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碼頭登陸,是登島作戰的最佳登陸區

世界上的登島作戰,歷來都是最慘烈的作戰。

比如二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堪稱世界上最慘烈的戰役之一。盟軍方面總計約45000人陣亡,而德國守軍僅23019人陣亡。

由此可見,登島作戰,攻方顯然會遭受更大傷亡。

因此,解放軍的對台作戰訓練和準備,一直把登島作戰作為重中之重,但最大的作戰顧慮和難題之一,就是岸灘登陸。

因為台軍自從敗退到台灣後,苦心經營了70年海島防禦,尤其是在海岸線的岸灘地帶,構築了多重的防禦體系。

且不說台軍在海岸地帶構築了各種堅固的反艦火器陣地和各類射擊工事,僅僅是岸灘障礙物就成為第一道最直接、最緊迫、最頭大的問題。

最難克服的障礙物,就是構築於岸灘的「軌條柴」和「反坦克三角錐」。

這是用鋼軌材料製作並以大約45度角固定於岸灘上的「軌條柴」障礙帶,穩定的混凝土底座或者三角形支撐、堅硬的鋼軌、加上傾斜的布設角度,不僅能夠頂住任何型號的坦克和裝甲車,也讓登陸氣墊船根本無法逾越。並且,開闢通路專用的火箭爆破帶、掃雷彈等等對它基本無用,唯一的辦法就是人工在其埋於地下的底座進行逐個爆破,或者使用大口徑直瞄火炮挨個射擊其底座(但效果很不佳),而且這種辦法將會嚴重遲滯進攻行動,使守方獲得充足的準備和射擊時間,攻方長時間暴露於敵方火力之下,遭受重大傷亡甚至失敗。

這是用混凝土製作的反坦克三角錐,其功能與「軌條柴」一樣,功率再強大的坦克也無法通過,排除難度比「軌條柴」還大。

即使付出慘重傷亡歷盡千辛排除了部分障礙物,開闢了數量有限、寬度有限的通道,但構築了完善射擊陣地和掩體的對方火力,能夠集中射擊封鎖通道口,打開和擴大突破口的難度也非常巨大。

即使打開了突破口,岸灘後方便於通行的道路也很有限,向縱深發展同樣很困難。

有人也許會說,那我們還有空降兵呀!

但作者要告訴您的是:重型裝備與重型火器無法空降,空降兵只有輕火器,發揮作用很有限。

那我們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答案是有的——這就是「港口碼頭登陸作戰」。

第一,港口碼頭都是不設防的。

由於考慮到經濟和民生的需要,幾乎所有的民用港口都是不設防的,附近也稀有防禦陣地;即使有陣地,也被建築物遮擋,無法獲得有效射界。

即使調兵遣將快速設防,也無法部署重型火器,比如陸基反艦導彈、大口徑火炮之類的裝備就沒法快速部署,也基本沒地方部署。

而只有中型和型輕火器的守軍,在強大的艦隊火力面前,完全就是送死。

第二,港口碼頭水面寬闊,水深足夠滿足大型軍艦駛入和停靠。

很多港口尤其是重要城市港口的水深,都能滿足萬噸、十萬噸乃至數十萬噸噸位的船舶航行和停靠,顯然更能滿足噸位相對更小的軍艦駛入和停靠。

上圖為台灣基隆港內港碼頭,萬噸級的油輪同時停靠若干艘。

第三,港口碼頭周邊的民用建築物不能成為有效的防禦陣地。

即使敵方快速調整兵力在港口碼頭附近組織防禦,就只能主要依託於附近建築物作為射擊掩體;而那些建築物,在高大而堅固的軍艦面前,就是大口徑艦炮和其它火力的「下飯菜」。

因此,在「高高在上」的大型軍艦艦炮以及其他艦上武器火力的掩護下,登島部隊可以安安全全地組織登陸和卸載。

第四,碼頭設施齊全,碼頭後方交通便利,利於大規模登陸和向縱深發展。

重要的沿海城市,海岸線很長,港口碼頭眾多,碼頭各類設施非常齊全,特別利於組織超大規模的登陸和卸載。

不僅如此,港口碼頭後方的各類道路很密集,形成完整的路網,要麼是高速公路,要麼是寬闊大道,最差的道路也是硬化的正規道路,特別利於大部隊向縱深推進。

簡單舉例幾個城市旁的港口碼頭,如下圖:

從港口碼頭登陸,就能規避地方防禦陣地,就像當年德軍繞開法國的馬奇諾防線一樣,輕鬆佔領法國。

並且,港口碼頭登陸作戰,可以直接到達敵方要地中的要地,全面破壞和動搖敵方的防禦體系,迅速瓦解敵軍和對方民眾鬥志,快速取得勝利。

此外,由於現代軍事裝備和現代戰爭普遍使用精確制導武器進行精確打擊,也不會對普通民眾造成太大的誤傷。

如果有拒不撤逃離的民眾,要麼是留下來為敵軍提供幫助,要麼是想用生命阻撓我方的頑固分裂分子,可以把他們視為敵方軍人對待。■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