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爆發的這場騷亂,也跟地鐵票有關?

任孟山

據多家媒體報導,因為疑似警察在地鐵站內暴力執法,示威者在當地時間11月1日夜間,走上美國紐約布魯克林街頭抗議。

有抗議者直接翻越閘機,逃票進入站內;也有視頻顯示,有抗議者破壞建築物、路牌和公共汽車。《紐約郵報》稱,抗議活動從晚上7點左右開始,一直持續到了晚上9點左右。

從媒體報道與社交媒體的畫面顯示,抗議者高高舉起的標語內容五花八門,總結起來,大約表達了四個方面的訴求。

第一,抗議警察濫用執法權。針對的是剛剛發生的兩件事情。其中一件是有10餘位紐約警察在地鐵上抓捕一位身上並無槍支的黑人男子,另一件是社交媒體上傳播的有警察毆打一名15歲少年。

第二,抗議紐約警察執法有種族主義傾向。「紐約警察,不要碰黑人孩子」「『種族主義』怎麼寫?」「紐約警察停止恐嚇黑人和棕色人種」等標語,反映的就是這一面向。

第三,抗議紐約警察小題大做。被逮住的黑人男子,據說其中一個原因是逃掉了2.75美元的地鐵票,所以抗議中出現了「貧窮不是犯罪」、「去你的吧2.75美元地鐵費」、「免費交通」等標語。

第四,抗議紐約有錢增加警力對付逃票,卻無錢增加地鐵電梯。抗議者對紐約州州長安德烈·科莫的最新決策,即「在紐約市警察局增加500名警力,負責巡邏交通系統以抓捕逃票者」的政策表達了不滿。「不需要新警察」、「我們的地鐵需要更多錢修電梯,而不是警察」等標語清晰地表達了抗議者訴求。

這次抗議與「佔領華爾街」行動完全不同

由於抗議發生在紐約以及布魯克林附近,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八年以前發生的「佔領華爾街」行動。但以目前的節奏來看,這次抗議與「佔領華爾街」行動完全不同。

「佔領華爾街」行動規模巨大,影響廣泛,時間持續很久,後來甚至引發全球不少地區響應和共同抗議。「佔領華爾街」指向雖然非常複雜,但主要是抗議貧富差距過大、資本主義運轉失靈。其爆發沒有明確的導火線,其發生針對的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遲遲不能恢復經濟、金融高管卻依然領取高額分紅等社會現象。

以現有情況觀之,紐約當下發生的抗議行動,跟「佔領華爾街」具有本質性差別。持續時間的短暫性概率較高,很難引發其他地區的跟進。

原因有三點:第一,種族主義在美國是個老問題,相對於以前的事件,這次並沒有發生極其惡劣的後果。

第二,警察懲罰逃票者的行為看上去很過分,但逃票本身畢竟是不容易上檯面討論的事情。

第三,兩件事情的最終結果尚未出來,都有巨大疑點等待進一步解釋。

關於黑人男子,據警方表示,他被懷疑攜帶武器從街上跑到了地鐵站;關於被打的少年,有報道稱,一群青少年襲擊了一名年輕女子,這名少年是否參與,還沒確鑿說法。

信息時代的社交媒體與街頭抗議

從信息傳播的角度講,這次抗議能夠發生,社交媒體功不可沒,不管是在YouTube,還是在Twitter,各類信息五花八門,正是相關視頻被流傳甚廣,才引發了相應的街頭行動。

自社交媒體誕生以來,其信息傳播的即時性、互動性與廣覆蓋性,使得其社會動員功能很是突出。美國的這次街頭抗議以及「佔領華爾街」行動,都與此相關。

其實,社交媒體誕生以來,其社會動員能力並非只是體現在美國身上,更多時候體現在其他國家身上。比如「伊朗Twitter革命」、「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埃及廣場革命」等等,都反映出了社交媒體與街頭抗議之間的密切關係。

當然,社交媒體並不是罪魁禍首,也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所在。街頭抗議還是根源於社會事實本身,就像紐約這次街頭抗議行動,如果不是紐約州增加經費多雇傭500警力整治逃票,就不會有要求取消這些警力的標語;如果不是有青少年被警察暴力以待,就不會有要求懲治警察的訴求。

換言之,紐約這事兒最終有多大,要看它的事實究竟是什麼,以及事情真相跟社交媒體上流傳的部分視頻之間的差別有多大。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