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美聯儲?特朗普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啊!

后沙

特朗普上任以來,凡是不符合他心意的內閣高官都被解職,範圍涉及內政,安全,外交,國防,經濟……

這兩天,他又跟美聯儲較上勁了,22日放出風聲說要解僱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因為特朗普認為股市連續數月下跌的罪魁禍首是美聯儲加息。

本來,發推吹牛是特朗普人生一大樂趣,自賣自誇,用美國股市上漲來證明自己英明領導,引得網絡親美人士也山呼萬歲,興高采烈,形勢一片大好。這種輿論氣氛目的何在?大家都明白。

當波詭雲譎的美國股市走入低迷時。唐尼牛皮便沒得吹了,當然,這肯定不是唐尼的錯。

美好的,有效的,樂觀的,都是唐尼的成績,反之,必須得有人滾蛋。

不讓我好好吹牛的傢伙都是大壞蛋。

如果美聯儲是政府機構,鮑威爾主席早就可以滾蛋了,可惜它不是。

上一次直接挑戰美聯儲的總統是甘迺迪(貨幣發行權),至於總統在達拉斯遭遇行刑般刺殺,與美聯儲是否有直接關係?這只是猜測。

不過,一般美國總統都不願直接挑戰美聯儲,平平安安過了四年八年就OK了。

特朗普可不是一般的總統,理論上來說,根據美國《聯邦儲備法》,總統可以無故解除美聯儲理事,而主席又必定是理事之一。

說是這麼說,但從來沒有一位總統會採取這種手段。

國內親美人士日復一日地告訴大家,美聯儲是獨立機構,美國總統是不能干預的,其實非不能也,而是不敢。

財政部長姆努欽急得出來打圓場,他昨天稱,總統從未建議解僱鮑威爾,他也不認為總統有權這麼做。同時,他對美聯儲加息政策表示不滿。

白宮發言人桑德斯也表示沒有任何解僱鮑威爾的計劃。

從姆努欽態度看,財政部更傾向於向美聯儲政治施壓,逼其妥協,而不是激烈對抗,徹底翻臉。

老臣是一片忠心,相忍為國,問題是,姆努欽自己都有可能被炒魷魚。

美聯儲為什麼惹不得?

美國是最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政府(總統)是資本集團統治社會的工具,而美聯儲則是控制經濟命脈的工具。雙方只能利用政策互相影響,最好的狀態是井水不犯河水。

  這種平行體制,既有好處,也有弊端,在特朗普眼中,美聯儲這段時間只有弊端,沒有好處,老頭膨脹了。

只要美聯儲加息,必定是個世界性話題,這是美國經濟地位決定的。在中國網絡,但凡遇上加息,必定會有這種邏輯:

加息–美元迴流–各國資產貶值–美國低價回購–剪羊毛-大家受損–美國獲利。

邏輯很簡單,也很天真,如果這種邏輯成立,美聯儲年年加息就可以了,特朗普還着什麼急?

美聯儲是件很複雜的事情,要想初步了解美聯儲,最起碼需要進行橫向和縱向對比。

橫向:西方大國央行體制。

英格蘭銀行,1694年創立,全球最早,初時為私人股份公司,籌募政府公債。

1844年,議會通過《皮爾斯法案》,授予它發行銀行券特權,其它銀行發行權取消,由英格蘭銀行接手,此後便成了英國央行。

1946年,實行國有化,由政府收購,董事,總裁,副總裁人員不變,但改由政府任命。

主要職責,發行貨幣,調節利率,管理外匯儲備,黃金儲備,法律上沒有賦於它管理其它銀行權力,但實際上英格蘭銀行對本土和海外英國銀行實行管理。

法蘭西銀行,1800年由拿破崙建立,私人資本,1803年獲得巴黎地區銀行券發行權,1945年12月收歸國有。

職責跟英格蘭銀行類似,但決策機構並非法蘭西銀行,而是國家信貸委員會,主席是財政部長,共47名委員,變更利率需經委員會批准。

德意志聯邦銀行,1957年由各州央行與德意志銀行合併成立,各州央行改稱地區央行,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

決策機構是央行委員會,由總裁,副總裁,地區行長組成。德國聯邦銀行執行局只是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德國跟美國有類似之處,區別在於:

其央行股本為國家所有,非會員所有。

日本央行,簡稱「日銀」,官股55%,私股45%,股東無權參於管理,實際上成了政府部門。

決策機構是政策委員會,委員七名,政財兩界各派代表,充分協商,雙方同意後,才能推出金融政策,如果僵持不下,由首相幕後協調。

上述,比較合理的是日本央行制度,既不交給資本方,又不由政府獨管,但最終權力在內閣。

關於央行制度,談不上誰比誰先進,標準要看是否合乎本國國情?天天鼓吹美聯儲制度最先進的,基本屬於騙子。

美聯儲,全稱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包括三部分:

聯邦儲備理事會,12家聯邦儲備銀行,會員銀行。

美聯儲不是市場經濟產物,它完完全全是計劃經濟產物(一般可不敢這麼說),所以,一直到了1913年才出現,當時美國統治集團意識到,再不出手管理,金融體系將會崩潰。

190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銀行紛紛倒閉,民眾積蓄泡湯,這必將引發政治問題,動搖資本集團統治地位。

因此,必須對美國的工業生產,貿易,就業,通貨膨脹,貨幣供應量的趨向進行總體評估,並制定計劃。

於是,美國結束了紙幣由私人銀行發行的歷史,建立了美國聯邦儲蓄系統,並由國會授權制訂靈活的貨幣供應辦法,以避免紙幣濫髮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職責:發行貨幣,代理國庫,監督商業銀行,管理金融運轉。全國分成12個區,各區設立一個儲備銀行,後設分行支行。

創建股本由參加的商業銀行認購。四家國立銀行必須參加,州立銀行自便。

聯邦儲備理事會理事由總統任命,美聯儲只對總統負責,不受財政部制約。

由於後來羅斯福是強勢總統,等他去世,資本集團才逐漸增大了美聯儲權力。

1946年,美聯儲職責擴大為:調節貨幣流通,促進經濟增長,減少失業,維持美元購買力,保持外貿平衡。

1951年,美聯儲與財政部達成協議(Accord),走向了真正獨立。不再對總統負責,變成了所謂的對國會負責。

《聯邦儲備法案》保障:「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時不受包括總統在內的任何行政政府部門干預。」從此,白宮與美聯儲紛爭不斷,但是,不干涉政策不等於不能干涉人事安排。

特朗普完全可以挑戰一下,你們這些渣渣居然害我牛皮沒得吹,我是總統哈。

美聯儲這麼晚出現跟美國體制有直接關係,再縱向對比一下:

設立央行的想法,最初是漢密爾頓提出的, 漢密爾頓和傑佛遜是華盛頓最主要的兩個助手,但他們政治上是對立的。

由於美國獨立之後,內外債務負擔過大, 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主張建立央行,以籌集資金歸還債務,讓美國能健康發展。

傑佛遜反對,他政治主張是地方分權,央行一旦建立,真正的威脅是中央得到了稅收大權。

華盛頓選擇支持漢密爾頓,1791年2月25日,美國第一銀行(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成立,國會批准其運營期限20年。

不到10年美國就還清了戰爭債務。漢密爾頓引進了英國國家信用和國債等虛擬資金概念,並創建了美國稅收體系。

漢密爾頓真正構想是通過資本集中,讓美國走向工業社會。而傑佛遜美國發展藍圖是田園風光,如果按傑佛遜思路,美國今天就是阿根廷。

早在七年前,也就是1784年,漢密爾頓就創建了紐約銀行,他的思想在當時很難被其它美國領袖理解。

美國第一銀行在1811年運營期滿後,國會未批准繼續運營,就此夭折。

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白宮被燒,總統跑路,美國意識到沒有強大的財政體系支撐,無法跟強敵周旋。

1815年,傑佛遜理念的追隨者麥迪遜才採用了漢密爾頓的思想,又創立美國第二銀行(Second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期限也是20年。

但是,只要美國運行正常,資本統治集團就不願央行存在:

一,北美13州開始,各州都希望權力留在自己手中,尤其是稅收和金融獨立性,不支持中央集權。

二,商業銀行擁有紙幣發行權(聯邦擁有貴金屬硬幣發行權),對資本方,銀行家來說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誰斷這財路就跟誰急。

然後是南北戰爭,聯邦中央集權大大增強,1909年開始經濟危機,銀行倒閉,股市崩盤,統治集團才發現必須制定貨幣計劃,不能再任由金融市場無序混亂。

美聯儲成立後, 資本集團又不願它成為政府機構,否則,會大大增加總統權力,所以,所謂「獨立性」,其實是政治權力鬥爭。

美聯儲是依靠儲備系統巨額資產來支撐,由於大部份資產是政府證券,所以真正的後盾有兩個:

一,聯邦政府的徵稅權力(收攏老百姓的錢,以償還資本集團本金和利息)。

二,它發行的貨幣在全世界各國的接受程度(全球貿易,勞務,金融結算使用美元)。

美聯儲工作重中之重就是控制貨幣供應量,槓桿是利率。發行貨幣步驟共七步,這裡只說第一步:

美聯儲的公開市場委員會決定增加貨幣供應量,於是,它向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公開市場委會員發出指令。下面六步就是美聯儲,政府,銀行,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最初供應量往往會變成好幾倍。

最大問題是要在某個時間段估算貨幣供應量,並制定計劃是非常困難的。多了,會被政府指責製造了通貨膨脹,少了,會被指責加劇了經濟衰退。

利率變化和資金供應之間關係枯燥之極,你不愛看,我不愛看,特朗普也不愛看。

所以,剪羊毛,陰謀論等等引人入勝的東西就會流行開來。

總的來說,美聯儲不是民主體制的產物,也不需要民主,它只需要專業和慎慎,用計劃經濟手段來管理市場經濟運作。

如果美聯儲加息或縮表是通過民主投票來決定,美國早崩潰了。

馬丁,格林斯潘,鮑威爾們的老闆可不是甘迺迪,克林頓,特朗普,也不是國會,更不是美國人民,他們是為資本集團服務的。

特朗普揚言解僱鮑威爾,達拉斯的槍聲猶在耳邊。

唐尼,安渡晚年,含飴弄孫才是好老頭。真的要控制好自己呀,有的人是惹不起的,真犯不上的,保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