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黃馬甲」騷亂,小人物們鬧出大事件

邱偉

「黃馬甲」運動,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柴油漲價。馬克龍政府宣布從2019年1月1日起上調燃油稅,以減少法國對化石燃料的依賴。這次「黃馬甲」運動最強烈的一點,就是其「無組織性」。社交媒體竟似替代了傳統的政黨和工會組織。縱是有着豐富應對民眾抗議經驗的法國政府一時也有些懵了:這回到底該和誰談?誰是這次運動的「代表」?


2018年12月1日,許多抗議者走上法國巴黎街頭。他們席捲了香榭麗舍大道,「攻克」了凱旋門,把已持續數周的「黃馬甲」運動推向一個高潮。

12月4日,法國總理菲利普宣布,法國政府將延期六個月上調燃油稅,同時暫緩實施統一柴油稅和汽油稅等措施。此外,法國政府今年冬天將不會上調電力和天然氣價格。

而此前的11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面對「黃馬甲」抗議,曾在社交媒體上,連用了三個「可恥」。

馬克龍說,「感謝我們所有的執法人員,感謝他們的勇氣和專業精神。所有襲擊他們的人都是可恥的。那些主動攻擊公民和記者的人真可恥。那些企圖恐嚇我們當選了的人真可恥。」

法國政府新聞發言人4日的表態,被認為是一個重大妥協。

1、1968年「五月風暴」重來?

這輪自巴黎到外省的街頭大抗議,讓法國人和全世界都想起1968年的“五月風暴”。從規模和烈度上看,局部地區甚至超過了1968年。

但據目前觀察,2018年的「黃馬甲」運動並不是回到了1968年。

國際大氣候,國內小氣候,2018年的法國,可能存在1968年的若干「問題」,但並不具備1968年的許多「主義」。

這次事件,始於民生。

其導火索,只是一次看上去十分普通而常規的燃油稅上漲。但法國社會的深層矛盾,以及馬克龍政府的施政方略偏差、過快的改革節奏,加之新型社交媒體的運作特點,諸多因素使得民眾的不滿表達迅速發酵成全國性的騷亂。

此輪運動,方興未艾,各方都不知如何收場,其影響,足以成為馬克龍本人及其政府一次巨大的政治危機。

2、政府竟然找不到談判對象?

法國有着舉世聞名的「抗議文化」。天下未亂法先亂,天下已治法未治。二戰以來,法國政治變數極多,街頭運動層出不窮,往往造成政府結構重大變動。

歷次街頭運動,往往都有各類政黨派別和工會組織,政爭引領民眾。但這次「黃馬甲」運動卻呈現出了新的活動樣式和新的運行特徵。

最強烈的一點,就是其「無組織性」。

社交媒體竟似替代了傳統的政黨和工會組織。抗議人群同病相憐、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彷彿「繞過」了「中間商」,自己直接起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

一個個賬號背後的一個個憤怒而失意的人,穿上「黃馬甲」,走上街頭,形成「運動」,讓本次騷亂有些像政治行為藝術。

縱是有着豐富應對民眾抗議經驗的法國政府一時也有些懵了:這回到底該和誰談?誰是這次運動的「代表」?

「黃馬甲」們只在社交媒體上一起發聲:我們是法國人民!我們是被「富人政府」遺忘和犧牲的普通人。

抗議的政治目標並不清晰,對馬克龍個人及法國現狀的不滿和嘲諷正向一場“狂歡”發展。

一波波,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

「黃馬甲」運動,直接的導火索就是柴油漲價。馬克龍政府宣布從2019年1月1日起上調燃油稅,每升柴油漲價6.5歐分,每升汽油漲價2.9歐分,以減少法國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為可再生能源投資提供資金。不過,由於國際油價上漲,法國的柴油價格漲了20%左右。

一次具體的改革,造成多數民眾生活成本加大,民生問題累積下的怨氣,陡然爆發。從巴黎的「老司機」開始,感覺自己被政府遺忘和漠視的人們,紛紛通過社交媒體發聲,彼此聯絡、響應,完成動員,一再行動,終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3、「大政府、高福利」模式的最終挑戰

目前,法國是典型的高福利國家,政府開支極其龐大,稅負沉重至極。

任何一個政府的稅收和公共開支,都是取之於民。怎麼取,怎麼用,是治國的大學問。這類政策變動和改革,直接關係到每一個家庭的錢包,進而直接影響每一個人對政府的態度。

法國總理菲利普4日表態時承認,目前法國是歐洲範圍內稅收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法國的稅收體系比較複雜,應該讓稅收變得更加透明。

這個表態,被認為是馬克龍政府委婉地承認了「黃馬甲」運動中的某些「合理性」。
但問題沒有解決。

幾代法國政治家都想解決這個問題,弔詭的是,他們都在街頭政治的反對浪潮中敗下陣來,最終承認自己無能無力,然後把「麻煩」留給後來人。

從往右的薩科齊,到往左的奧朗德,莫不如此。

他們都看到了法國財政面臨的巨大危機和現有模式的不可持續性,都曾試圖以各種政治藝術和技巧,削減福利,減少政府開支,但都被社會的反彈、民眾的抗議淹沒。

民眾早已習慣了高福利。

從心理上說,民眾可以視若當然地接受福利增加,卻難以愉快地接受福利減少,同時又不願討論「錢從哪裡來」這個問題。

福利國家的民主政治,最終給政府編了一個死結。

很多歐洲的政治家都是在赤字和民意的雙重壓迫下,玩着擊鼓傳花的遊戲。

動什麼,也別動福利。政府一改革,民眾就上街。這是法國乃至歐洲許多國家的「常態」。

這一次,是小小的油價,攪動了法國,成為壓垮社會脆弱平衡的最後一根稻草。

4、馬克龍在破局?

馬克龍是政壇的「小鮮肉」,但他不覺得自己是政治上的「小學生」。

馬克龍要改革。他也想提升法國驕傲的世界大國形象,並完成自己年輕卓越總統的歷史造型。

從「建立歐洲軍」防備美、俄的言論,到對「巴黎協定」的高調支持,馬克龍的政風呈現出一定的「理想性」與「表演性」。

其個人做事風格在國內民生問題上刺激了民意。

馬克龍政府的改革節奏之快、步子之大、音調之高,在最近幾屆法國政府中罕見。其目標,當然是促進經濟增長,提高就業率,實現法國的經濟社會轉型,增強法國的競爭力,但民眾直接感受到的,卻是他削減社會福利支出的「大手筆」。

這種快節奏的改革,進一步加劇了全球化進程中法國社會愈演愈烈的分化、分裂的局面,動了眾多階層、群體和個人的「奶酪」。

馬克龍講平等,但多數民眾認為他的改革破壞了「平等」,中下層民眾和弱勢群體甚至認為馬克龍並不代表自己。

「黃馬甲」運動讓馬克龍的支持率跌至低點。

在運動中,甚至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被派去應對的警察紛紛摘下頭盔,向「黃馬甲」們釋放信號,而」黃馬甲「則以歡呼回應警察。法國社會的各種「小人物」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事件中,達成了某種指責「馬克龍式改革」的默契。

破局者馬克龍會不會被法國這個局「拋棄」,正越來越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來源:南方周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