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不?軍費開支世界第三,卻有17個士兵被活活凍死

蔣校長

印度軍隊,在中國又被戲稱為「白象」,意思是中看不中用。

在南亞次大陸上,不對,在全世界,印度的軍費開支都是非常驚人的。

2019年,印度以665億美元的超高軍費成為僅次於中美的世界第三!

天上是法國的《陣風》,海上是俄國的航母,兩大列強伺候印度一國,這福氣小嗎?

然而與豪華的武器裝備比起來,印度士兵的待遇簡直凄慘得不行。

在本次加勒萬河谷鬥毆中,17名受傷的印度士兵竟然因為印方的混亂而被凍死。

胡總的消息比較籠統,校長從印度朋友那聽來的具體一些,這17人凍死的原因是逃跑時落水,結果印軍救援部隊沒上來(估計當時炸營了),晚上活活凍死了。

當然,這件事在印度沸沸揚揚,版本眾多,誰也不知道哪個是真的。

但校長覺得,落水的可信度稍微高一點,畢竟雙方拳腳鬥毆,受皮外傷和凍死,這其中沒有必然聯繫,倒是和印度陸軍常年欠發防寒裝備有點聯繫:

同時也讓校長輕嘆一聲,原來印度的防寒服竟然是不防水的!

在這裡順便做個廣告,龍牙二代B3泰坦保溫服,浸水照樣保暖!如果印度士兵有這號衣服,就不至於泡個水就凍死人了。

言歸正傳。

無論是缺乏可靠的防寒裝備,還是缺乏醫療救援,亦或者弄濕就不保暖的軍裝,都反應出一個非常要命的問題——印軍的組織結構。

2019年印度陸軍輕武器招標後,採購了100萬支以上的步槍,其中不乏瑞士、俄羅斯的名槍。

印軍既然為士兵配備了如此先進的裝備,為什麼就捨不得給他們穿上保暖的軍裝呢?

士兵如果凍死了,槍不就送給對手了嗎?

今天,校長就來深入探討一下,為什麼印度士兵如此凄慘。

說到印度軍隊,誕生時間比印度這個國家還要早。

英國征服印度前後,有大批印度人踴躍參軍。

對不起,這個「印度人」過於籠統,實際上英國招募的印度土著雇傭軍民族、宗教成分各有不同,一般交叉使用。

舉個例子,巴基斯坦的旁遮普雇傭軍用來鎮壓恆河流域的印度斯坦族,廓爾喀傭兵用於鎮壓南部泰米爾人,等等。

但無論哪個民族哪個宗教,有一點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統統執行募兵制。這一體制殘留至今,巴基斯坦軍隊也是募兵制!

全世界兵役制度基本上兩種,英美為代表的募兵制(美國1972年後改募兵制),中俄為代表的徵兵制。

徵兵制又叫義務兵役制,我們每個人高中畢業后都要參加軍訓,就是義務兵役制的具體表現。至於能不能當兵,除了有這個心,你也得有那身體。

但是印度的情況完全不一樣,本身就分三六九等,讓賤民拿槍,印度貴族心裡不得發毛嗎?

因此,印度只從某些階層和民族人群中募兵。

在英國統治的一百多年裡,募兵制基本保證了殖民軍的忠誠。

但你要說這個制度有什麼缺點,那就是士兵的戰鬥精神確實有點問題。

英國人總不能教導印軍「保家衛國」吧?那不是趕走自己麼。

故而,長官發軍餉,士兵聽命令幹活的傳統就這麼形成了。

同時,為了防止這些受過訓練的士兵回到民間成為不穩定因素,也為了節省訓練經費,印度士兵服役期非常長,最短也是17年!

只要不發生炸掉自家潛艇這樣的事故,一般都能幹到50歲,妥妥的鐵飯碗。

所以,印度人當兵的熱情非常高!

校長感慨啊,英國人真狠,當兵退伍的都四五十歲,想造反都沒精力。

為了防止印度人造反,高級軍官不由印度人擔任,官兵之間涇渭分明,互相沒有什麼溝通。到了戰場上,士兵離開了軍官根本不知道該幹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印度募兵制的典型特徵就是其鎮壓屬性。

英軍根本沒指望這些人能擔當什麼,只要他們聽命令向老百姓開槍就夠了。

印度獨立之後,也只是把高級軍官從英國人換成了印度貴族,其他的基本原封不動。

1962年的解放軍正是軍官大多經歷過戰爭,士兵訓練充分的時候。打你這種「治安軍」簡直就是「熱刀切黃油」。

「敵人非但不投降,還膽敢還擊。」——龐國興《戰鬥日記》

龐國興四人橫行數十里,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靈活執行上級戰鬥意圖,打垮印軍整個炮兵團。換成印軍,士兵連上級意圖都不會知道。

有人要問,幾十年了,印度人難道不知道這個兵役制度有問題嗎?

當然是知道的,但要改變談何容易!

解放軍士兵服役期2-3年,這麼短時間內要形成戰鬥力,訓練強度非常大!

我們不說加一趟油花1300萬的《遼寧艦》,就說步兵最基本的裝甲車輛,百公里油耗都在300L左右。

按照《士兵突擊》裡邊鋼七連那陣仗,光油費就能讓某些國家破產!

國防開支最貴的項目並不是買裝備,而是訓練!

VT-4坦克的主炮,公開資料壽命就400發,打完了就要換炮管,炮彈價格是以萬元來計算的!

火箭炮呢?一發就是一台寶馬5!

如果沒有充足的黃金,不能國內自產,就算買來了S-300這種高端貨色,也只能是十年不曾打一發實彈(參考越南)。

印度的情況呢?

本來武器就是萬國牌,如果按照一流強國的標準訓練,連彈藥都買不起。

同理,當一名印度士兵訓練成熟,軍官肯定不捨得替換他。因為換人意味着重新訓練!

一方面,客觀情況造成了人才的稀缺,因為有機會訓練的只有那幾個人。

另一方面,人才稀缺崗位固定本身就容易滋生腐敗。軍人年齡越大,這個問題暴露的越明顯。

印軍明知道這個問題,但就是沒有經費去解決。

所以,印度士兵的平均年齡總是遠遠超過周邊國家,形成鬍子兵對峙娃娃兵的有趣局面。

雖然這些士兵經驗豐富,技術也不會差,但受限於訓練強度和體能,實際戰鬥力完全被解放軍的娃娃兵碾壓。

上了年紀自然就油膩了,拖家帶口的印度士兵也普遍看透了世道,不願意賣命,戰鬥意志更為低下。

募兵制的問題,別國也不是沒有,比如美國。

美國從英國人身上學到的東西顯然更加高端。

階級固化現象確實有,可不至於軍官和士兵完全隔開。

完全隔開就意味着軍官可以對士兵完全不負責任!

打仗的時候這種現象或許不明顯,一旦到了和平時期,你的死活與我何干?

多說一句,這名士兵在「吹哨」後不久就被軍官弄死了。

印度高官喜歡採購各種高科技裝備,一架《陣風》竟然能買到2.5億美元,可以買2架F-35和擴展包、彈藥整套。

買一架C-17運輸機5.8億美元,比卡塔爾同款高出3.8億,幾乎是三倍價!

所有人都覺得,印度是因為沒有自主產品才會當天下第一冤大頭。

但問題在於,沙特、卡特爾也沒有自主軍工體系,人家為啥沒有花5.8億去當冤大頭啊?

校長只能勉強解釋,沙特、卡塔爾是派王子去的,再腐敗也是自己家的江山,多少收斂着點。印度是派軍官去的,不是自家的稅金自然可以玩命的糟踐。

越是高精尖的設備,越能夠賺到回扣,如果你讓印度買一批龍牙防寒服,能有多少利潤?還不如找些二手羽絨服貼上美國商標,反正凍死的不是我。

久而久之,印度軍隊就成了一個奇葩的綜合體。

印度軍人有的拿着進口最新型的步槍,有的卻拿着老掉牙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布倫機槍,很多人吃着畜生的口糧,穿着浸水就要凍死的保溫服。

槍比人貴,結果就只能是人丟掉槍。

這個結果是印度募兵制度的必然產物。

只要印度一天不能變成人民的國家,這種募兵制度就會無限期存在,軍隊就永遠只能發揮「治安軍」的水平。

無論買來多少洋槍洋炮,都是沒有意義的。

這一點,滿清、民國已經用無數的歷史事實給了我們足夠的答案。■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