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伊戰爭」打了八年,為何沒有大國勸架?

后沙

網上有句話叫:

小國和小國有矛盾,聯合國一調解,矛盾沒了。

小國和大國有矛盾,聯合國一調解,小國沒了。

大國和大國有矛盾,聯合國一調節,聯合國沒了。

調解主要就是勸架,是聯合國最主要職責之一,當然勸架的人還可有別的國際組織,然而,真正能把雙方拉開的,必須是大國,尤其是兩個中等國家互毆的時候。

比如印度和巴基斯坦,1965年中國是以準備出兵來勸架(威脅印度),三哥就馬上冷靜了。

當年在海灣地區,曾經有一場中等國家戰爭,開打就停不下來,整整打了八年之久,安理會五大善人卻沒有一個真正出來勸架,都是喝着茶,叨着煙,嘴裡喊着:別打啦,別打啦!

兩伊戰爭經過,全球已有很多書籍分析,網上現在也有很多文章,但關於五大國為什麼不勸架?則較少涉及。

探討方面的原因,對於看待當今世界風雲變幻會有不少幫助。

兩伊戰爭政治背景

開戰原因,非常之複雜,宗教的(遜尼派PK什葉派),民族的(阿拉伯人PK波斯人),領土的(邊界糾紛及三個小島),政治的(雙方都想顛覆對方政權),經濟的(產油區競爭),歷史的(能追溯到公元636年)……

這場戰爭並不完全符合克勞塞維茨提出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理論,伊朗,伊拉克後來就是為了鬥毆而鬥毆。

雙伊戰爭是國際稱謂,伊朗方面叫「神聖抗戰」,伊拉克叫「卡迪西亞-薩達姆」之戰,所謂卡迪西亞,是指公元636年在卡迪西亞平原上爆發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大戰。

政治方面,伊拉克副總統薩達姆在1979年全面掌權,前總統貝克爾被(讓賢)軟禁。

從這一年起,伊拉克政治形勢非常穩定,薩達姆以強有力手段清除異己,完全控制了伊拉克各個領域。

而伊朗在政治上極不穩定,霍梅尼雖然在1979年發動伊斯蘭革命成功,結束了巴列維王朝,成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但伊朗內部政治派系矛盾開始爆發,而且派中有派,霍梅尼領導的宗教陣線也有反叛者。

伊朗第一任總統兼軍隊總司令是霍梅尼在巴黎的主要助手巴尼薩德爾,但巴尼薩德爾與「人民聖戰者」組織領導人拉賈維暗中聯繫,準備掀翻霍梅尼。1981年6月,霍梅尼趁其對軍隊掌控未穩,突然出手,巴尼薩德爾和拉賈維逃亡巴黎,成立流亡政權。

7月,伊朗總理拉賈伊成為總統,8月30日,他與新總理和國防部長全部被刺客炸死。

這樣,哈梅內伊在10月份以絕對優勢票數當選伊朗總統,而霍梅姆並不支持他出任總統。因為哈梅內伊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剛組建的革命衛隊領導人,再加上總統職務,如果他要造反的話,霍梅尼難以應付。

也就是說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進攻開始后,伊朗國內政局充滿着火藥味,薩達姆的軍事行動,反而逼得伊朗人不得不在政治上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大大鞏固了霍梅尼政權。

哈梅內伊1985連任一屆,1989年離任,轉身成為精神領袖-大阿亞圖拉,而霍梅尼在臨終前,還試圖修改憲法,阻止哈梅內伊成為唯一繼承人,試圖給拉夫桑賈尼留下機會,不過,沒有成功。

拉夫桑賈尼是另一派代表,他從1980年-1988年一直是議會議長,1989年成為伊朗總統,與哈梅內伊進行了權力置換,避免了一場政治衝突。

歷史沒有如果,薩達姆要能剋制一下,坐等伊朗內亂,可能收穫要比八年戰爭大得多。但薩達姆覺得自己政治地位如此之穩固,完全可以趁伊朗新政權未穩之際,一戰而定,卻沒有想到伊朗人如此能打。

在外部,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都沒有進行政治站隊,表面上美國最為仇視伊朗新政權,但戰爭打響後,美國卻不動聲色地解除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並默許以色列向伊朗出售美製武器,同時,又給薩達姆以支持,暗示他能取得勝利。

蘇聯同樣兩頭下注,誰處於下風,莫斯科就幫誰,只是在表面上支持薩達姆,美蘇都在防着對方得到波斯灣全面政治影響力。

歐洲(英法),當時石油貿易供大於求,歐洲沒有能源壓力,戰爭有助於它們的軍火銷售,像法國1981年賣給伊拉克四架幻影戰機,同時賣給伊朗三艘戰艦,英國也是如此。

中國,無論在安理會上站哪一方,都會得罪另一方,所以,大家怎麼投票,我就跟跟,沒必要跟兩國石油大國關係搞得很緊張。同時,中國向兩伊出口坦克就賺了10幾億美元,那可是80年代初期,這些錢堪稱中國軍工產業及時雨,還有「蠶」式導彈,以及借埃及轉手的殲7戰機等等,中國還借朝鮮向兩伊出口一些武器,反正朝鮮不怕制裁。

在政治上進行站隊的是阿拉伯國家,海灣聯合會六國(沙特,卡塔爾,科威特,阿聯酋,巴林,阿曼)站伊拉克,另外,約旦更是直接為伊拉克提供戰爭物資支持,並允許伊拉克空軍使它的基地,以逃避伊朗空軍打擊。

埃及與伊拉克還處於斷交狀態,但仍向薩達姆提供了武器裝備支持。

巴解組織也支持伊拉克。

敘利亞和利比亞則站在伊朗一邊,1981年9月,卡扎菲還在班加西召開會議,邀請伊朗外長參加,組建反抗陣線。

敘利亞在政治上與伊拉克一樣,都是復興黨政權,但在教派上是什葉派掌權。利比亞則是遜尼派為主,卡扎菲站伊朗,就是看薩達姆不爽,兩人都想當阿拉伯世界領袖。

所以,阿拉伯人向來是分裂的,而以色列則趁機狠打黎巴嫩。

伊朗在政治上穩定後,它的後發優勢就展現出來,面積比伊拉克大3.7倍,人口多三倍,伊朗軍隊雖然一再清洗(原國王軍隊),但兵力仍有24萬,與伊拉克持平,進口武器渠道暢通。

伊拉克陸軍強,在地面推進上有優勢。

伊朗海軍強,能封鎖伊拉克港口。

空軍不相上下,伊拉克最大失誤是1980年9月22日突襲當天,空軍沒能有效摧毀伊朗戰機和機場,薩達姆還暗示對手,打歸打,不要炸油田。

結果三天後,伊朗空軍狠狠打擊了基爾庫克與摩蘇爾油田,一直到戰爭結束,伊拉克都無法恢復正常產量,嚴重影響了經濟收入。還有法奧港,一個由計算機控制的全球當時最先進的石油輸出終端系統,被伊朗人炸毀。

最初六年,雙方有勝有負,打出了心理障礙,都覺得自己不能停手,因為對方就在崩潰邊緣,再咬牙牙,就成了。

五大善人,在安理會各種表演,嘴臉非常醜惡。

努力勸架的

在戰爭八年時間內,真正勸架的有三種力量:

一,聯合國

必須的,維護世界和平是它的使命:

1980年9月底,安理會通過決議,呼籲雙方不要進一步惡化局勢。

1982年10月,再通過決議,要求雙方將軍隊撤回國境線之內。

1983年10月,安理會和聯大呼籲雙方停止水面攻擊。

1984年,1985年,再通過三項決議,要求雙方停火,脫離接觸。

1987年7月20日,五大國通過了598號決議,帶有一定威脅性。伊拉克1987年先接受,伊朗在1988年接受。一方面是薩達姆債台高築,無人再借款給他,一方面,霍梅尼身患絕症,時日無多,戰爭總算結束。

聯合國兩任秘書長,瓦爾德海姆和德奎利亞爾長年在德黑蘭,巴格達兩頭跑,費盡口舌,一無所獲。

但598號決議,還是要歸功於聯合國,這不能搶了聯合國的風頭。

二,海灣合作委員會

沙特,科威特雖然支持伊拉克,但薩達姆沒完沒了借錢,它們也受不了,沙特1984年甚至秘密跟伊朗接觸,只要伊朗單方面停火,沙特它們願意提供260億美元幫伊朗恢復經濟,後來再提高價碼,都被伊朗拒絕。

伊朗當時已經神經質,它認為沙特是幫薩達姆遊說,所以判斷伊拉克撐不住了。

科威特勸架是最認真的,它真受不了,海峽封鎖戰自1984年開始后,凡是伊拉克油輪伊朗一律用岸炮轟,用導彈射。

薩達姆想將石油出口賺錢,科威特就得主動幫忙,讓伊拉克石油用它們的油輪進出海灣。

結果伊朗連科威特油輪也炸,1986-1987時累計被炸70多次,霍爾木茲海峽出去不。科威特要瘋了,不運油,惹不起薩達姆,幫運油,惹不起霍梅尼。

1987年初,科威特向五大善人求救,請允許油輪在大佬們國家註冊,並懸挂大佬國旗,大家都在猶豫時,蘇聯在4月份果斷與科威特簽署協議,同意三艘油輪在蘇聯註冊。

白宮頓時急了,在國會一片反對聲浪中,美國同意讓科威特11艘油輪在美國註冊,掛星條旗,由美艦護航。

然後,科威特與海合會國家一起派出王公大臣到華盛頓,莫斯科,北京,巴黎,倫敦訴苦,求求大家認真干預海灣局勢,停火了,狗大戶們會有大紅包酬謝各位善人的。

科威特如此積極勸架,既激怒了伊朗,也得罪了伊拉克,它一個小國居然把美蘇拖進了波斯灣,伊朗揚言要對科威特直接進行轟炸,伊拉克覺得科威特耍手段,沒幫到它。

1987年下半年,沙特與中國正式簽署合同,購買35枚東風3中程導彈,份量足,射程遠,沙特急着鎮場子,誰打我試試看?弄死你。中國得到了一筆價值35億美元的收入。

其實,沙特它們越急,大國越不急,因為拚命買武器自保的國家越來越多,兩伊打瘋了,誰知道板磚往哪飛?

三,不結盟國家

對於一些國家來說,這種國際勸架能大刷存在感,所以,印度怎麼能保持沉默呢?畢竟是個心比天高的大國。

印度反應向來比別人慢半拍,1980年9月22日開打,它還沒啥動靜,而巴基斯坦在一個星期之後,就由總統齊亞.哈克帶隊前往德黑蘭和巴格達,以伊斯蘭兄弟國家身份進行說和,建議成立一個伊斯蘭調解委員會,讓雙方能夠有個官方的對話平台。

巴基斯坦一動,印度就跳了起來,這可不行,風頭被死對頭壓過去了。於是,11月印度以不結盟國家領袖身份拉上南斯拉夫,古巴等國成立了一個「兩伊衝突調解委員會」,跟巴基斯坦成立的委員會唱對台戲,印度又出錢又出人,東跑西跑,顯示一下重要性。

1981年4月,5月,8月,印度組團前往兩伊訪問,說是來調停衝突的,結果碰了兩個冷釘子,三哥頓感失落,但還是要昂起頭回來。

1984年,印度和埃及提出四點計劃,並給所有不結盟國家寫信,說要制定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得到了聯合國秘書長的誇獎,有了小紅花,三哥心裡美滋滋。

1985年,印度總理拉.甘地以不結盟主席國身份,向薩達姆和霍梅尼寫信,並由兩名特使專程送達,隨後派出一個印度官方高級代表團前往兩伊,但毫無效果。

印度一直很努力地勸架,後來不結盟國家就剩三哥一個人在勸。從國際政治來說,印度必須跟着蘇聯走,而莫斯科隨時在兩伊之間轉向,三哥根本跟不上節奏,只能在本國報紙上自娛自樂。

如果兩伊肯談判,1981年就可以結束戰爭,最初溝通時,就被和平程序給卡死了。

伊拉克方案:停火,談判,撤軍。

伊朗方案:撤軍,談判,停火。在薩達姆軍隊未撤離之前,決不停火。

等到伊朗緩過勁來,薩達姆再想改變程序已經來不及了,都殺紅了眼。

五大國為什麼集體冷眼旁觀?

一,海灣國家戰爭,在大國眼中規模不算什麼,引發不了世界性戰爭。

二,海灣是最重要產油區,需要力量平衡,最理想是三足鼎立(沙特集團和兩伊)。

三,兩伊太強,沙特為首的海合會太弱,通過戰爭可以削弱兩伊軍力,等於提高了沙特軍力,達到平衡狀態。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1987年向沙特出售東風3時,美蘇歐都沒有跳腳反對的主要原因,因為我們賣給的是沙特,這符合三足鼎立的戰略理論。

CIA,克格勃真的在1987年一點都不知道沙特與中國接觸嗎?都裝不知道。

沙特有了寶貝後,如何亮瞎中東國家的眼?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

一,要保密,在1988年11月之前,最好不要讓別人知道,操作還不熟練呢。

二,在1989年2月前,要是還能保密,那是最理想的。

三,到了1989年秋天,再不被人知道,就虧大了。

這種導彈最大價值在於威懾,而不是鬥毆,符合沙特喜歡炫耀的心態。好想讓人知道,又不想讓人太早知道。

等神功練成,神器在手,就可以指着中東各國說:在座各位都是渣渣。

不信,讓中國賣給伊朗或伊拉克試試看?別說35枚,一枚它們都受不了。

兩伊硝煙散盡三十多年,兩個國家命運完全不同,世界局勢也發生很大變化。

現在美國一家獨大,伊朗必須撐住。如果美國吃掉伊朗,中俄將十分被動,而中俄與美國的較量,將是全球性的。朝鮮半島一緊,美國在伊朗必須鬆手,反之,亦然。

今天,中國成了美國眼中最危險的全方位競爭對手,它們就各種找茬,一會說你干涉大選,一會說你竊聽老頭手機……活得毫無自信,歇斯底里,不開心,不開心,不開心。

美國代表不了世界,兩伊戰爭就能看出,各國都有自己的利益盤算,所以將美國當成世界,或將西方當成世界的人,是得了軟骨病。

然而,美國越是歇斯底里,越是不開心,越是說明它控制不了局勢,也越是證明我們做對了。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