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聲稱弱勢,社會上卻只剩下他們的聲音?

香港令人最受不了的地方,就是所有東西都是商品。「良心」是商品,你捐點錢就叫做有「良心」。「新聞」是商品,美其名是「新聞自由」,實際上就是要開放新聞市場利益,讓新聞成為「宣傳品」。「教育」是「商品」也是「宣傳品」,最終也是要為商業利益服務。

香港的工資相對其他地區高,但從來不是樂土,反而到處都是負面的內容,壓力很大,快樂指數很低。這些壓力不是自然形成的。我們賺了的錢,只是暫時放在我們的口袋,然後很快地透過消費回到資本家的手裡。我們有很多壓力來源,沉浸在負面資訊,然後無形之手教導我們,唯一的出路就是消費,以消費換取一時的快樂。這又成為我們再工作的動力,也是這個社會的運作機制。

當我看到很多廣告說,用旅行來獎勵自己。我在想,這是懲罰自己還是獎勵?花了半個月以至一個月工作獲得的「酬勞」,卻很輕易便揮霍掉。然後,人便又死死地去繼續幹活。事實上,再多的錢也不會有出路,因為錢多了,「減壓」所需要的金錢也會相應增加,最終也只有走上絕路。一開始,我們搞錯了壓力的來源,也搞錯了消除壓力的出路,甚至不懂得如何讓自己健康快樂地活著。我們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我們信奉著一大堆欺騙和謊言。社會出現問題,純粹是「建制」的責任嗎?實際上,香港的社會風氣和潮流,是「建制」掌握嗎?看一看今次的所謂「反送中」,誰掌握了話語權?現有的運作模式,是「建制」設定嗎?完全不是。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建制」,有些人刻意製造「建制」這個標籤作為標靶,讓公眾把負面情緒指向他們的敵人。事實上這個社會是按誰的意思在運作?媒體是誰的媒體?教育是誰的教育?社工是誰的社工?法官是誰的法官?醫生是誰的醫生?當所有重要的部門都被「非建制」掌握時,誰才是真正的「建制」,誰才是為權貴服務,令市民走進水深火熱地獄的罪魁禍首?當有些人聲稱自己弱勢無聲無自由時,社會上到處都只剩下他們的聲音,這種謊言能騙得他們自己,還騙得了誰?

來源:時聞香港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