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境「武鬥」,論打群架,印度蘇聯越南都差點意思

楊樹

「武鬥」的本質還是戰爭,既然是戰爭,就要足夠強硬

近期中印邊境班公湖發生衝突事件,據悉此次解放軍重傷1人,打傷並俘虜印軍72人。

具體怎麼打的不清楚,因為信息有限,只能看到一段一群印軍圍毆我軍戰士和越野車的視頻,還有一張幾個印度兵被捆的跟豬仔一樣躺在地上的照片。

實際上從5月中旬開始,這種衝突已經發生好幾次,此次爭端的起因據說是印度偷摸的修路,解放軍前去制止。

據網友猜測,一開始是解放軍邊防部隊發現印軍有活動,隨即幾名解放軍聯絡官駕駛猛士車前去交涉,結果印軍仗着人多,突然襲擊了前去交涉的幾名解放軍,並打傷一人,還打砸車輛。

解放軍增援部隊迅速趕到與印軍發生百人規模的肉搏「武鬥」,最終我軍俘虜了72名印軍士兵,也就是上面那張頭破血流、雙腳被捆着的照片(這得是怎麼打的,能抓那麼多俘虜中印邊境「武鬥」,論打群架,印度蘇聯越南都差點意思)。

提到中印衝突,大家肯定會第一時間想起1962年的對印自衛反擊戰,在這場58年前的戰爭中,解放軍乾脆利落的殲滅印軍三個旅共7千多人,擊斃一名旅長,活捉兩名旅長。

實際上在62年自衛反擊戰之前和反擊戰之後,中印雙方在邊境斷斷續續互懟了幾十年,發生肉搏的次數更是多得數不過來。

第一章:中印「武鬥」

最早是自衛反擊戰之前發生的朗久和空喀山事件。

據資料記載,1959年8月25日,馬及墩工作隊率山南軍分區第一團二連去當地開展群眾工作,途中前衛分隊遭遇入侵朗久的印軍開槍射擊,我軍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開槍還擊,擊斃印軍兩名,其餘印軍撤退。

到了10月份,3名印軍偵查人員偷越邊境線進入我空喀山口方向,與中國邊防分隊的3人巡邏隊相遇。入侵者不聽我方勸阻,並舉槍威脅。中國巡邏組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解除了入侵者的武裝,並暫行扣留。

3個印度兵又不是傻子,肯定不會主動把槍交給我軍,所以不用想,3 vs 3,最後肯定是被解放軍用「真理說服」後解除的武裝。

扣留越境印軍後,為防止對方報復,中國邊防部隊派出6人徹夜防守於章圖山南側一獨立小高地——勝利山上,同時騎兵第六團作訓股長段海珍、第二連政治指導員文萬秀等7人在周邊巡邏。

10月21日,印軍派出一支60多人的部隊前來報復,看到我軍只有13個人,便氣勢洶洶的包圍上來,我軍立即佔據有利地形準備戰鬥。

包圍上來的印軍一邊喊話要求中國邊防分隊繳械投降,一邊向我軍陣地開槍挑釁。當距離我軍陣地不到10米時,邊防分隊副班長武清國從掩體後站出來喊話,要求印軍停止挑釁。卻遭到兇殘的印軍開槍射擊,武清國中彈犧牲。

中國邊防分隊忍無可忍,被迫自衛還擊,班長文傑指揮部隊集中火力壓制正面進攻的印軍,自己帶着兩名戰士組成一個戰鬥小組,迂迴到印軍側後方,腹背受敵的印軍陣腳大亂,被迫撤退。

此戰印軍參戰60-70人,被擊斃9人,傷3人,辛格中尉等被俘7人。我軍參戰13人,犧牲武清國1人。

這戰績…印度兵也是絕了。

這次衝突雖然讓印軍付出慘痛代價,但是並沒能阻止印度的繼續入侵,最終1962年徹底爆發邊境自衛反擊戰。那一戰,讓印度老實了幾十年。

2013年4月,在西段邊界的阿克賽欽地區,又發生「斗拉特別奧里地事件」,也即著名的「帳篷對峙」。雙方在天南河谷相隔數百米各自紮下帳蓬設立營地,打出橫幅,後經多次談判,雙方撤回,印度同意拆除250公里以外「楚馬要塞」的碉堡。

2015年9月11日,在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北部,印軍和印度邊防警察越界拆毀了中方哨所,雙方發生對峙,持續三個星期。

2017年6-8月,中印又在中國不丹邊境的洞朗地區發生對峙,8月15日,在西段班公錯地區,雙方邊防部隊發生「肢體衝突」,那張著名的「解放軍飛踹印度兵」動圖,就出自這裡。

▲左側為解放軍,右側為印軍

總結來說,印軍士兵長的比我軍戰士壯,並且更適應高原反應,但素質低下,從不遵守「兩軍交戰,不殺來使」這句話。

在肉搏時,我軍戰士力量上可能會吃虧,但好在解放軍作戰靈活,往往能夠依靠戰術取得勝利,比如2017年洞朗衝突,不僅出現解放軍包抄後路一腳踹飛印度兵,隨後還有戰士投擲了一枚大號石塊,精準的擊中了一印度兵的腦袋,當場KO倒地生死不明,被其他印軍拖走了。

▲被石塊KO的印度兵

第二章:中蘇「武鬥」

不過,衝突雖多,有一個默契卻是雙方都遵守的,那就是——不開槍。

為什麼不開槍?因為開槍就是意味着戰爭,開槍打死了對方,必然會引來同等報復,外交的迴旋餘地就變得非常小了,甚至還有可能引發局勢的循環升級,直至不可控。

可是,不能開槍,但又不能退讓,所以就會不約而同的選擇「打架」這個手段,既能起到一定的威懾和表態作用,又能把局面限制在可控範圍內。

▲江面上蘇軍用水槍攻擊我軍邊防部隊, 我軍用刀砍斷了他們的水管

其實,拳腳棍棒並不是中印對峙的專屬,也不是這些年才有,在1969年的珍寶島衝突中,中蘇邊防部隊同樣進行了長時間的肉搏戰。

1964年,中蘇兩國全面交惡,在東北邊境,雙方從以前的互相友好打招呼,到後來的惡語相向的「文鬥」,直到發生肢體衝突「武鬥」,其實就是「打群架」。

▲這是我軍寫在木牌上的譴責標語「蘇修聯美反華沒有好下場」

▲手持語錄高唱革命歌曲的中國邊防兵

一開始還是「文鬥」,接着開始互相推搡

到了1968年,雙方士兵見面就打,都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情。當時中國的士兵身高體重普遍不如對手,面對強壯的蘇聯士兵,幾乎每次都會吃虧。蘇軍人高馬大,每人帶一根棒子,十分兇悍。初次接戰,解放軍因為猝不及防被搶走十幾支槍。

▲背AK,拿木棍的蘇軍
▲倒持56衝上去肉搏的中國邊防兵

後來解放軍也不客氣了,掄起槍托打,掄圓了水壺打,抄起木棍打,參加過珍寶島作戰的老兵蔡德勝回憶,「我們就準備了棒子,2米長左右,手腕粗細,巡邏時,蘇軍如果用槍托、滑雪板或雪橇打我們,我們就用棒子打……」

▲蘇聯統一製作了用於「武鬥」的木叉
▲中國邊防部隊手持長棍

因為蘇聯兵太壯,為了打架不再吃虧,據說解放軍還專門從武術隊招收了一批戰士上去對打,把蘇軍像面口袋一樣放翻,老兵蔡德勝被選到一線,也是因為他擅長摔跤。

不過,這種「冷戰」沒有維持住,後來還是開了槍,至於是誰先開槍,自然都說是對方先……最後演變成了小規模的戰爭,甚至蘇聯威脅要用核彈攻擊中國。

第三章:中越「武鬥」

當然,「武鬥」不僅會發生在需要剋制的衝突中,在真實的戰鬥中也不少見。

可能很多人會認為,既然都開槍動炮了,百米外就能打死人,幾公里外就能炸死人,還能用上拳腳功夫?其實不然,先來一頓拳腳較量,然後再開槍的事情是出現過的。

在赤瓜礁海戰中,首先發生的衝突就是「武鬥」。

1988年3月14日凌晨,越軍登上赤瓜礁插旗,隨後中國海軍也有58人登島,與越軍形成對峙,很快雙方就圍繞着插旗點展開了爭奪。

據越方記錄,越軍少尉陳文方和下士阮文靈負責「護旗」,用槍托搏鬥,但明顯打不過,旗子被拔掉了。於是阮文靈「不慎」扣動了扳機,打傷了502艦副槍炮長楊志亮的手臂……然後兩人在隨後的「械鬥」中被打死。

▲被我軍俘虜的越南士兵

而據中方記載:3月14日7時30分,43名越軍在赤瓜礁北側插上兩面越南國旗,我軍遂派出58名海軍官兵上礁與對方武裝對峙。我軍戰士龍田山和吳海金配合砍斷越軍小船的系泊纜繩。越軍開始向中國軍人做侮辱性的動作。

8點20分,海上指揮所發出命令:「把他們擠出礁盤。」中國十幾個戰士與越軍護旗人員發生衝突。

杜祥厚折斷越南旗杆,反潛兵張清趕上,收繳了越旗。一名越軍舉槍向張清瞄準,楊志亮伸出左手抓住越軍槍管向上托。越軍槍響,楊志亮左臂頓時被子彈擊穿。時值8時47分,越軍打響了第一槍。

越軍既然動手又開槍,中國海軍也就不客氣了,一頓槍炮招呼過去,僅用時50分鐘,礁上越南士兵舉起白旗投降,三艘越軍艦船被擊沉,至少64人死亡,9人被俘——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打架」,真不是一個好選擇。

越軍唯一戰果,重創我軍一條胳膊

還有一種情況也能用上拳腳功夫,那就是捕俘,「受害者」同樣是越軍。

通過抓「舌頭」來獲取敵方情報是解放軍的一貫戰法,在對越作戰的陸地戰場上更是經常使用。既然是主動出擊抓俘虜,那就得要深入敵後,還得要抓活的,不能打死。在這兩個條件約束下,除非萬不得已是不會開槍的。

捕俘一般由偵察兵實施,他們身手了得,精通格鬥,出手就要一招制敵,既要使敵喪失反抗能力,又不能一拳打死,這個分寸的拿捏還是很有挑戰性的。

不過,在實戰中還是以使捕俘對象喪失戰鬥力,無法反抗為第一目標,因為安全才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偵察兵們下手毫不留情,先暴打一頓,被俘的越軍通常都是鼻青臉腫,被打得不像樣。

如果不小心真一拳打死了怎麼辦?那就再抓一個……

▲你看越軍的臉……

我軍優待俘虜,但不包括抓捕階段。

第四章:朝美「武鬥」

打架這種對抗模式,也並非中國特有。朝鮮半島號稱東北亞的火藥桶,韓朝雙方的關係本質上還是「停戰」,而不是真正的和解,所以用打架這種方式來「衝突」,就更為合理了。

▲1961年4月23日板門店曾發生群毆

起因是美國大兵被朝軍扇了耳光。

但是,朝鮮半島的「打架」還是有點不一樣,因為朝鮮兵下手比較狠,把美國兵劈死了。

1976年8月18日,駐守在板門店「共同警備區」南側的美軍認為本方哨所對面有一棵12米高的白楊遮擋了視線,決定把樹砍掉。這天上午10點,6名美軍,5名韓軍和5名工人前去砍樹,遭到了17名朝鮮軍人的阻擋。

▲美朝棍棒斧頭大亂鬥,「朝鮮功夫」完勝
▲朝鮮兵一斧子把美軍劈死了

美軍警備中隊長上尉阿瑟·伯尼法斯無視朝軍反對,下令繼續砍樹,朝方不滿,又調來幾十人,但美軍仍不停止。於是,手持木棍的朝軍發動了攻擊,並且集中攻擊美軍指揮官,場面一邊倒。

朝鮮兵搶走美軍砍樹用的斧頭,把中隊長伯尼法斯砍死了,另一名小隊長中尉馬克·巴雷特也被打死。

吃了大虧的美軍簡直要氣瘋了,為了砍掉這顆樹,駐韓美軍司令下令進入三級戰備,還調來了F-111、B-52、中途島號航母編隊這些大殺器,制定了作戰計劃——如果朝鮮還要阻擋砍樹,一旦發生交戰,就炮擊開城,如果朝軍還擊,就進攻並佔領開城,如果朝鮮出動坦克部隊,就使丟戰術核武器……朝鮮也發布了「北風1號」戰爭動員令,全軍進入戰備狀態。

8月21日,韓軍挑選了64名跆拳道高手協助美軍,氣勢洶洶直奔白楊而去。可能朝鮮方面感覺到這次對面真可能是要動真格的了,所以沒有阻擋。樹最後被砍掉了,仗沒打起來,一切又恢復了平靜……

為了砍一顆樹,居然險些引發了第二次朝鮮戰爭!一旦戰爭爆發,中國肯定要被牽扯其中,歷史將被改寫,而起因竟然是一場「打架」,實在令人後背發涼。

▲不開火,撞擊!空中的「武鬥」

其實「武鬥」可以視為一種戰爭模式,一種通常有傷無死的低烈度戰爭模式,與之類似的還有空中的「巴倫支手術刀」、海上的「我艦奉命撞擊你艦」,都屬於「不開槍的藝術」——沒有開槍動炮射導彈,但仍然是戰鬥。

這種模式對一支軍隊的考驗並不小,要在這種面對面的「群毆」中佔得上風,對組織度、士氣、反應速度的要求,反而更高了。從歷次中印「武鬥」的結果看,只要人數相當,印軍就不是對手,這也是兩軍實力的一種反映。

說到底,「武鬥」的本質還是戰爭,既然是戰爭,就要足夠強硬,打痛一次可以管好多年,就像赤瓜礁那樣。不過印度好像記性不是太好,每換防上來一批新人,就要嘚瑟挑釁一番,被打服后再換一批……■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