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文學獎一次頒2年 呼籲廢除文學獎的他,今年卻得獎了!

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由奧地利作家漢德克(左)獲得,2018年文學獎則由波蘭女作家托克祖克(右)拿下。

諾貝爾文學獎評審機構「瑞典學院」2018年深陷「#MeToo」性醜聞,是近70年來諾貝爾文學獎首度缺席頒獎季。今年一次頒發給2位得主,分別為奧地利籍的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和波蘭籍的奥尔加·托克祖克(Olga Tokarczuk)。

1942年出生在奧地利,現年76歲的漢德克馳騁文壇半個多世紀,被視作「德語文學活著的經典」。他的處女作《霍尼森之死》(Die Hornissen)於1966年出版,加上與他的戲劇《觸怒觀眾》(publikumsbesfung, 1969年),兩部作品讓他在文壇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此後的50多年裡,漢德克創作了大量不同體裁的作品,成為了二戰後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漢德克著有大量作品,包含小說、散文、戲劇作品,並以身為1987年電影「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的共同編劇而聞名。這部電影廣受好評。

漢德克代表作包括劇本《冒犯觀眾》、小說《守門員對點球的焦慮》和維姆·文德斯電影《錯誤的舉動》、《柏林蒼穹下》。他曾於1968年獲霍普特曼獎,1973年獲畢希納獎和奧比獎,2009年獲卡夫卡獎。漢德克的《冒犯觀眾》、《自我控訴》和《大人與小孩》。

2016年漢德克(Peter Handke)曾批評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不該獲頒給著名民謠歌手卜·戴倫(Bob Dylan)。「對我來說,文學是需要閱讀的,而卜·戴倫的作品不能被閱讀。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此一決定,其實是在反對書寫,反對閱讀,」漢德克表示。

他接著又批評瑞典學院的評委:「這個決定很顯然是一些不讀書的人所做出的。卜·戴倫的詞,若沒有音樂,什麼都不是。所以我們要堅持語言的本質,這是我的立場。」

2014年漢德克曾向奧地利媒體指出,應該廢除此諾貝爾文學獎,指稱那是「虛假的封聖」,只給得主帶來了片刻的舉世關注,以及一天的報紙全版報導。

漢德克2006年還曾參加南斯拉夫前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的葬禮,並在致詞中替這名犯下戰爭罪、種族屠殺罪的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辯護。

漢德克因此受到各方批評,2014年他前往挪威領取全球著名戲劇獎項「國際易卜生獎」(The International Ibsen Award)時,受到示威者列隊抗議,痛斥他是「法西斯主義者」、「否定種族滅絕者」,而他則認為這些抗議者「侮辱了文學的嚴肅性。」

57歲的的托克祖克生於1962年,是波蘭當代最受人矚目,也是最暢銷的波蘭作家之一,曾在華沙大學受過心理學培訓,過去因時常直言批評政府而遭受到保守人士的威脅,她善於在作品中融合民間傳說、史詩、神話與當代波蘭生活景致,其融合現實與魔幻的書寫風格,得以反映出波蘭人民的日常生活及世界觀。

托克祖克在1989年出版第一本作品《鏡中城市》詩集後皆博得廣泛的好評,其中最讓她聲名大噪的是1996年出版的《太古和其他的時間》(Prawiek i inne czasy),這部小說也是1989年以後波蘭新文學的經典代表作,獲得波蘭權威文學大獎「尼刻獎(Nike)」,受到評論界的肯定與廣大讀者的喜愛。2014年,托克祖克的代表作《雅各的書》(Księgi Jakubowe)問世,這部作品也是一部歷史小說。

托克祖克從不認為現實是某種穩定或永恆的東西,她在自然與文化、理性與瘋狂、男性與女性、家庭與疏遠等等文化對立的張力中建構自己的小說。

托克祖克至今共出版超過十部作品,但她僅是諾貝爾文學獎歷來116位得獎者中的第15名女性。■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