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地堡」內部圖片曝光 特朗普被帶入的地下掩體長這樣子

5月29日,美國警察暴力執法引發的怒火「燒」向了白宮。陸續有上千名抗議示威者聚集在白宮圍欄外,與特勤局特工對峙。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5月29日當天衝突激烈時,特朗普曾被特勤局特工短暫帶到白宮地下掩體中,在那裡待了不到一個小時,隨後又被帶回樓上。

△CNN報道截圖

而CNN6月1日又報導,當地時間5月31日晚,特朗普再次被帶入地下掩體內。

白宮至少擁有兩個大型地下掩體,主要防「團滅」

據英國《每日郵報》、CNN等媒體披露,白宮目前擁有至少兩個大型地下掩體,此外還有錯綜複雜的地下通道,它們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止戰時美國總統及政府要員被「團滅」、最高層指揮系統崩潰。

早在羅斯福時期已建造,「9·11」事件前很少使用

《每日郵報》在報導中提及,特朗普和家人5月29日被帶往的地方是「總統緊急行動中心」。

它是羅斯福政府在上世紀40年代初建造的。當時,美國正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地下掩體建成後,很少被美國政府使用。

2001年「9·11」事件當天,由於擔心被劫持的飛機撞擊白宮,小布殊政府要員曾進入地下掩體避難,總統本人當時不在華盛頓特區。

「9·11」事件暴露出該掩體的很多問題,包括設計容量有限、人一多二氧化碳含量明顯上升、不具備視頻會議功能等。

鑒於此,白宮隨後着手建造另一個更大的掩體。

英媒:新掩體有5層,能防核打擊

《每日郵報》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位於北草坪下的這個地下掩體共5層,有獨立的通風系統和食物供應。

新掩體防護層很厚,與地面隔絕,即使遭遇核襲擊,也不會受到輻射影響。

這裡可以作為美國總統及高級助手的指揮中心與生活區,儲存的食物足夠維持幾個月。但這些信息都沒有官方確認,建造過程也是在嚴格保密中進行的。

有錯綜複雜的隧道,可供總統緊急撤離

除了堅固的地下掩體,白宮下面還有錯綜複雜的隧道 。

如果美國總統需要緊急撤離白宮,至少可以通過兩條隧道完成。

其中一條通往財政部大樓,並在H街設有一個未標記的入口。

另一條隧道通向南草坪,總統可以在那裡迅速登上「海軍陸戰隊一號」專用直升機。

有兩條地道可以前往應急行動中心。一條位於白宮東翼,另一條位於白宮花園內,入口處有一扇10厘米厚的鋼製門。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我被推搡着下樓,穿過兩扇鐵門。鐵門在我身後關上時發出了吱呀聲,形成了一個密閉空間。我正在白宮地下未完工的地道裡,地道通往總統緊急行動中心…..我們走過老舊的瓷磚地,天花板上布滿了管道和各種機械設備。行動中心裡有電視、電話和通訊設備,在緊急狀態時成為了指揮中心。」

美國前第一夫人勞拉·布殊在回憶錄裡記錄了2001年的「9·11」恐襲後,被特勤人員帶進白宮地下掩體避難的場景。

勞拉趕到時,當時的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副總統切尼已經在總統緊急行動中心會議室商討對策。而切尼幾乎是被特勤人員「抬起來運到」地下掩體的。

5月29日晚,當遊行者在白宮外抗議佛洛伊德之死時,美國總統特朗普也被帶到白宮地下掩體藏身約一個小時。

據美國媒體報導,特朗普藏身的掩體很有可能正是勞拉在「9·11」中避難的總統緊急行動中心。至於特朗普是否像切尼一樣被「抬起來運到」地下掩體則不得而知。

總統緊急行動中心位於白宮東翼地下,最早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用於時任總統羅斯福避難。

羅斯福的繼任者杜魯門差點從二樓掉到一樓後對白宮進行全面重修,擴建了緊急行動中心以預防蘇聯的核彈襲擊。

2010年,白宮左翼外開始大型施工,外界懷疑此次施工是為修建另一座地下掩體。除掩體之外,白宮地下還藏有多條地道,其中一條可通往與白宮一街相隔的財政部大樓。

緊急行動中心

二戰期間,當安全部門首次考慮為總統修建防空洞時,白宮並不在最初選項中。當時白宮年久失修,存在嚴重火災甚至坍塌風險。

按照計劃,一旦華盛頓遭到空襲,特勤人員將把坐輪椅的羅斯福送到一街相隔的財政部大樓避難。財政部大樓為花崗岩地基,非常堅固,地下室為拱形。

珍珠港事件後數天,工人開始在白宮下方挖掘地道,地道通往財政部大樓外一條幹涸的護城河。護城河距財政部地下室僅一步之遙。

為方便羅斯福避難,財政部地下室的廢棄保險庫被改建為10間房間,內設指揮中心和生活區。為提高舒適感,地下室還鋪設了地毯、掛上牆帷,儲備了應急用的食物和水。但建好後,羅斯福只去過一次,而且印象極差。

羅斯福在財政部地下的避難所。圖片來源:美國財政部

在財政部避難只是臨時應急措施。1942年,白宮地下的防空洞——總統緊急行動中心的雛形完工。為了掩護防空洞施工,施工隊在防空洞上方新建了一棟兩層樓建築,也就是今天的白宮東翼。

在接任美國總統後,無法忍受白宮破敗的杜魯門進行了一次全面重建,並對總統應急行動中心進行了升級改造。

至於當時的白宮有多糟糕,《隱藏的白宮:杜魯門與美國最著名住宅的重建》一書中寫道,有一次,杜魯門剛走出二樓的書房就掉進地板上的洞裡,從洞裡還能看到在一樓忙着維修的工人。

這次白宮重建從1949年12月開始,一直持續了660天。重建期間,杜魯門一家暫住在供外國元首下榻的布萊爾大廈。

而1949年,蘇聯成功試射了第一枚核彈,冷戰也走向高潮。為防止蘇聯襲擊,杜魯門對羅斯福時期的防空洞進行了擴建。避難所的牆增至2米厚,天花板有近3米厚,全由混凝土材料修築,以抵禦核彈攻擊。

據杜魯門的助理新聞發言人塔比(Roger Wellington Tubby)描述,總統應急行動中心內有眾多房間,存儲了食物和水,還配有浴室、醫務室、靠柴油發電的通訊室。如果有需要,總統可在行動中心內躲避數周。

當時,有兩條地道可以前往應急行動中心。一條位於白宮東翼,另一條位於白宮花園內,入口處有一扇10厘米厚的鋼製門。

地道修建。圖片來源:杜魯門圖書館

到「9·11」襲擊時,勞拉和稍後抵達的小布殊正是在這個由防空洞改建的地堡內避難。2015年,美國國家檔案館公布了一系列「9·11」時總統和副總統避難的照片,這也是外界首次看到總統應急行動中心的真面目。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檔案館

據歷史學家格拉夫(Garrett Graff)介紹,行動中心內至少有一個180平米大的行動及通訊室、一個小型作戰指示區、一個配有電視和會議桌的指揮中心,能容納16人。

勞拉在回憶錄中說,在應急行動中心避難當天,特勤人員曾要求勞拉和小布殊不要回家,留在行動中心過夜。

「他們帶我們去看了睡覺的床,一張摺疊床,看上去像是羅斯福當總統時留下的。喬治(小布殊)和我盯着這張床,說了『不』。」

保密:避難所工程

在應急行動中心藏身時,前副總統切尼和其他幕僚發現,這個避難所對應急工作非常不友好。

期間,切尼無法與其他主要官員聯繫,甚至無法聯繫附近的白宮戰情室;會議室的電視無法在進行電視會議同時收聽新聞播報。行動中心內的通訊系統也無法讓總統對外發表講話。甚至由於人員過多,行動中心內的二氧化碳量激增。

專門研究白宮的作者凱斯勒(Ronald Kessler)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指出,「9·11」襲擊讓安全部門意識到總統緊急行動中心的不足。

在「9·11」之前,安全部門計劃,如果發生核襲擊或者生化襲擊,總統和白宮員工將被撤離到西弗吉尼亞州或賓夕法尼亞州。但「9·11」讓他們意識到,如果真有襲擊發生,總統根本無法迅速離開華盛頓。

因此在白宮北草坪地下、白宮左翼附近,安全部門開始修建一座新的避難所。

地下掩體

2010年,白宮左翼附近的空地周圍豎起了圍欄,美國總務管理局堅稱這項價值3.75億美元的工程是為了升級地下水管道和電線。

但據美聯社報導,整個工地嚴防死守,承包商不得透露與工程相關的消息,進出工地的卡車上還進行了錄音。

凱斯勒透露,這個建築正是新的避難所。避難所距離地面約有五層樓高,與地面完全隔離,有獨立供氧系統,存儲的物資能供總統和幕僚藏身數月。

雖然新避難所修建於奧巴馬時期,但就公開信息,奧巴馬從未使用過白宮的地下掩體。

2009年,茶黨成員在全美組織了一系列大型抗議活動反對奧巴馬。在白宮外遊行時,抗議者曾將一箱茶包扔進白宮。 ■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