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一個印巴打了70年都沒能解決的老問題

平常心

最近,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爆發了自2001年以來最嚴重的對抗事件。2月26日,印度空軍12架裝有激光制導炸彈的幻影2000戰鬥機突然空襲巴基斯坦。印方聲稱,行動是為了打擊巴境內的「恐怖組織營地」,打死了「大量」恐怖分子。巴方稱之為「嚴重的侵略行徑」,並在幾個小時後迅速反擊,向印度發起了猛烈的炮擊。緊接着,巴基斯坦擊落了一架越境的印度米格-21戰鬥機,生擒了印度飛行員。

上周,印度總理組織了一場「全球最大的視頻會議」,在1000萬印度人民黨黨工和志願者面前,聲討了巴基斯坦。莫迪表示會警惕巴基斯坦,「印度團結起來,必將勝利」,但他並未提及具體的應對巴基斯坦的措施,而與譴責巴基斯坦相比,莫迪更多着墨在接下來的印度大選問題上,可見印度也不想把這件事搞得一發不可收。

另一邊,巴基斯坦也釋放了自己的善意,巴軍方不僅從憤怒的民眾手中解救了印度飛行員,還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並且已經釋放了他。這些都讓當前局勢的緊張激烈程度有所下降,目測這次的衝突不會演變成「第四次印巴戰爭」。

不過值得警惕的是,歷史上的三次印巴戰爭,都是因為克什米爾打起來的,如今印巴都成為了有核國家,如果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後果不堪設想,作為印巴兩國的鄰國,中國也必然受到波及,因此對於印巴這次出現的激烈對抗,我們不能只是抱着看客的心態,而是必須要加以重視。

那麼,克什米爾問題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持續了超過70年,依然沒能解決呢?它的背後,又隱藏着怎樣的地緣博弈和大國角力呢?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聊聊這個「南亞火藥桶」的「前生今世」。

聊這個話題之前,先上一張大圖:

怎麼樣?夠亂的吧。

其實克什米爾是我們對它的簡稱,它全稱叫做「查謨和克什米爾」,位於南亞西北部,東面與中國交界,西面是巴基斯坦,南面是印度,北面與阿富汗接壤。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與中國交界的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幾百年來,這裡都是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相互交織和碰撞的地方。

歷史上,克什米爾也是幾度易手,它有時是個獨立王國,有時又是周邊帝國的一部分,曾經先後置於阿富汗杜蘭尼王朝、大清帝國、以及印度的莫卧兒帝國和錫克帝國的統治之下,如今的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和巴控兩個部分。

說道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有一個誤區,就是克什米爾只是印巴領土的糾紛,咱們中國插不上嘴,他們願意怎麼折騰就怎麼折騰唄。但其實不然,因為這個地方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地緣上,都跟中國有着至關重要的聯繫,而且這裡一直是大國博弈的角力場。雖然克什米爾問題的真正爆發,是在1947印巴分治之後,但實際上,它的禍根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就埋下了。

一、鴉片戰爭與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最早是由莫卧兒帝國在1587年征服的。莫卧兒皇帝阿克巴雖然是伊斯蘭教徒,但對印度教也採取寬容態度,宣揚各教平等,曾幾何時,這裡也是一片祥和之地。但是,到了帝國的晚期,國內各種矛盾開始加劇,莫卧兒帝國駐克什米爾的總督,變得日漸恣意妄為,魚肉鄉里,最終激起了克什米爾人的反抗。

這時阿富汗的杜蘭尼王朝趁機出兵克什米爾,將其置於阿富汗的版圖之下。但好景不長,幾乎就在同一時期,印度北部的錫克人開始崛起,建立了錫克帝國。之後,他們從阿富汗手中搶來了克什米爾,並把查謨封給了戰功卓著的古拉伯·辛格。

▲ 郵票上的古拉伯·辛格

這個人是印度歷史上有名的權臣,一直就野心勃勃。儘管他的家族在錫克王朝最鼎盛的時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古拉伯·辛格一直夢想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中亞國家,他並不甘心只作錫克帝國的分封諸侯,況且查謨是個窄小貧瘠的地方,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這哪過癮啊?

所以他在受封之後,就不停的籌劃着對外擴張,先是在 1825 年征服了查謨境內的所有山區;到 1827 年的時候,他已經控制了查謨北邊大片大片區域。這個時候,他把目光對準了東北面的拉達克。

這個地方自古以來就是西藏的勢力範圍,受拉薩的轄制。本地的居民都是藏族人,因此在歷史上有「小西藏」的美稱。拉達克是藏區同中亞和南亞交通、貿易的中心和門戶。這裡有豐富的黃金、硼砂、硫磺和礦鹽,而且還有繁榮的貿易市場,每年能吸引大量來自中亞各地的商人。聞名世界的奢侈品——克什米爾披肩的原料,就來自於這裡的山羊細絨。而這些財富,無不讓貪婪無比的古拉伯·辛格垂涎三尺。

1834 年7月,古拉伯·辛格在諮詢完東印度公司後,就派了一萬名士兵進攻拉達克。然而錫克政府對於他擅自擴大地盤,入侵拉達克的行為非常反感,於是從中掣肘。在此前間,拉達克曾向拉薩求援,但由於當時英國人已經在準備和大清開戰了,甚至在這一年發生了英國兵船擅闖廣東虎門的事件,而且英國人一直在貿易和通商口岸問題上向清廷施壓。

滿清不想再得罪英國人的勢力了,所以駐藏大臣文蔚和關聖保拒絕發兵救助拉達克。就這樣一直拖到了1839 年,錫克帝國大君蘭吉特·辛格去世之後,這下終於沒人能制止古拉伯·辛格了。這傢伙最終在1840年的第四次入侵中,成功吞併了拉達克。從此西藏的西大門就落入了外人之手,拉達克成了今天的印控克什米爾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世界上爆發了兩場著名的戰爭,他們都是由英國人引起的。一場是第一次中英鴉片戰爭,另一場是在南亞爆發的第一次英阿戰爭。當時,英國殖民者與阿富汗鬥得你死我活,阿富汗真不愧是號稱「帝國的墳場」,老百姓不屈不撓,可歌可泣,周旋幾個回合之後,英軍就被阿富汗軍隊徹底包圍了。

危急時刻,英國政府趕緊向附近的錫克帝國求援,但錫克人並不願意幫助英國,畢竟唇亡齒寒嘛。可是古拉伯·辛格不這麼看,他認為英國人早晚要成為南亞的新霸主,這個時候獲得與英國的認可,那比什麼都重要。於是他急切地向英國政府賣好、表態,願意向英國殖民者提供所有的幫助。條件就一個,如果英國勝了,那只能回報給他個人,而不能給錫克政府。

怎麼樣,夠有陰毒的吧?

身處困境的英國人自然緊緊地抓住了「友誼」之手,二話沒說,就立刻答應了這筆交易。於是雙方就上演了一齣印度版的假道伐虢之計。古拉伯·辛格動用自己的全部資源和影響力,不僅使原來積極反英的錫克軍隊改守中立,還為英軍獻計獻策,提供物資援助。雖然英國最後沒能成功佔領阿富汗,但至少也是全身而退了。

後來在1845年英國與錫克帝國的戰爭中,作為首相的古拉伯·辛格故意採取了許多錯誤的戰略,配合英國人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了感謝古拉伯·辛格,英國人要求戰敗的錫克帝國承認查謨作為一個獨立國家,為了與沙俄在中亞的勢力找一個緩衝帶,英國人又把克什米爾賣給了古拉伯·辛格,並協助它佔領了一些鄰近的地區。

所以從法理來講,克什米爾並不屬於英屬印度, 他只是英印帝國體系保護下的一個小邦國 。

到了1889年,英國在克什米爾地區成立了親英的攝政委員會,這一地區的實際權力掌握在英國派駐的地區專員手中。在統治克什米爾的過程中,英國人同樣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法,先是站在印度教上層一邊,歧視穆斯林,而當印度教民族主義興起以後,他們又開始扶持伊斯蘭教勢力。

例如:給一些部族長老以優惠待遇,允許更多穆斯林進入政府,以及組建由穆斯林構成的吉爾吉特特種偵察團等等。這些做法都進一步加深了長期以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矛盾。一戰結束之後,克什米爾內部的矛盾已經爆發,出現了嚴重的社會撕裂。

二戰結束後,英屬印度境內的穆斯林與印度教徒的矛盾越來越大,穆斯林領袖真納提出了「兩個民族原則」,要求建立一個獨立的新國家。

▲ 巴基斯坦國父真納

英國看到英屬印度的解體已成定局,知道自己無力管控南亞了,於是就提出了著名的「蒙巴頓」方案。裡面沒有明確規定克什米爾的歸屬, 導致新成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爭奪對它的控制權, 從而引發了克什米爾問題。有人說這只是英國的無心之過,由於蒙巴頓以前從沒來過印度,完全不了解這裡,所以才提出了這麼荒唐的方案。

嘿嘿,如果你要這麼想,那可就把盎格魯薩克遜這個民族看簡單了。

中國網民給英國起了個外號,叫「世界攪屎棍」,這個稱號簡直太貼切了!他在衰退時期故意埋下了許多爭端。除了印巴的克什米爾問題之外,藏南的麥克馬洪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杜蘭德線,以及後來的巴以矛盾,沙特和也門的領土問題等等,都是英國人在這些國家之間釘進去的楔子。目的就是要故意挑撥,讓雙方都不得不往英國人的套子裡鑽。後來美國人也繼承了英國的傳統,在中日釣魚島和琉球群島的劃分上,採用同樣的模糊手法。

所以,在印巴的劃界問題上,英國也自己的私心。一方面是出於克什米爾特殊的地理位置,可以防範蘇聯南下擴張,英國利用印巴建國時對許多問題難以兼顧的機會,策劃並加劇了克什米爾問題,以便使這裡成為西方圍堵蘇聯的橋頭堡和軍事基地。另一方面,英國也可以利用克什米爾問題,繼續保持對獨立後的印巴兩國施加影響力,使它們服從自己的全球戰略。

而印巴也沒有讓英國人失望,成功的入了套。

基於克什米爾的地緣重要性,印度和巴基斯坦雙方都對劃界不滿。印度的尼赫魯說: 「沒有克什米爾, 印度就不會在中亞的政治舞台上佔據 一席之地。」同樣, 巴基斯坦總理則說: 「克什米爾就像巴基斯坦頭頂上的帽子, 如果我們容忍印度摘走我們這頂帽子,那就會永遠受到印度的擺布」!

但是形勢比人強,在尼赫魯的威逼利誘下,克什米爾最後一任大君哈里·辛格在 1947 年簽署了《加入證書》,宣布查謨和克什米爾邦加入印度, 這一決定立即引發了第一次克什米爾戰爭。

印、巴軍隊經過1年多的爭奪戰,雙方傷亡慘重,勝負難分,最終在聯合國的干預下於1949年1月停火,從此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克什米爾停火線。印度控制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佔大頭;其餘歸巴基斯坦。

按照停火協定,印巴雙方停火後,應該舉行全民公投來決定克什米爾的歸屬。但由於印巴從各自的利益出發,都拒絕撤出軍隊,也拒絕克什米爾成為獨立國家。此後歸屬問題成了印巴之間一個「死結」,兩國在克什米爾摩擦不斷,聯合國的調解也以失敗告終。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克什米爾問題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

二、大國角力下的克什米爾

起初,世界主要大國都不願介入克什米爾問題,不過隨着亞洲地緣政治形勢的變化,它們都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其中。

二戰後,美國企圖繼承英國在南亞的地緣戰略,建立遏制蘇聯和中國的戰線,但由於印度堅持「不結盟」的外交政策,它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後採取支持克什米爾獨立,以及和巴基斯坦締結軍事同盟的政策。印度別無選擇,只能在50年代加強與中國和蘇聯關係,中國當時對巴基斯坦加入西方軍事集團進行了嚴厲的抨擊。

但到了1962年,印度突然和中國爆發了邊境戰爭,而巴基斯坦也沒有從美國那裡得到關於克什米爾的支持,於是巴基斯坦開始在不同場合,以不同的方式保證,不會參加西方針對中國的戰爭,這時巴美軍事同盟開始出現了地緣利益的差異。

1962 年 3 月 19 日,巴外交部就參加軍事條約問題向中國正式提交備忘錄,表示巴基斯坦參加幾個條約的目的純粹是為了自衛,這不是針對與之加強友好關係的偉大鄰邦——中國。

在中印戰爭中潰不成軍的印度,開始遊離「不結盟」政策,快速地向西方靠攏求援。美英也特別渴望把它納入西方陣營,直接向印度提供了包括先進軍事裝備在內的大量援助,根本不顧盟國巴基斯坦的反對。同一年,巴基斯坦看到中國暴揍印度之後,冒然向克什米爾發動了軍事行動,打算徹底解決問題,但遭到了印度的猛烈反擊,以失敗而告終。

到了1971年8月,印度與蘇聯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和平友好條約」,蘇聯開始向印度派遣軍事技術人員,運送武器裝備,並保證如果中國出兵干涉,蘇聯將在中蘇邊境採取牽制中國的行動。

尼赫魯政府受到了鼓舞,他認為中國正處於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關鍵階段,絕不敢出兵干涉,於是悍然向東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國)發動了大規模突然襲擊,印軍在東、西兩個戰線上同時作戰,西線投入的兵力主要用於牽制巴軍,用空軍打擊西巴腹地和克什米爾內的軍事目標,一舉攻佔了巴軍50多個哨所。東線集中優勢兵力佔領該地區,並扶植自治政府,最終將獨立的巴基斯坦肢解為兩個國家,實現了在南亞稱霸的目標。

這次,印度的判斷是對的…

由於國內外各種問題的牽制,中國在對外用兵上慎之又慎,雖然公開表態堅決支持巴基斯坦維護國家統一的行動,還在5月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000萬美元的追加貸款,但婉拒了直接軍事援助的請求。中國的底線是,如果印度真想顛覆葉海亞·汗政府,中國將對印度採取炮擊行動,視情況決定是否派出部隊。但為了威懾印度,中國也在西藏地區做出佯攻的姿態。

而印度完全不接受聯合國大會關於停火的任何呼籲,並狂妄的叫囂印度部隊將「解放」巴屬克什米爾,並一直戰鬥到巴基斯坦陸、空軍全部消滅為止。

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坐不住了,它擔心蘇聯在南亞起到支配作用,所以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導致國務院和白宮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最終尼克松政府還是決定派出航母編隊,駛向孟加拉灣,從側面向蘇聯施壓。勃列日涅由於害怕世界大戰爆發,向印度施加了外交壓力,要它接受包括巴控克什米爾在內的西巴基斯坦領土現狀,這下印度不得不屈服了。

自從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圍繞克什米爾的爭端,印巴兩國也經常出現小規模的軍事摩擦,但大規模戰爭就沒再出現過,特別是在印巴兩國有了核武器之後。而蘇聯的解體,也讓克什米爾地區的大國博弈有所降溫。

但是,隨着中國國力增強,我們的「一帶一路」倡議出爐,穿越巴控克什米爾的中巴經濟走廊,已經成為了中國海外建設中的旗艦項目,同時這裡也靠近我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印度對它一直是虎視眈眈,而且印度的國力也在一天天的加強,印巴之間的差距實際上是越拉越遠的,再加上特朗普政府又提出了「印太戰略」,把印度納入其扼制中國的大棋局中。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克什米爾問題的衝突,未來還有可能繼續出現。

作為克什米爾地區的利益攸關方之一,我們必須對未來有可能出現的挑戰,做出充分的準備,對於印巴在這裡的衝突,也不能只抱着吃瓜群眾的心態。因為一旦這個地區不穩定,不僅會對中國的發展造成影響,也會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