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DSE通識科考試,其中一條題目,是要求學生論述「新聞自由及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情況」,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以香港今天的政治氛圍,這條題目本身是否適合?筆者無意多作評論,反倒是不少考生的「考後感」,引人深思。
考生劉同學表示,「作答時不知應否加入政治概念,但問題又涉及政治」,擔心談及政治立場會影響評分;考生羅同學則稱,首次見到「兩難」的字眼,不知如何處理;另一位舒同學就直言,有關題目是「陷阱位」…筆者相信,有類似情況的考生不在少數;他們的考後感反映一個事實,就是要麼不知所措,要麼避重就輕。但問題是,為何會這樣?
考生也認為老師「有立場」
筆者認為,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隨著過去大半年的社會運動,同學們對「政治入侵校園」,是「有感覺」的;到考試一刻,也是有顧慮的。雖然官方一直強調,評卷老師不會帶有政治立場,但筆者要問:真的嗎?從另一個角度看,大家有否留意,不少考生作答時,都無可避免地會揣摩老師是否有預設立場、會不會因此影響自己的評分。客觀效果,就是無形之中,學生已經對自己的答案進行了一次「政治審查」,那麼,他們寫下的答案,又是不是自己真實的所思所想?如果是「打了折扣」的論述,又是否符合出這條考題的初衷?
「大環境」對學生影響深遠
當然,對於種種社會問題,絕對值得學生們去思考、研究,表達意見;這些問題或許沒有「標準答案」,亦不能用絕對的「非對即錯」去衡量,但筆者在意的是,學生在給出自己的答案之前,又是否基於對社會問題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知、了解?如今香港,當政治入侵校園成為不爭的事實時,我們要問一個問題:學生平時在校園裡、課堂上所吸收的,又是不是中肯、公允的傳道、解惑?眼見修例風波以來,失德教師的例子屢禁不止,相信不少人都會和筆者有同樣的憂慮;尤其近日,甚至連培養未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大學,都有以一己政治立場發表失實及煽動仇恨歪論的教師,又讓人如何有信心,師長會用正確的價值觀去教育我們的下一代?
一個社會現在的樣子,或多或少也預示著這個社會未來的樣子。筆者認同,通識科的目的,是希望培養學生們獨立、客觀的分析思考能力,問題是,我們又是否為下一代提供了一個可以讓他們客觀、全面思考的土壤?這道題,全社會又該如何作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