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賽武裝展開「紅海行動」 伊朗要對世界油價下手了?

王誠:瞭望智庫特約國際觀察員

紅海航線是全球最重要能源運輸線。也門反政府武裝發起導彈襲擊後,沙特宣布停駛紅海航線。就在襲擊事件發生的20天前,伊朗總統曾公開發出威脅,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以報復美國的敵意。局勢會不會繼續惡化下去?全球石油供應還安全嗎?油價將受到怎樣的影響?


7月25日,沙特國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旗下航運子公司Bahri的兩艘超大型油輪,在駛經紅海海域的曼德海峽(Bab al-Mandeb)前往埃及蘇伊士運河時,遭到導彈襲擊。

導彈打斷了原油運輸線

紅海航線,曼德海峽


迄今為止,沙特方面未公布遇襲船隻的相關信息,但是,據知情人士透露,遇襲油輪為al-Mahfoza號,主要負責將原油由沙特東海岸的拉斯坦努拉(Ras Tanura)運至西南海岸的吉贊(Jazan)。

也門胡塞武裝首先宣布為該襲擊負責,其麾下媒體al-Masirah稱:導彈擊中了護衛油輪的沙特海軍軍艦「達曼號(Dammam)」並造成重創。

但沙特方面對此予以堅決否認,僅承認有船隻在襲擊中輕微受損。

這並不是胡塞武裝第一次襲擊沙特船隻。

今年4月,有媒體曝出包括沙特在內的多國近20艘船隻遭胡塞武裝扣押,同期,沙特油輪在曼德海峽附近遭到導彈襲擊。至於坐落於沙特南部、靠近也門邊境的石油儲運設施,遭到胡塞方面的襲擊侵擾次數更是不勝枚舉。

而這次襲擊的特殊之處在於:沙特油輪第一次因為胡塞襲擾而被迫停駛紅海航線。

沙特能源、工業與礦產大臣哈立德·法利赫(Khalid al-Falih)旋即發表聲明:

「沙特將立即暫時中止所有通過曼德海峽的原油運輸,直至局勢變得更為明朗,或至少能夠確認該條海運線路是安全的」。

伊朗「圍魏救趙」?

根據沙特和也門兩國官員的說法,此次襲擊事件中的導彈發射自也門紅海港口城市荷台達(al-Hodeida),兩國均將矛頭直指伊朗——認為是德黑蘭方面利用胡塞武裝策劃並實施了針對油輪的襲擊。

他們為何如此篤定地作出這樣的判斷呢?

一方面,伊朗支持的胡塞武裝在爭奪荷台達(al-Hodeida)控制權的戰事中陷入被動境地。

6月13日,沙特和阿聯酋領導的阿拉伯聯軍對該城市發起進攻,與也門政府軍一道夾擊胡塞武裝。

在聯合國方面斡旋下,為避免承擔導致當地人道主義危機惡化的罪名,交戰各方自7月1日起停火。但是,從目前的形勢來看,斡旋調解成效不彰,停火協議隨時都有可能失效。

難得喘息的胡塞武裝一旦失守荷台達,其獲取伊朗武器裝備支持的重要海上通道將被切斷,在也門戰場上的形勢不容樂觀。

選在這個時間節點對沙特油輪發動襲擾,有助於向沙特及阿聯酋等國施壓,利用其感受到的日益嚴重的經濟和安全利益所受威脅,加快推動其重回談判桌,在戰場上決一勝負。

另一方面,美國退出伊核協議並重啟制裁,巨大的壓力使伊朗再難承受。

在經濟上:
伊朗本幣里亞爾接近崩盤,自4月以來大幅貶值50%,近期跌破1美元兌11.9萬里亞爾關口,據美國《福布斯》雜誌報道,當地實際通脹率已高達203%;
國內多家銀行因債務危機破產,失業率居高不下,逾35%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持續乾旱及頻繁發生的地震等災害更是雪上加霜。

在政治上:
對於國內經濟形勢惡化的現狀,伊朗民眾不滿情緒高漲,由民生危機引發的抗議示威活動蔓延擴散至數十個城市,社會不安定因素大增;
老百姓逐漸從「抱怨民生問題」轉向「質疑政府內政外交政策」,對伊朗政權穩定性形成衝擊。
從這兩方面來看,伊朗如果利用胡塞武裝襲擊沙特油輪,確實有助於對外顯示強硬姿態,從而轉移國內視線、平息眾怒。

劍指美國,敲打歐盟

此次油輪遇襲事件,無論是胡塞武裝單方面實施還是伊朗背後策劃,其最終目標都並非沙特,而是美國。

首先,陷入困境的伊朗急於利用能源運輸風險事件推高國際油價,趕在今年11月4日美國對其油氣產業制裁生效前,通過能源出口獲取儘可能多的利潤。

其次,清晰地向華盛頓方面傳遞一個信號:通過地區代理人或合作夥伴,伊朗可以輕易地向美國及其盟友在該地區的經濟和安全利益目標發動非對稱攻擊——如美國進一步升級與伊朗間的衝突,則必將產生全球性的負面影響。

然而,此次襲擊僅僅是在針對美國嗎?

從襲擊目標的選擇來看,似乎德黑蘭方面亦有意藉此敲打歐洲諸國。

伊朗一直把維繫伊核協議的希望寄託於歐盟身上,不斷軟硬兼施地加大對後者的遊說力度。但是,近期隨着美國首輪制裁生效時限臨近,歐盟立場不進反退,不僅企業層面紛紛逃離,政府層面也是虛多實少、口惠而實不至,類似以歐元結算雙邊能源貿易等舉措,停留在意向性階段,這令德黑蘭方面逐漸失去耐心。

伊朗政府在儘力爭取歐盟各國支持的同時,愈發對歐方展現出強硬一面。
此前,伊朗內政部長阿卜杜雷扎·拉赫馬尼·法茲利(Abdolreza Rahmani Fazli)就曾暗示:

伊朗在阻止難民和毒品湧入歐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稍稍「放水」,就將有至少100萬難民和500噸毒品突破歐洲邊境。

沙特「渾水摸魚」

如果說伊朗和胡塞策劃實施此次襲擊是為了自身紓困,那麼,沙特在事件發生後的種種做法更像是「渾水摸魚」。

此次襲擊事件發生20天前,伊朗總統哈桑·魯哈尼(Hassan Rouhani)公開發出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以報復美國的敵意。

此舉獲得伊朗最高領袖、大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Ali Khamenei)及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穆罕默德·阿里·賈法里(Mohammad Ali Jafari)等強硬保守派的肯定與支持。

毫無疑問,利雅得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是利用了華盛頓與德黑蘭之間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特別是通過此次油輪遇襲事件向美方證明,伊朗有能力兌現承諾破壞國際航運安全並威脅到美國及歐洲的直接經濟利益。

正如沙特國家石油公司前高管薩達德·侯賽尼(Sadad al-Husseini)所言:

「沙特(能源)大臣並未遮掩,而是將伊朗對全球經濟的危害性暴露於眾目睽睽之下」。

不僅如此,沙特還利用此次油輪遇襲事件,轉移和淡化外界對其在也門軍事行動中空襲平民等涉嫌「戰爭罪」行為的關注與指責。

由沙特領導的阿拉伯聯軍一再聲稱,胡塞武裝及其背後的伊朗從未真心實意地致力於和平解決也門國內衝突,而是利用聯合國斡旋調解的談判進程積蓄和部署更多武裝力量。

因此,利雅得方面或會竭力誇大此次襲擊事件的危險程度,向美歐國家證明其在荷台達軍事行動的必要性和正當性,轉而尋求國際社會的更大支持。

牽一髮而動全球

此次事件凸顯出全球油氣資源運輸過程中的地緣政治風險,在本就動蕩的國際能源市場上再掀波瀾。

受此影響,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在襲擊事件當天和沙特宣布停駛紅海航線後上漲0.6%,達到74.35美元/桶。

從吞吐量來看,曼德海峽在國際能源運輸通道上所發揮的作用不可與霍爾木茲海峽同日而語。

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能源運輸第一要衝(來源於美國能源署EIA)


據美國能源署(EIA)統計,2016年,通過曼德海峽的原油量為480萬桶/天,佔全球總量份額不足10%,僅為霍爾木茲海峽吞吐量的1/3左右。

但是,我們要看到,在國際能源市場上,任何一個運輸節點的阻塞都可能引發嚴重動蕩。

曼德海峽連接紅海和亞丁灣,是從印度洋經蘇伊士運河前往地中海的必經之路,對歐洲市場的原油供應發揮着尤為舉足輕重的影響。

據統計,沙特、科威特和阿曼三國通過曼德海峽向歐洲出口原油總量約為150萬桶/天,伊朗和伊拉克則通過該航線向歐盟和土耳其出口原油100萬桶/天。

若曼德海峽被迫關閉,大多數經由蘇伊士運河前往歐洲的油輪必須改繞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假設平均船速為12.5節的前提下,從沙特拉斯坦努拉港口前往荷蘭鹿特丹的航程將由23天增加至39天,至美國路易斯安那的航程則由33天增加至43天。

變更航線不僅會導致延遲,還會打亂全球能源運輸市場的裝卸安排,而額外增加的航程會顯著增加每艘油輪的佔用時間,這樣一來,一方面會擠壓航運市場的有效供給,另一方面會刺激運費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曼德海峽關閉在影響西向原油運輸的同時,也對東向的亞洲客戶產生潛在影響。

相較於主要裝運出口阿拉伯重油和中質油的拉斯坦努拉港口,位於沙特西部的紅海港口延布是該國裝運出口阿拉伯超輕質原油的唯一港口,曼德海峽則是其前往亞洲目標市場的必經之路。

霍爾木茲海峽暫時安全

那麼,回到本文一開始的問題上,在全球能源運輸通道上佔舉足輕重地位的霍爾木茲海峽會否成為下一個襲擊目標?

現在回答這一問題還為時過早。

目前,在曼德海峽扼守的紅海航線上,沙特是唯一停駛的國家,同為海灣地區產油國的阿聯酋、科威特、阿曼等均未停航。

另外,僅僅是曼德海峽關閉就會對沙特本國的能源產業發展造成較大影響 —— 該國分別位於西部城市延布、拉比格的兩家大型煉廠的日均80萬桶原油供應可能被迫中斷,而計劃於2019年初建成投產的吉贊煉廠每天所需的40萬桶原油供應也將面臨一定風險。

況且,霍爾木茲海峽對於全球能源市場供需雙方的影響更大,中國作為利益攸關方,就曾多次公開敦促伊朗切實確保霍爾木茲海峽的航行安全。

從伊朗方面來看,保持伊斯蘭共和國政權穩定是其最大關切,而避免伊核問題「硬着陸」符合其戰略利益。

因此,任何針對霍爾木茲海峽的軍事行動仍將停留在口頭威脅階段,暫不至於推進實施。

不過,8月6日,美國首輪制裁措施落地生效,伊朗國內經濟進一步下滑恐難以避免,內外形勢將進一步吃緊。因此,亦不能排除其在美方「極限施壓」下「作困獸鬥」、再次利用其地區代理人或直接挑起地緣政治風險事件的可能性。■

來源:瞭望智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