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爆發三十年來最激烈的邊境衝突,雙邊關係走向何方?

S博士

6月15日夜,中印在邊界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即便北京疫情反彈吸引了大部分中國人的關注,世界的焦點卻是中印邊界。

S博士搜遍了世界各個角落的信息,找到一堆信源的損失統計,雖然也有相對比較可信的,但由於中國官方沒有公開確認,所以就不發出來賺眼球了。

唯一能夠確認的是,這是1987年5月中印桑多河谷事件之後最激烈的一次衝突,首次出現死亡。

桑多河谷衝突的第一天,中方犧牲4人,傷11人,印軍死亡13人,被俘8人,並引發後續長時間對峙逐步升級。

桑多河谷事件是最接近引爆中印第二次邊界戰爭的一次衝突。

從軍方發言人措辭還能給出的判斷是,中國在這次衝突中沒有吃虧。

還有一點僥倖,這一次衝突沒有開火,雙方使用的是纏着鐵絲的木棍、石頭等,這表示事態還有被控制住的希望。

目前雙方一方面在加緊軍事部署,預防不測;另一方面也維持磋商,降低對抗度。

現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東方兩個大國身上,加勒萬河谷衝突將把中印關係引向何方?

在2020年這個多事之秋,這場衝突又將給動蕩的世界增添哪些變數?

此次加勒萬河谷事件,起因是印度衝到實際控制線的中國一側,搗毀了中國的營地,打傷中國的施工人員。

衝突發生的幾天前,兩國軍級首長剛剛磋商達成初步協議。怎麼突然就衝突起來了呢?

從1959年至今,這兩個大國的邊境衝突基本上都是由以下事態引發的。

兩個裝備精良的軍隊之間的互動模式,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很像城管想要拆除他們認定的非法建築,比如公路、哨所、營地等等。

印度總是習慣偷偷摸摸、趁人不備的時候建成一些東西,來顯示自己的存在。但是,當對方也開始建造相似的東西時,印度卻往往覺得自己被挑釁,要去拆掉它。哪怕那些建築不在它的領土上,哪怕它在實際控制線的對方一側。

無論是1959年在朗久、空喀山口,1962年在加勒萬河谷,還是1987年在桑多河谷,2019年在洞朗,2020年在加勒萬河谷,印度的行為模式其實一直都沒有改變。

2019年的洞朗對峙,中國在自己的國土上進行道路施工,印度覺得中國的施工可能威脅到印度邊境公路,悍然深入中國領土180米干擾中國正常施工。

此次的加勒萬河谷自1962年之後就幾乎完全在中國的控制之下,印度又一次偷偷地溜了進來。

印度的這套行為模式,叫「蠶食」,師從過去的英國殖民者。

當然,印度國內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前進政策」。

英國記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在他的成名作《印度對華戰爭》中,曾準確描述過這一政策:

在邊界地區偷偷摸摸的「前進」,只要沒碰到阻礙,就一直前推。一旦碰到阻礙,就停下來對峙,然後在其他沒有阻礙的地方繼續前進,一旦對方後退,就立刻前壓,並再也不後退。

這套政策不只針對中國,同樣針對巴基斯坦、錫金、尼泊爾,這一政策最成功的一次實施就是讓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不過,「前進政策」一旦遇到對手頑強,就難免演化為衝突,甚至是戰爭。

過去一個星期,除了和中國對峙,印巴在克什米爾發生了炮戰,印度非法越境者搶奪尼泊爾軍警武器,被擊斃1人打傷4人,更弔詭的是,對於這些非法越境者,印度死活不承認他們是印度軍警人員。

加勒萬河谷衝突,有很多分析者認為這是印度為了轉移國內不滿的結果。

由於經濟下滑和疫情失控,印度政府正面對越來越大的壓力,只有靠對外挑釁來凝聚民心。

這一判斷,作為大勢,是大體不差的。

不過,S博士認為單就班公湖對峙和加勒萬河谷衝突而言,這類事件並非源於其他因素,而是長期實施前進政策的必然結果。

即便這兩年不發生,未來也總會發生。

洞朗、班公湖、加勒萬河谷對峙,當事件曝光時,普通中國人才注意到了印度軍隊偷偷摸摸跑到眼皮底下。

但是大多數中國人都忽略了,印度軍隊前進的底氣。

這底氣就是印度邊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大踏步的前進。

《印度經濟時報》在2020年5月27日曾以欣喜的語氣報導說: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穩步擴大,這使得印度軍隊和武器系統在中印邊境前沿地區的部署及反應速度加快。

這篇報導提到,印度在2019年完成了從德普桑分地到加勒萬河谷和喀喇昆崙山口一條長達255公里的公路。

正是這條公路,讓印度有信心長期留駐在加勒萬河谷一帶。

事實上,印度大規模前進不只是在中印邊界的西段,而是全部。在中國藏南地區,印度規劃了更多的支線公路和橋樑。

印度的全部計劃是修建73條戰略全天候公路。這一計劃是在2005年提出的,原定在2012年完成,但是迄今也只完成了35條。

其餘未完工的,工程進度普遍在40-60%之間,預計全部完工大約要到2030年以後了。

印度在基礎設施上向中國發起的挑戰,在公路網方面基本上是完敗。據統計中國青藏高原的公路網大約為6萬公里。

但是印度最顯著的優勢是大量的前沿機場和機降場。配合公路,它們在戰爭中能發揮巨大的作用。

在過去十年裡,印度重新啟用和升級了拉達克東部(尼奧馬、德博和福科奇)和偽「阿魯納恰爾邦」(帕西加爾、梅丘卡、瓦隆、圖廷、阿隆和濟羅)等地的舊着陸場。

印度前沿機場

過去兩年,印度從美國新採購的C-17「環球霸王」和C-130J「超級大力神」、CH-47「支努干」等機型都完成了在相應機場的起降和適應性訓練。

這些運輸機可以將印度軍隊和裝備快速轉移,能夠在敵人想不到的地方,用想不到的火力發起突襲。

這恐怕就是讓印度國防部長在洞朗對峙時說出「今天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軍事基礎設施,支撐印度雄心的恐怕還有來自全世界的先進武器裝備。

過去十多年,印度始終位列全球武器主要進口國的前五名。

依靠在東西方左右逢源,印度基本上可以買到來自任何國家的武器裝備,而不用像中國一樣處處受限。

簡單列舉一下,印度可以用在高原作戰上的武器,除了前文已經講過的,近些年被印度納入武庫的裝備還有:

法國的「陣風」戰鬥機,被譽為隱形戰機以下最優秀的戰鬥機;

俄羅斯T-90S主站坦克,只要能夠運上一線,將會發揮極大的作用;

美國的M777榴彈炮,全世界最輕的155毫米口徑火炮系統,配合CH-47直升機,的確是山地高原作戰最高效的組合;

美國的SIG716突擊步槍,這種使用7.62毫米全威力槍彈的武器超過了解放軍現役的所有的步槍;

……

武器裝備重要,武器的使用者更重要。

相對於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始終處於摩擦狀態,近些年也一直在和游擊隊交手,這讓印度保持了較高戰備水平。

加勒萬河谷衝突之前,中印舉行了外交系統司局級會談,武裝部隊舉行了軍級首長會晤,雙方達成初步共識,不讓分歧上升為爭端,共同努力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不過,過了6月15夜,情況已經發生了變化。

中國當然不希望邊境局勢惡化,所以在衝突中保持了低調。

最新消息是,中印外長互通了電話,中方特意強調「儘快降溫」。

外交部也回應,中印雙方同意,繼續通過對話協商解決有關問題。

目前,邊境局勢向哪裡去,主要取決於印度的後續行動。

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曾說過,對中國來說,中印關係是僅次於中美關係的一對重要關係。和印度關係搞好了,中國西邊的地緣政治都會得到穩定。

最低程度上,中國必須千方百計不把印度推向美國,否則後患無窮。

因此,如果能夠和平解決那當然是最好的。但處理中印關係還是要記住毛澤東主席那句話,「以鬥爭求和平,則和平存;以妥協求和平,則和平亡」。■

本文轉載自:智谷趨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