前對歐洲氣勢洶洶,但一則歐美畢竟是傳統鐵杆盟友,美國國內與歐開戰的阻力一直十分強大;其次,中美貿易戰已經爆發,美國再要跟歐洲開戰,本來也比較勉強。這種情況下,不管其表面如何,但就其國情而言,實際上也有與歐媾和的意思。既然如此,雙方在劍拔弩張之後,再各讓一步,這實際上是最好的選擇。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所謂的各讓一步,究竟是否公平?或者說,美歐的這次和解,究竟是誰佔到了便宜?

很多人評論說,歐洲是這次和解的大贏家——畢竟從戰術邏輯上看,是歐洲之前的強硬立場和精心準備(與日簽訂自貿協議),才讓特朗普改變了態度。而此次媾和後,歐洲順利的禍水東引——讓美國的目標集中對準中國,自己成功逃過一劫。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正好相反——雖然為了這次媾和,歐洲可謂用心良苦,也做了精心謀划,但從結果來看,美國才是真正的大贏家,歐洲在「術」這個層面的上躥下跳,並不能改變大勢層面被美國壓制的總體格局。說直白點,歐洲確實不折不扣的輸了。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這次的美歐媾和,嚴格來說並不是達成終戰協議,而僅僅只是個臨時性的休兵而已。最終美歐能不能達成協議,還得根據後續談判的結果而定——換句話說,歐盟只是暫時性的警報解除。

可為了這個暫時性的警報解除,歐盟又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我們簡單列表下雙方談判各自所獲得的「好處」:

歐盟方面,它承諾將進口美國更多的大豆;同意進口更多的美國液化天然氣,雙方將強化戰略能源合作;歐盟同意醫療產品將遵守監管標準;同意降低工業關稅。

而美國方面,特朗普答應接下來的具體談判期間,不會對汽車及零部件提升關稅,並重新評估鋼鋁關稅。

這麼一列,其實細心點的童鞋就會發現門道:歐洲對美國做出的承諾,都是實實在在的割肉;而美國,僅僅只是答應不對歐洲進行懲罰而已——最關鍵的是,這個不懲罰的讓步,還僅限於談判期間,這也就是說,如果談判結果不合美國的心意,或者說談崩了,那美國照罰不誤!

歐盟主動向美國餵了這麼一大塊肉,才僅僅換來個美國同意與它談判的資格而已,光從這性價比,就足以可見歐盟在這一輪博弈中的窩囊!

而接下來的談判中,歐盟要想讓美國罷手,還必須支付更慘重的代價——在會談結束後的媒體見面會上,特朗普稱,雙方同意致力於零關稅,消除貿易壁壘並停止對非汽車類產品的補貼措施。

特朗普此言,實際上是給接下來談判的結果做了個預先設定——歐盟必須跟美國實現零關稅——至少是接近零關稅!

這對歐盟來說可以說是非常恐怖的。關稅到底是個什麼玩意?表面上這僅僅只是一種稅收,但實質上,它是弱勢經濟體的一種保護。防止自家弱勢經濟體系被外部強勢工業體質優價廉的商品給衝垮。

歐盟雖然也是世界一流經濟體,工業門類齊全,檔次也不低,但比起美國,依然還是有所不足——不僅科技含量相對較低,創新力不足,而且由於歐盟體制問題,其產業格局相對分散,整合程度不如美國;同時,歐盟由於大多採取高福利高稅收制度,工人懶得要死,福利卻好的要命,所以其生產成本也高於美國。至於農業方面,歐洲的集中程度也相對較低,不能跟美國那種大型機械化農場相比。所以,一旦美歐零關稅實施,歐洲經濟將不可避免的遭受重創!

而損失這麼多,歐盟能從美國那裡得到什麼——了主要的東西就一個,保證自己的對美汽車出口不遭受限制。

犧牲這麼多產業,僅僅換來一個汽車出口的保障。這實在是有些不划算。雖然汽車出口的確是歐洲的出口大項,美國又是歐洲最大的汽車出口市場,但為了這麼一個品類,這麼一個市場,讓自己的經濟蒙受如此巨大的損失這波操作不管怎麼看都極不值當。

不值,還要答應美國條件,同意致力於零關稅,消除貿易壁壘並停止對非汽車類產品的補貼措施(這番表述意味着,歐盟大致上會答應條件,只是在細節層面會給自己多爭取些保留利益),歐盟這麼做,究竟是為什麼呢?

其實,歐盟之所以會這麼慫,根子還在於其先天的結構性缺陷。

眾所周知,歐盟不是一個主權國家,而僅僅是一個主權國家的聯合組織而已。而且這個組織相對鬆散,歐盟中樞對各國並不具備絕對的控制力和約束力。歐盟能夠維持下去,一是靠合作共贏的理念和邏輯,以及德法二元軸心,尤其是德國的帶動引領,才能將大家整合在一起。

只不過,德國是個弱勢領袖,政治和軍事上更是個不折不扣的侏儒,它能夠主導歐盟,主要還是憑着其經濟優勢。

而在德國經濟中,汽車行業佔據着核心地位,是德國經濟的命門所系。同時作為一個外向型經濟體,汽車出口是維護德國經濟的關鍵(德系車佔據全球汽車出口市場的20%),美國又是德國汽車的最大市場。這就決定了,如果美國對德系車下死手,德國經濟就會遭受重創。

這下德國就受不了了。何況美國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加碼,將制裁範圍擴大到西門子等其他德國製造,那德國真有可能被玩殘廢——換句話說,美歐真打貿易戰的話,美國雖然不能直接打死歐盟,但完全有能力精準的打殘德國。

這下德國就必須權衡了。德國本身是個工業國,其工業水平世界一流——雖然因國家體量限制,所以門類不可能太齊全,但幾項優勢工業還是很有競爭力的。所以歐盟跟美國零關稅,對德國本身來說並沒有太多影響——它的核心產業,美國製造是拼不過的;真正受影響的,不過是法國這種半吊子貨,以及東歐、南歐的那些歐豬國家乃至農業大國。

美國拿汽車說事,擺明了是要以德國為突破口。如果歐盟向美國認慫,那麼自己依然可以保全,最後倒霉的是別國;但如果德國選擇死扛,那等於是以一己之軀,為其他歐盟國家挨槍——這等於是自己把自己當成了棒槌!

這樣一算,德國率領歐盟對抗美國的決心就大為削弱。

當然,德國要認慫也是有很大副作用的。畢竟德國是歐盟領袖,如果它死道友不死貧道,其在歐盟的領袖地位將大大衰落——甚至歐盟因此分崩離析也不無可能。

對這樣的後果,德國當然也心知肚明。但問題是,它如果死頂,不僅依然沒用,反而下場更慘!

因為歐盟本身只是一個國際組織,德國能當上領袖,全靠經濟實力。現在跟美國去死扛,後果必然是自己經濟大衰。沒了經濟實力,德國也就hold不住這幫小弟了。到時候依舊擺脫不了歐盟解散、或者德國被攆下台的慘淡結局。

認慫,死道友不死貧道;死頂,不僅貧道依然要死,至於那些道友,照樣也是樹倒猢猻散的結局。兩害相權取其輕,德國只能先顧自己——至於道友,先把這關應付過去,再想辦法挽回吧!

這就有了容克訪美前夕,默克爾那句「我們現在依然需要和美國合作」的話。雖然法國等兄弟國對此堅決反對,但在美國的強大壓力面前,德國基於自己國家利益,別無選擇!

德國不僅是歐盟領袖,還是歐洲經濟核心,它既然決定向美國認慫,歐盟其他國家就算想死頂都不行,歐盟也就只好整體妥協了。

這就是歐盟的悲劇。如果歐盟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德國僅僅是歐盟的一個省的話,那特朗普的計策根本不可能成功——就算德國工業再重要,中樞也不會為單單一個省的利益而犧牲大局,中樞更不會允許一個省為了保全自身,而將其他省拋棄!

但歐盟只是一個國際組織,德國又只是個靠經濟維持老大地位的領袖——而且這個領袖的地位還相對弱勢,對其他兄弟國家並不具備絕對的控制力。這種格局下,特朗普拿德國經濟做威脅,就打中了歐盟的七寸。在特朗普的精準打擊下,歐盟這個看上去不遜於美國的龐然大物,最終就因內部的各懷鬼胎,而不得不繳械投降。

當然,德國雖然向美國投降,但並不代表它願意接受失敗的結局,它更不願意歐盟就此分崩離析。儘管這次的投降,會讓歐洲夥伴遭受巨大損失,進而大大降低德國的威望,但德國畢竟經濟底子還在——這就決定了它還有號令三軍的籌碼。

當然,光有籌碼是沒用的。死道友不死貧道這種事,肯定會讓各國大失所望,德國也不可能自家籌碼全分出去,彌補各國因對美投降而蒙受的損失。所以德國要想重振威望,凝聚歐盟的人心,那就必須堤內損失堤外補,從外面撈回足夠的好處。只有補償了歐盟各國,德國才有臉面繼續當這個歐盟老大,各國也才有信心和動力,繼續把歐盟這個體系給維持下去。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堤內損失堤外補?答案不言而喻——放眼全球,除了美國,還能有足夠的肉來彌補歐盟的,就只剩東方大國一家了。所以,與美國一起,加入對東方大國制裁,很有可能成為美歐正式協議達成後,歐盟的下一階段戰略選擇。

不可諱言,未來的東方大國,將會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重大挑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