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之癌——英國人是怎麼陷阱「全民公投」這個大坑 的?

雲石

回顧這些年的英國政治,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一旦政府面對重大社會分歧,或者難以決斷的國家大事,總喜歡用「全民公投」的方式來解決。而對這種操作最上癮的,則屬前首相卡梅倫,其任上共批准執行了兩次大規模全民公投——2014年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和2016年的脫歐公投。

前一次公投,蘇格蘭統一派以微弱優勢戰勝獨立派,大英帝國僥倖逃過一劫;而在2016年的脫歐公投中,本想用公投堵住脫歐派嘴巴的卡梅倫,則徹底玩砸了鍋,脫歐派以微弱優勢戰勝留歐派,英國脫歐成為必須進行的現實——這一結果不僅終結了卡梅倫的政治生命,更是將英國帶入了巨大的混亂和動蕩當中。接下來三年,整個英國政壇圍繞脫歐攪的是天翻地覆,至今仍泥潭深陷。而本已一度平息的蘇格蘭獨立風潮,也因脫歐而再起波瀾,現在蘇格蘭獨立勢力正積極操作二次公投 ,誓要與自絕於歐洲的英國說再見。

毫不客氣的說,脫歐可以說是英國政治的重大戰略級失誤。回顧歷史,上一次英國出現這種級別的失誤,還得追溯到1938年張伯倫與希特勒簽訂《慕尼黑協定》,被元首坑了個稀里嘩啦。而上一次失誤,原因是政治家張伯倫出現了戰略誤判,低估了希特勒的野心和德國戰爭動員的規模和速度。而這一次,則完全是當代政治家卡梅倫的極端不負責任,放棄了自己作為政治領袖的責任和擔當,將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甩鍋給公投這種最差勁的決定方式,最終釀成大禍。

為什麼說公投是最差勁的政治決策?這是由公投參與者的政治素養決定的。表面上看,公投最為民主,是民眾行使自身政治權力的最直接方式;但實際上,這玩意只能說說而已,真正讓民眾來直接行使政治權力,結果通常是非常糟糕的。原因很簡單——民眾作為一個整體,無論是能力、經驗還是素質,都不足以對政治做出客觀而理性的決策——越重大,越複雜的政治決策,民眾越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正所謂術業有專攻,政治決策,理應由受過專業訓練,有豐富知識和判斷力的政治精英來操作,方能儘可能的提高正確率。如果完全交給民眾,讓國家大事取決於他們他們膚淺、幼稚、且情緒化易變的認知,這明顯是對政治的不負責任,做出的決策時什麼水平,也就可想而知。

當然這並不是說民主沒用。但民主只是讓民眾監督政治家行使權力,作用是防止政治家在做決策時為一己私利而侵害民眾利益,而絕不是越俎代庖,讓不專業的民眾直接代替專業的政治精英行事。而全民公投,恰恰就是讓無知民眾,來直接決策事關百年國運的重大事項,這是典型的對民主的濫用,最終釀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那麼,卡梅倫為什麼會這麼做?難道作為英國首相,頂級政治精英,他不知道民眾的肚子里究竟有幾斤幾兩?不知道這麼做有極大的風險?

卡梅倫當然知道。當時他這麼做,也不是真想甩鍋,只是想通過公投這種方式來堵住脫歐派的嘴罷了——就像兩年前用公投堵住蘇格蘭獨立派的嘴一樣。只不過,這一次,卡梅倫玩脫了,最終結果與自己設想截然相反,一下捅出了個無法收場的超級大簍子。

當然,卡梅倫這是犯了錯作為首相,對重大國事做決策,並承擔責任,這是理所應當的事。卡梅倫卻在脫歐一事上採用了甩鍋的方法,尤其是明知公投存在風險的情況下,但依然如此,這背後的原因就值得深思了。到底是什麼原因,將掌握國政大權的政治領袖逼到這種程度,以至於不敢正常履職,甚至要用公投這種類似賭博的行徑,來平息異見者的攻訐?

這背後反映的是政治權力的過度衰落。

通常來說,現代西式民主環境下,權力的分類有三種——政治權力、資本權力和民權。一般來說,在和諧的狀態下,三者應該是互相制衡,互相約束,不應有哪一種權力凌駕於其他之上。

當然,按照慣常的理解,所謂的不應有一種權力凌駕於其他之上,主要防範的是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凌駕於民權之上。畢竟前兩者才是統治者擁有的權力,天然帶有侵犯性;而後者屬於被統治者,本身就只是一種防禦性權力。雖然表面上,大家都會說人民的權力最大,但實際運作中,一般還是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主導的。

但近幾十年來,在英國、乃至整個歐盟圈兒內,這個規則其實出現了一些變化——或者說是扭曲。就是,本來作為被動防禦型的民權,經常會表現出進攻性,而按理說居於主導地位的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卻經常對民權百般縱容,甚至無底線甚至無原則的迎合和討好——所謂的公投 ,就是政治權力向民權過分退讓,放棄自身職責擔當的表現。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要歸功於現代西式民主了。民權的擴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個漸進推開的過程。一直到二戰後,所謂全民參與的現代西式民主,才正式在西方成型。而也正是從這個階段開始,在現代西式民主理念指引下,民眾參與政治的範圍越來越大,民權在歐洲越來越囂張,對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的約束力也越來越強。

在這種大環境下 ,政治家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討好民眾——這也就造就了高福利社會。通過派發福利來攫取選票——哪怕這種福利超出了國家和社會的承受能力,從長遠看弊大於利,也在所不惜。

這就是民權過度膨脹的弊端。過度膨脹的民權,侵蝕了政治權力的正常生存空間,讓它不得不犧牲原則來討好民權。而民權本身又不具備相應的辨別能力和科學管理社會能力。其結果就是政治的扭曲和社會的混亂

而且,所謂民權強大,其實也是表象而已。民權本身是一個被動防禦型權力,而且它的權力基本盤——普通民眾更不過一群烏合之眾,根本不具備自發組織的能力。這也就是說,雖然民眾在這個過程中掌握了強大的力量,但這個群體的天然缺陷,卻決定了他們不知如何去科學的利用它!

這就給了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操作空間。與一盤散沙且缺乏知識和能力的普通民眾不同,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天然自帶精英屬性,這種出身決定了他們有更強的組織操作能力。雖然民權膨脹的大環境,決定了政治權力和資本權力都不得不討好民權,但在討好的表象下,他們依然可以憑藉自己在社會資源(比如媒體輿論)和技術能力方面的能力,來對民權進行引導,通過這種間接的手段,來達到控制社會運行的目的。

但雖則如此,畢竟是間接手段,所以政治權力依然要百般討好民眾。這種變通雖然保證了社會繼續在精英控制下正常有序運行(無知且散亂的民眾是不具備維持社會秩序能力的,只有政治精英懂得、且有資源來維持),卻並沒有改變民權過度膨脹的現實,也就沒有消滅政治權力受民權脅迫的潛在威脅。

這種威脅,一旦遇到極端情況,就會爆發出來。

比如民眾自身出現分裂。

掌握民權的普通民眾,本身就是一群烏合之眾,別說沒有統一的現實組織體系,甚至連信仰和利益訴求都不一致。這種情況下,首先他們自己就有可能因為內部分歧,而形成不同的立場;與此同時,政治和資本權力在內部的爭鬥過程中,為了爭取民眾的支持,也會從資深老立場出發,對民眾施加南轅北轍的影響。

這種情況下,民眾就容易出現分裂。尤其是影響越大,受關注度越高,與大眾生活關係越緊密,越容易出現重大分歧——比如脫歐,就是其中典型。

這時候就麻煩了。本來,作為政治領袖,卡梅倫有義務用專業知識來做出合理決策。但問題是,民眾對於是否脫歐分歧嚴重——這意味着無論他怎麼選,都會因為這個議題,收穫一半民眾的反感。同時,英國的現實決定了,無論脫歐還是留歐都有明顯弊端,所以無論卡梅倫選哪一個,他都會因此承擔弊端的責任。

這對卡梅倫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畢竟他還想在英國政壇混,還想在首相位置上長久呆下去,如果光為一個脫歐議題,就失去一半選民——甚至更多,這對他來說簡直是政治自殺。再加上這個決策一旦做出,未來各種脫歐或者留歐的弊端,都關於會成為政敵攻擊的工具,時刻喚醒那些持反對立場的選民的記憶,這種長久印象,對卡梅倫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是致命的。

卡梅倫怎麼辦?如果他是偉大政治家,那他大可以秉持初心,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堅持自己認為的正確決定(留歐),哪怕為此付出政治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和明顯,卡梅倫不是偉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政治精英,他有自己的私利私慾,做不到為國犧牲自己的一切。

當然,這倒也不是說卡梅倫就想為一己之利出賣國家利益。只不過,他想一箭雙鵰——在做出正確抉擇的同時,也堵住異見者的嘴,這樣既維護了國家利益,同時也不讓自己墊背背鍋。

這就有了蘇格蘭公投和脫歐公投。卡梅倫想通過公投的形式,來達到想要的結果,以實現兩全其美。

當然,這是有風險的——公投有可能出現與自己設想相反的結果。這一點卡梅倫當然清楚。只不過,首先,他預判自己的選擇代表了主流,所以贏面較大;其次,如果想兩全其美,既不傷害國家又能保全自己,這也是唯一的路,所以這種風險,他必須得冒。

而結果,卡梅倫玩崩了——雖然蘇格蘭公投僥倖過關,但脫歐公投,卡梅倫的預判與結果截然相反。這下不僅終結了卡梅倫的政治生命,也將英國帶入了一個無可挽回的大坑。卡梅倫的苦心孤詣,最後換來的卻是最慘烈,最糟糕的結局。

當然,事後復盤,大家可以指責卡梅倫的不慎重,甚至可以指責他的私心。但在雲石君看來,是人都有私心,正確的應對方式,不是存天理滅人慾,而是通過制度建設,來降低私心生亂的可能。卡梅倫的私心背後,本質上是制度的扭曲,歐洲現代民主體制下,民權過度的膨脹,嚴重壓縮了政治權力的正常運作空間,導致政治家的轉圜空間越來越小。到最後,為了在如此惡劣的政治環境中生存,政治家不得不搞一些驚險操作,甚至拿國家大事做賭——卡梅倫對公投的痴迷,就是這種無奈的代表和體現。不是他不知道民眾不堪大用,不足以託付;只是,逼仄的政治環境,已經讓他無路可走,他如果不想為了國家把自己也搭上,就只能用公投去碰運氣。只不過失敗后的結果,是炸了自己的同時,也把國家帶到了溝里。

這就是英國公投背後的政治邏輯。而除了這個邏輯,公投這種極端民主形式,之所以能在英國、甚至歐洲大行其道,其實也有着深厚的歷史和時代背景,罪魁禍首,則就是民權在現代歐洲的過度擴張。正是民權的無節制泛濫,讓英國和歐洲陷入了諸如公投、諸如高福利、諸如聖母價值這些看似最完美,實則最愚蠢的大坑,直到現在,依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