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談判最後一英尺 特朗普忽然下戰書可能源於中國態度轉變

北京時間5月10日中午12點01分,美國正式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25%關稅,休戰數月的中美貿易戰重啟。儘管中國副總理劉鶴今日5月9日在美國開始第十一輪中美貿易談判,但未能阻止新一輪關稅到位。

最近一周內,中美貿易談判跌宕起伏,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日突然宣佈,要將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輸美產品徵收關稅的額度從10%提高到25%。周三他在一次集會中向支持者們表示,中國破壞了之前在談判中與美國達成的協議。

「他們不能這麼做,所以他們要付出代價,」特朗普說。

中國內地和香港股市當天先漲後跌,午後一度急轉直下。香港恆生指數早盤一度上漲近2%,下午漲幅急劇收窄。上證指數下午開盤後十分鐘內也幾乎抹平了當天上午的漲幅,但隨後出現反彈。

中國商務部10日12點03分發表聲明稱,中方對此深表遺憾,將「不得不採取必要反制措施」,但未表明會出台哪些措施。

聲明還說:「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正在進行中,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共同努力,通過合作和協商辦法解決存在的問題。」

美國白宮在新關稅生效前90分鐘發表聲明稱,周五雙方將繼續進行「關鍵貿易磋商」。

這是中美之間進行的第十一輪貿易談判。此前外界一度認為,兩國將在此輪達成貿易協議,但上周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表示,將把去年九月對中國價值2000億美元商品徵稅幅度從10%提高到25%。

特朗普其後稱,中國刪去了原有協議草案的許多內容。這次將由中國「付出代價」,但有業界人士表示,最終加稅將由美國人買單。

但特朗普仍對達成協議透露出希望。「這仍有可能做到,」特朗普周四表示,收到了一封來自習近平的「美麗信件」。特朗普並未透露信件的內容,只稱兩人可能會通電話。

此次加稅對中國出口影響最大的是網絡調製解調器、路由器等其他數據傳輸類商品,總價值超過200億美元,其次為印刷電路板類商品,價值約120億美元,且被大量用於美國製造產品之中。

去年兩國已對彼此商品數次徵收關稅,中國通常會在美國宣佈徵稅後,對同等價值美國商品徵收關稅。但在美國向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產品的徵稅計劃實施後,中國已無法通過等量手段進行反擊。外界分析,此次中國做出的反制措施將不限於關稅手段。

美國中國商會前會長吉莫曼(James Zimmerman )向BBC中文表示,加徵關稅讓中美之間找到貿易問題的出路更加困難。「中國的反應不會好,」吉莫曼稱。「中國的反制措施可能不僅針對商品,還會涉及投資問題,(在中國的)外國公司已經開始警惕監管審查可能會加強。」

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onsumer Technology Association)主席蓋瑞·夏皮羅(Gary Shapiro)稱,這些關稅會為美國消費者及企業帶來負擔。吉莫曼也表示,雖說這次加稅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打擊,但最終承受其代價的是美國消費者、企業及農民,「特朗普不明白這一點,」他說。

經濟學人智庫此前預測,新的關稅會使中國經濟增速降低0.2到0.3個百分點。該機構分析員馬志昂(Nick Marro)表示,中國政府可能會因此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並可能會重新通過一系列刺激措施緩解新增關稅帶來的衝擊。

原本只差最後一英尺 中國反悔了什麼?

此前中美貿易談判已經進行十輪,外界一度認為,第十一輪談判極有可能達成協議。聯博香港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紀沫認為,中美原本離達成協議「只差最後一英尺」。

但路透社8日援引美國政府消息人士等多名信源稱,中國政府上周五撤回了對美國做出的幾乎所有承諾,在協議草案中刪去了在七個美國重點關切領域修改法律的表述。香港《南華早報》引述信源稱,撤回讓步的決定是習近平做出的。

中美兩國爭持的焦點一直是知識產權盜竊、強制技術轉移等議題,美方尤其關注中國如何執行承諾。

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中國本已同意通過立法解決上述問題。這對特朗普政府來說尤其重要,他可向美國民眾宣稱中國作出了顯著讓步、協議對美國十分有利。

但中國突然又改變立場,稱無意為此修改法律。

萊特希澤對此不滿,特朗普聽取他的匯報後,發出了周五加徵關稅的「最後通牒」。

特朗普周三表示,中國之所以撤回此前承諾,是因為中國人希望等拜登(Joe Biden)或其他民主黨人入主白宮後重新談判。

奧巴馬政府的副總統拜登最近宣佈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上周拜登在一次拉票集會中針對特朗普的對華政策表示,中國人「不壞」,「不是美國的對手」。

「中國人想來搶我們的午飯嗎?」「拜託,他們連自己體制的腐敗問題都不知道怎麼處理,」拜登當時表示。

馬志昂表示,中國在談判中突然變得強硬,可能是由於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的GDP 表現相當強勁。

多種刺激經濟措施多管齊下後,中國在上季錄得6.4% 的GDP增長,另外,還成功舉辦了大型的國際會議「一帶一路」高峰論壇。

「如果特朗普政府說的是實情,中國原本同意讓步但突然間反悔,那中國很可能高估了他們手中的牌,」馬志昂說

美中還能達成協議嗎?

《人民日報》7日的社論寫道,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此前也發生過,「但最終還是呈現了撥雲見日的希望」。社論承認中美之間存在棘手的結構性分歧,但強調通過對話來解決問題、促進共贏,因為這符合中美雙方及世界經濟的利益。

這篇社論傳遞出中方有意談判的積極信號,並未嚴厲反擊美方言論。

另一方面,雖然曾有猜測中方會取消赴美談判行程,中國副總理劉鶴本周仍將率領代表團趕赴華盛頓。雙方將在周四(9日)開始重啟談判。

馬志昂指出,雖然劉鶴赴美的日期延後、行程縮短,但他在特朗普的推文之後仍然赴美,顯示中國依然希望達成協議。

「這很可能由於中國預期到,進一步惡化的貿易爭端會對中國的金融市場與人民幣匯率造成巨大的破壞。」

美國希望通過立法確保中國信守結構性改革承諾,然而,「外國干預中國內政」一向是中國的政治敏感點,北京不願顯得是迫於外界壓力而執行改革。這種角力將如何影響此輪美中貿易談判,還有待觀察。

而紀沫認為,最後關頭發生變化,責任並非只在中國。「這不可能是單方面的行為,」她說。「從去年3月到現在,中國在整個貿易摩擦和加徵關稅的談判過程中,十分克制」,「我們認為是美方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條件,中國不得不進行修改。」

她表示,接下來的談判進展已經不再取決於美國貿易代表團,而在於特朗普本人,「取決於特朗普多大程度上受美國鷹派影響,以及多大程度受本國選舉的影響。」

中國做好「邊打邊談」的凖備?

北京發出軟硬兼施的信號,一方面批評美方歪曲中方立場、威脅上調關稅,另一方面強調合作才能達成共贏。

「美方(給中方)貼了不少標籤,比如倒退、背棄,中方『被承諾』了很多。」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周四表示,「中方重信用守承諾,這一點從來沒有改變。」

然而,他同時強調,中方代表團在美方關稅威脅下,依然赴美磋商,展現了中方的「誠意和善意」。特朗普以推文威脅加徵關稅之後,中方的訪美行程比原計劃推遲及縮短了一天。

中共黨報《環球時報》發表評論稱,這是一場「鴻門宴」。「中國仍想達成協議,美國同樣也很想達成,但雙方就是邁不過最後的分歧」,文章稱。「看來中美都做好了從所謂『休戰談判』轉入『邊打邊談』狀態的思想凖備。」

劉鶴此次訪問比原計劃推遲了一天,且未以「習近平特使」頭銜前往。馬志昂認為,要想阻止美國在談判中間徵收關稅,中國必須要拿出更大誠意,做出較大讓步。

紀沫認為,目前中方單方面讓步的可能性已經很小。「現在問題的核心是美國不承認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不給中國發展自己的權力,」她說。「中方不可能在美國大棒棒喝之下接受任何非理性的要求以及苛刻的條件,中國不會做這樣的妥協和讓步。」

美國對華關稅上升會對中國經濟產生什麼影響?

馬志昂預期,如果對華關稅上升,中國股市會再次下挫,人民幣匯率將經歷波動。

經濟學人智庫估計,如果美國將價值2500億的中國商品關稅從10%上調到25%,中國的GDP增長將蒸發0.2到0.3%。

如果特朗普政府向所有中國商品徵收25%關稅,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打擊將更為劇烈。

「那很可能會把中國GDP增長拉低至6%,甚至更低,」馬志昂說,「中國官員此前已經表明,他們不能承受這樣的經濟痛楚。」

中國在2019年的GDP增長目標設為6.5%。

貿易戰的負面影響逐漸在中國的貿易數據中顯現,中美貿易趨於疲軟。在今年第一季度,中美貿易總值同期下降11%。

除了商品貿易,馬志昂指出,中美貿易摩擦更重大的影響在於「軟指標」,包括交易氣氛、投資者對未來的預期等等,它們對投資決策、跨境交易等中美交往的方方面面影響甚大。

在貿易爭端遲遲未能解決的大背景下,中美間商貿合作方、投資者舉步不前,對中國經濟的傷害比單純的貿易量下降要來得更大。

特朗普真能在一夜間增加關稅嗎?

經濟學人智庫預期,美國在加徵關稅前會設定評價期,徵集美國企業與消費者的意見。

然而,特朗普政府一貫不按排理出牌,不排除可能跳過評價期。

即便那樣,馬志昂表示,任何新增關稅的方案都需要時間推行。「那至少需要一個月、很可能兩個月。」

對華關稅曾讓白宮內訌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7日披露,在特朗普任期初期,總統幕僚們曾就應否對華施加關稅有過極其激烈的辯論。NPR採訪了多位白宮前高官,拼湊出橢圓辦公室內的緊張氣氛。

前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說,談及對華貿易時,幕僚之間針鋒相對,甚至到人身攻擊的程度。

白宮經濟顧問科恩(Gary Cohn)認為,對華關稅最終會由美國消費者買單,拖慢美國的經濟增速。他支持美國通過與盟國合作來抗擊中國的貿易不公行為。

班農與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則是對華關稅的積極支持者,他們相信,價格被迫提高的中國商品會保護美國的就業市場,讓國內製造業回春。

而且,白宮內部的鬥爭並非只是關起門進行。「他們會當著中國代表團的面吵起來,這對於談判來說,簡直是種原則性錯誤,」 負責亞太事務的前助理國務卿董雲裳說。■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