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三波疫情爆發,有人想潑髒水給大陸,沒想到美國疫情的發展讓他氣暈頭

有理兒有面

據7月10日港府的新聞發布會通報稱,截止10日下午四點,香港當日新增38例確診病例,6例境外輸入,32例本地感染,其中9例源頭不明;9日新增的42例確診病例中有34例本地感染。

近幾日,香港已發現過百例感染病例,包括了餐廳廚師、養老院、學校老師、的士司機、家庭感染等多個本地感染群組。特區政府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直言這是「第三波爆發」。

疫情爆發,需要專業的人來研究、分析、應對。內地面對疫情,我們會想起「國士無雙」鍾南山,在香港一定也有專業的人站出來帶領大家對抗病毒是不是?

倒是有專業的人,只是專業方向不是很對。例如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聽頭銜很專業吧?

袁國勇7月8日在參與電台節目時稱香港今次爆發是其「預料之內」,並指責特區政府抗疫政策「完全無科學根據」。

專業的人,指出問題,是不是該聽聽?當然了,袁磚家確實預言了第三波疫情,而且是很早之前就預言了。4月6日,袁國勇說香港第三波疫情即將爆發,是因為內地的復工復產會傳染給香港,造成所謂的「第三波」。並指着4月份廣東還出現的零星病例,批評政府輕視疫情,沒有對內地採取進一步強硬措施(當時乃至現在其實一直對內地封關),並形容為「不見棺材不落淚」。

可惜這位專業領域的磚家左等右等,香港沒有第三波爆發,內地情況也越來越好。而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卻在控制疫情上表現出領導世界……病毒本色,感染數世界第一,死亡數世界第一。卡車拉屍體,荒島亂葬崗,腳步朝着資本、選情飛奔不停,也沒有停一停等一下他的人民。

袁叫獸着急啊!為了分散注意力,躲在香港大學的象牙塔裡,「苦心孤詣」、閉門造車「研究」出了湖北省實際感染人數是220萬,用來解釋美國感染數這麼高並不過分,完全無視武漢全民檢測的真實數據。

可能是看到香港大學這位叫獸拳拳愛(美)國之心,美國疫情終於出現拐點!咦,拐錯了,向上拐了!由日新增兩萬多,拐成四萬多、五萬多。拐一次不算,7月8號再拐成日新增7萬多,一天已經接近中國全部感染人數了。美國的新冠病毒,你是賣拐的嗎?

袁磚家快氣暈過去的時候,「還好」香港新冠疫情真的爆發了「第三波」,讓他挽回了點顏面,可以繼續指責政府抗疫不力。但是這次證據確鑿,能明確感染源頭的,全部是從國外輸入,沒有一例是內地導致的感染。所以袁磚家暫時還沒有黑內地。事實上,自特區政府疫情初期就實施的入境強制檢疫措施以來,所有輸入個案全部由海外地區返港,無一例外!

袁磚家也不是第一次黑內地了,之前就以「學術專家」的身份發文稱「中國人的陋習才是病毒之源」,多次被紐約時報、BBC等境外媒體引用,為美西方甩鍋中國提供證據。美國疫情突破200萬的時候,袁磚家閉門研究出來的湖北感染220萬,又再次成為「中國隱瞞疫情」的證據之一。為什麼袁磚家就是要針對內地呢?其實這是香港一些自認為是「精英」階層的反中心理所致。

我們再來看個例子,能講得更詳細一些。那就是特區政府全民免費派發口罩,卻派出了滿腹牢騷?!

5月初,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港府會派發可重用口罩,名稱為「銅芯抗疫」口罩,香港市民只需網上登記,港府就會按照配送地址快遞上門。

政府免費派發口罩,可以使用60次,一個頂60個口罩,快遞上門免費發放,避免人群聚集風險,還是國際金獎技術,多完美的事情。大部分人聽到這個信息,都會感謝派發口罩的政府部門。但是從香港社會的報導中,卻不斷的看到各種不滿。

被質疑派發口罩太遲?

從疫情爆發至今幾個月,香港一度經歷「口罩荒」,雖然比內地「口罩荒」為輕,但市民仍然需要排隊等候一些社團派發口罩,或是搶購昂貴的口罩。

5月3日,在消息剛出來的時候,港媒東網即上街採訪市民。

黃小姐批評港府行動遲緩,認為「全世界都買到(口罩)啦」,現時才派口罩明顯與市民的期望有落差,不滿當局出現「時差」。葉小姐認為香港疫情漸趨受控,加上市面上口罩供應較之前充裕,價格亦有所回落,批評港府未能於疫情最嚴重時提供口罩,行動極為遲緩,但又說「有(派口罩)就用咯,無都無所謂」。

對於這類不滿,特區政府也做出回應。特首林鄭月娥承認當局的抗疫工作並非盡善盡美,亦明白初期口罩供應令市民不滿,但她否認港府派發口罩太遲,並稱此前香港口罩不多,庫存緊張,要留給醫護人員使用,形容現時派發口罩,是「一個負責任的決定」。

為什麼之前不發?因為之前沒有啊!全球都在口罩緊缺,這些人眼瞎嗎?看不到連特朗普女兒都要用舊衣服縫口罩(雖然作秀成份居多)嗎?雖然內地多次支援香港抗疫物資,但是要用在醫護人員這些刀刃上,所以普通市民的口罩,現在才發,有什麼不能理解的?

被質疑利益輸送?

5月6日,香港多個政黨質疑港府派發的重用口罩沒有招標,亦沒有公開生產商名稱,給人感覺政府私相授受,對某生產商有利益輸送之嫌。

創新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蔡淑嫻解釋:「在一般的時間,當然可以(公開)招標,然後你在哪裡生產,四處買材料都可以,那就容易,我們現在在談是2月,疫情好嚴峻的時間,到3月初開始生產口罩時,都是一路找原料、一路生產,我都不是太確定是否真的可以(生產出來)」。

香港創科局局長薛永恆解釋,口罩是全球抗疫的關鍵物資,生產商、原料、物流等都是敏感資訊。如果資料流出,物資可能被截流,即是物料有機會被其他國家或地區商人搶購或抬價。

在全球都口罩緊張的時候,還公開招標,價低者得,港府也不是沒有試過。2月初內地疫情最嚴峻的時候,港府就全球公開招標買5700萬個口罩。結果啥都沒買到,又被部分港媒大罵都什麼時候了,還招標?

這次港府吸取教訓全球搶購物資,搶到立即投入生產,卻又被質疑沒有招標利益輸送。在港府澄清後,建制派政黨表示解釋清楚就好,但是「泛民主派」依然咬着不放,大吵大鬧。

質疑收集公民信息?

在重用口罩登記網站中,有人質疑需要填寫香港身份證號碼、出生日期及手機號碼和一個本地收件地址。

亂港派立法會議員楊岳橋質疑,政府沒有列明有關部門的定義,質疑市民個人資料有機會向警務處等其他部門披露。

沒有快遞地址,怎麼收快遞?為什麼會有如此「沙雕」的問題。那麼害怕收集信息,不要領口罩不就完事了。什麼人最懼怕這種事?壞人!這群亂港議員又擔心信息給了警察,從骨子裡,還是犯罪分子的想法,總想隱藏自己。

質疑口罩有毒!

在「修例風波」中與黃屍關係密切的香港大學化學系博士鄺士山認為,銅芯口罩洗過一次,阻隔率會跌兩成,而且濾芯移位。說這款口罩「無病就吸毒,有病就播毒」。但這個化學博士自己也有參與生產可重用口罩,卻說:「我是被逼做的,非常不想做,我只想玩,但有時我又看不過眼,其他人做得太慢,政府做得太慢。」鄺的支持者甚至稱銅會被人吸入肺部,口罩有毒,叫人不要使用。

一個參與設計製造該款口罩的「化學博士」,在口罩設計製造時不提修改建議,等做出來後不斷攻擊,利用專業知識說一些普通人不懂的詞彙來擾亂人心。既然口罩能播毒,為啥還能拿國際大獎?難道國際專家是港府派過去的?2018年就預計到2020年會爆發疫情,故意毒害港人的?這個人的心是絕對壞了,屁股坐歪了。和其他亂港派一樣,純屬故意挑刺,故意搞破壞。

從袁專家故意搗亂和派發免費口罩被吐槽兩個事例中,有理哥簡單分析一下他們的心態。

一是亂港派為反而反。

不管政府做什麼,只要一做事,反對派就必然要反對,免費發口罩也反對,近期給全民派錢也反對,在郊區新建住宅反對,在無人島填海建房也反對……當然啥事不做也反對。就差在腦門寫上「反對」兩個字。目的也只有一個,掣肘特區政府施政,搞亂香港社會秩序,煽動反政府情緒,才能方便他們下一步的立法會奪權。

二是自認為的「精英」階層的買辦崇洋心態。

袁磚家是香港大學學者,玩口罩那個鄺博士也是香港大學學者。香港的教育圈子中,從回歸前就被埋下大量反中「暗樁」,學校教學、科研中潛移默化都以鄙視內地,崇拜外國為導向。在他們心目中,香港的成功是因為做了外國人的買辦,而自己現在沒有更上一層樓,是因為自己還不夠西化,就差恨自己爸媽為什麼不是一身白皮。香港特區政府,是中國一個地方政府,在他們潛意識裡也成為鄙夷對象。4月份批評沒對內地強硬的袁磚家,5月份還批評過港府措施太嚴格,應該放寬,其實是暗示要放寬對外國限制。現在7月份疫情爆發,袁磚家又來批評港府抗疫措施不到位。呵呵,這完全是沒有任何科學理由,為博眼球、為發泄而四處搗亂而已。暗地裡,他們或許是想博得西方給一個「不畏權勢」的美名和一條將來的退路吧。

三是部分受亂港文宣下的心理慣性。

由於部分港媒長期的炒作和「精英」階層的刻意誤導,許多普通市民也養成了有事罵港府,沒事也罵港府的習慣。在過去一年的「修例風波」中,黃屍文宣更是為了奪權大肆攻擊特區政府,在反對政府的心理慣性驅使下,部分普通市民即使沒利益關係,也首先考慮是否要批評政府。如果有利益相關,就會想着為什麼不給更多。例如近期的全民派發1萬元,就有人不滿為何不派發2萬元。

這三條中,又以第一條最為重要。反對派要通過綁架香港社會,讓所有議題高度政治化、泛政治化和民粹主義化,對特區政府施政動輒得咎,任何事情都要指責。在打擊政府威信同時,順帶醜化內地、煽動仇中情緒,將香港普通市民因為反對派反對導致的民生不滿引向內地,進行分化。

時至今日,疫情雖有起有落,但總體都在可控範圍內,且由於人們對新冠肺炎病毒的深入了解,使得病毒不再像最初之時令人恐懼。而相較於病毒,香港反對派的毒性更持久、更有殺傷力,他們帶來的無知、無腦、無底線的三無病毒,在很多不明真相的民眾特別是年輕人中間,出現了嚴重的人傳人現象,直接侵蝕人心。所以說,我們最需要抗擊的,是反對派毒害香港的「疫情」!這會是一場持久戰,但必將贏得勝利!■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