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彈之父,于敏究竟牛在哪裡?看完令國人感動不已

談兵

1月16號,93歲的于敏逝世。

作為一名核物理學家,于敏獲得的榮譽很多: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科技進步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順便說一句,這枚獎章不僅意義重大,而且真的是非常重,由515克純金打造,整整一斤。

這種近乎豪奢的做法,是極為罕見的,似乎表明不這麼做,就無以頌揚兩彈元勛的偉大。

最後,于敏還有個稱號——「中國氫彈之父」。

某某之父,在科學上這個稱號已經達到極致,幾乎是所有榮譽的頂峰。其尊崇與敬仰無以復加,當然于敏生前對這個稱號是根本不接受的。他始終認定,氫彈是屬於集體的成就,自己不過在裡面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于敏何以會獲得如此殊榮?

因為他參與中國氫彈的研製,主導了從原理到構型一整套的設計方案,特別在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沒有于敏,就沒有中國氫彈的成功試爆。

或許大家都知道,世界核大國的核武之路,都是從原子彈向氫彈邁進。美國走完這一步花了7年4個月,法國用了8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蘇聯用了4年。但是中國卻只用了兩年8個月。

同樣都是核武器,氫彈的製造難度全方位超過原子彈。它不僅涉及工程問題,也涉及技術問題還有理論問題,總共十幾個學科的艱深知識都要一一吃透,否則氫彈就會變成啞彈。

簡單來說,氫彈的原理就是利用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能量,去點燃氫的同位素,如氘、氚等元素,從而產生聚變反應,釋放出遠超原子彈的能量。

理論上,氫彈的當量是沒有極限的,世界上引爆過的氫彈,威力最大的是俄羅斯的“大伊萬”,當量為5000萬噸TNT,比廣島原子彈威力大2500多倍。

但是引爆次級裝葯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它需要和太陽內部一樣的高溫和高壓,還要足夠的反應時間。設計上稍有差池,原子彈只會把次級材料炸飛,而不會產生聚變反應。

最直觀的比較,世界第一枚原子彈「瘦子」,長5.5米,重3.4噸,當時的轟炸機就可以運載。爆炸當量為1.3萬噸TNT。而世界上第一枚氫彈,是美國在1952年爆炸的“邁克”。它高6米,直徑1.8米,全重65噸。

整個裝置就像一個巨大的暖水瓶,無論是飛機還是導彈都無法運載,所以基本沒有實戰價值。但是它的爆炸威力卻相當於1200萬噸TNT,比瘦子威力幾乎大1000倍。

兩年後,美國才在比基尼群島試爆了第一顆實用性氫彈。而中國第一顆氫彈設計出來就具備實戰能力,直接採用戰鬥機空投在空中爆炸。

當時設計的指標為100萬噸級當量,爆炸後實測卻達到330萬噸級,威力超出設計指標兩倍多。

更短的設計時間,更強的使用性能,這就是首枚中國氫彈交給世界的答卷。對此,美國也不得不心服口服,認為中國氫彈完全是自主設計,沒有使用它國技術。

當時研製氫彈的困難程度,是現在無法想象的,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摸索研究。

1960年,蘇聯已經開始從中國撤回原子彈方面的專家,在國際上對核武器技術的封鎖更是無比嚴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科學家真的是一點一點往前摸索,用強大的理論知識和計算能力,把氫彈給算了出來。用的工具除了計算尺,就是一台每秒運算一萬次的計算機,而且這台計算機只給氫彈項目分配了5%的時間。

對比一下,現代智能手機芯片的運算速度隨隨便便就是每秒幾億次,但是氫彈這東西,還是聯合國五常的定海神針,鎮國之寶,旁人根本無從染指。于敏就是在這樣極為不利的條件下,用極大的努力與毅力,獲得了極不凡的成就。

除了完成氫彈這一蓋世壯舉,于敏依靠自身敏銳的洞察力和走在世界最前沿的理論水平,建議加快核試驗進程,在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簽署前,為中國爭取到寶貴的10年時間。

這對於提升中國的核武器水平,加快核武器的列裝並形成戰鬥力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無論從哪方面看,于敏都是當之無愧的偉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