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暴亂,30萬農民用拖拉機「攻陷了」首都

酷玩實驗室

印度又出大事了!

這次可能要危及政權穩定了……

2月6日中午12點開始,印度農民在全國發起堵路運動。3個小時內,印度國內有1萬多個地點的交通要道被農民的拖拉機、破卡車、大石頭堵塞。

當天,印度農民抗議運動主要組織者之一迪卡特喊話印度政府,今年10月2日之前廢除農業改革法,否則農民示威運動將一直發生。

「我們將一直戰鬥,直到最後一口氣!」在印度北方邦加齊普爾抗議現場,80歲的農民Jhajjan Singh情緒激動,他高喊:「應該讓莫迪知道,堅持改革還是順應民心,他只能選一樣!」

面對印度當局派出的幾千名來維持秩序的安全部隊,這些農民表示:政府不廢除法律,我們堅決不走!

要知道,在印度,農民的力量不可忽視。印度農業人口佔到全國總人口的70%以上。

不過,印度農民的決心,還是被當局忽視了。

其實,早在去年11月,印度農民就開始了大遊行。到了2021年,更是勢不可擋。

1月26日是印度的國慶日,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

印度農民也沒有放棄這次機會,並且是有組織有預謀。

當印度首都人民還沉浸在盛大的慶祝節目中的時候,數十萬農民開着拖拉機正在往德里挺進。

抗議途中,一群駕駛拖拉機的農民突然偏離路線,衝進了印度歷史地標、權力象徵「紅堡」。這裡就是印度的「紫禁城」。

很快,農民包圍了用來升降國旗的旗杆。其中一個農民爬上旗杆,升起了代表錫克教的旗幟。

和平遊行,很快就演變成了暴力事件。

這群農民開始破壞市內公交車、襲擊警方、打砸警車。

舉刀向防暴警察砍去。

最終政府調遣部隊,配合警方的催淚彈平息了暴亂。當天數百名警察和數十名農民因此受傷,一名抗議者死亡。

因為持續時間久、參與人數多,此次遊行被稱為「2020-2021印度農民大遊行」。

遊行的導火索是莫迪政府計劃要推出農業三大改革法案:《農產品貿易和商業(促進和便利)法案》《農民(授權和保護)價格保證協議和農業服務法案》《基本商品(修正)法案》。

這三個方案,被印度主管「三農」問題的部長托馬爾評價為「歷史性的」。他表示,法案允許農產品在全國各地自由交易,會給農民的生活帶來好處。

為什麼明明聽起來好像是利民的政策,卻遭到了印度全境內農民的強烈抵制?

為什麼在如此大規模的農民抵制下,莫迪政府還是要推動農業改革法案?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印度農業的現狀。

01

印度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先來看幾個數據:

土地方面,印度擁有佔世界1/10的可耕地,面積佔全國土地面積57%。養活了幾乎跟中國一樣多的人口(印度人口超過13.6億)。

生產力方面,印度已經成為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世界第三大農業生產國。

2019 年印度糖產量躍升世界首位,並成為世界第五大雞肉生產國和第三大雞蛋生產國。

出口方面,印度是香蕉、芒果、木瓜等、秋葵、牛奶、辣椒、生薑等農副產品全球最大出口國之一,已保持大米第一出口國地位8年之久,並長期保持花生出口世界領先地位。

印度擁有全世界最多的農民,全國人口70%以上都是農民,農業人口是世界農業人口的1/4。

但與印度作為農業大國不相稱的是,印度農民的生活卻非常悲慘。印度貧困人口中,70%都是農民,約有7.7億人。

印度的農民有多窮呢?

雖然印度耕地面積超過國土面積一半,但人均擁有耕地面積卻非常少,85%的農民擁有的土地不足5英畝。

印度政府的一份報告指出,按絕對值計算,每個農業家庭的種植業年收入為3.7萬盧比(約合人民幣3200元),畜牧業年收入為9176盧比(不足人民幣800元)。

這些微薄的收入,往往需要養活一大家子人。

來自Rayagada的農民Sukura Jharia,只擁有2英畝耕地,卻要養活8口人。

你能想像,靠着一年不到4000元的收入,養活一家8口人是什麼感受嗎?

為了活下去,農民不得不貸款。不過,一旦踏上貸款的道路,面對的將是更悲慘的命運。

2007年,Omprakash一家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由於連年歉收,他們的負債高達150萬盧比,他們一家,即使不吃不喝,50年也還不完!

最終Omprakash選擇了自殺,而他45歲的妻子Madhuri Bhoge成了寡婦。

Omprakash的遭遇,在印度農民之間並不是個例,而是普遍現象。

這種現象的流行,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他們的自殺原因跟Omprakash一樣,都是因為無力償還貸款。

印度國家犯罪記錄局報告顯示,1995-2013年期間,共有近30萬名印度農民自殺,平均一年1.65萬。

也就是說,每10萬印度人中就有超過10個人自殺。

一方面,印度農民出口了世界上最多的大米,把印度打造成了“糧食大國”;

另一方面,印度農民卻因為活不下去,大量自殺。

印度的農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02

據印度農業研究委員會估算,2019-2020年印度糧食產量達到近3億噸。同期,我國糧食產量近6.7億噸,是印度的2倍多。而印度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3倍。

換句話說,印度糧食畝產量,大約只有中國的1/3。

農業大國印度的農業水平為什麼這麼差?

縱觀全球,真正要發展農業,就會解決灌溉系統問題。比如灌溉總面積蟬聯全球第一的中國,灌溉系統覆蓋了產出75%糧食、90%經濟作物的主要耕地。

而印度,至今55%以上的耕地,仍靠雨水灌溉。

印度是典型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就兩個季節:旱季、雨季。大部分地區雨季集中在6-9月份,剩下9個月都是旱季。

就靠三個月的雨,怎麼能撐起印度一整年的農作物用水?

更難的是,印度主要經濟區域位於熱帶地區,常年高溫,水分蒸發快、難以留存。

2019年大幹旱,泰米爾納德邦首府金奈四座水庫存水直接「蒸發」99%。下圖可以清晰的看出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金奈的Puzhal湖從滿到空的對比。

沒水了怎麼辦?印度政府為了緩解危機,會從數百公里之外運來數百萬公升的水。

而整個印度,水,都不太富裕。

印度政府報告顯示,印度有6億人處於缺水狀態,幾乎佔到印度人口的一半。

缺水,農民就得買水進行生活和種植。

越是缺水,水越貴。

因為需要生存,印度農民每個月僅買水就要花掉84元,按照之前統計的年均收入4000元算,除了雨季之外,農民至少需要拿出收入的1/4去買水。

印度旱季帶來的缺水,除了讓農民花高價買水之外,還會造成糧食大面積減產,農民收入進一步下降,而物價卻一直在上漲。

對此,印度採取了「高價收購糧食,低價賣給貧困人口」的方式,來保證農民能生存下去。

又是一個聽起來很美好的政策,而印度政府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僅在2017-2018年,印度各級政府農業補貼總額高達2086億人民幣。

歷屆官員上台,為了爭取農民的選票,都會想方設法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以此增加農民的收入。而為了讓貧困人口吃得起糧食,又會增加財政補貼支出。

看起來,印度政客們做了兩次「善事」。

就這樣,印度政府寧願把這些錢花在看不到任何回報的糧食提價和補貼上,也不願意用來提升農業現代化,不願去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

至今,印度農業還是以傳統手工方式為主,遠遠談不上現代化。印度1.42億公頃的農田,其中僅45%的農田擁有灌溉設施。

除此之外,由於印度基礎教育做得很差,印度農民的平均素質比較低。

有的農民捨不得用化肥,而有的農民覺得化肥用的越多產量就越高,導致土壤受到嚴重損害。

大量農民買不起昂貴的高產種子和優質肥料,作物產量少導致收入低。收入低導致無力負擔子女的基礎教育,子女沒文化導致連化肥的正確用量都不知道……

在印度最新的GDP報告中,農業產量增長不到2%,遠低於工業和服務業。

印度的農業發展,堪稱進入了瓶頸期。

另外,由於缺乏現代化存儲設施,30%的農產品被損耗,這也是導致印度糧食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限制印度農業發展的還有一個要命的因素:農民的「取款機」、吸血的中間人。

印度政府並不是對農民問題無動於衷,為了防止農民被剝削太厲害,他們設置了這麼一個流程:

政府委任少數持有許可證的實體,向農民收購糧食。因為這些人更容易被置於政府的監管之下,從而保證他們只能以政府批准的價格收購糧食,不能隨意壓低糧價。

這些人,被稱為中間人。

這些中間人什麼都不用做,租個店面就行。甚至有的連店面都不租,就買個遮陽傘坐在下面,從農民手中花1塊錢收購糧食,轉手就在城裡以10塊錢、甚至更高的價格賣出去。

原本是防止農民被剝削的法律,最後卻將農民推向了深淵。

頗具諷刺的是,如今印度農民已經離不開這些中間人了。利益鏈條已經根深蒂固,沒有這些中間人,農民甚至都賣不出去糧食了。

此次印度農民遊行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因為新法案將取消中間人。

遊行隊伍中,45歲的Jasbir Singh,擁有12英畝土地。他說中間商是他農場和家庭的生命線:「去銀行貸款,我需要開具很多文件,同時還要提供資產擔保。而找中間人,他只是估算一下農作物未來的收成,就會放款了。」

十年前,他貸款為妹妹舉辦了婚禮。今年他又貸款5000美元,預備他21歲的兒子結婚用。

中間人不僅能提供快速貸款,讓農民可以購買種子、化肥,或家庭應急;還對收購的貨物進行分級、稱重、包裝並賣給買家。

農民擔心的是,一旦失去中間商,他們的貨物該如何賣出去?

獨立農業專家Devinder Sharma力挺中間人,他認為中間人和農民之間存在着共生關係:「對於大多數農民來說,中間商就像自動取款機一樣」。

不過,Sharma沒有解釋,為什麼這個「取款機」,可以讓每天10個農民因為還不起貸款而自殺。

這就是印度農民和中間人之間的特殊關係。

這次農民大遊行,不少中間人坐在價值人民幣30-60多萬的奔馳大G上,刷着價值人民幣上萬元的新款iPhone,指揮遊行。

抗議者舉例稱,東部比哈爾邦試點取消中間人,結果導致農民處境更艱難。

「我不得不行動起來,抵制新法案。」45歲的Sukhbinder Singh說。

2月本該是種植冬季作物的時間,數萬農民卻集體上街舉行抗議活動。

Sukhbinder說:「如果我們現在不抗議,我們的子孫會因此而詛咒我們。中間人和我們(農民)是統一陣線的!」

03

其實,印度的罷工遊行,已經成為了常態。

很多人對印度上一次的大罷工還記憶猶新。

2020年1月份,印度爆發了號稱是史上最大規模的單日遊行罷工,據印度工會宣稱,他們組織的罷工人數有2.5億人,超過了以往任何一次。

他們反對的主要是莫迪政府對《勞動關係法案》的改革,另外印度經濟下滑導致失業率不斷升高也是這次罷工的主要原因。

這一切,又是如何造成的?

歷史回撥到2019年。

這一年,按照印度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信息,印度經濟實際增速為5.3%。

放眼全球,除了中國之外,5.3%的經濟增長率可以算是高增長了。

可是對於印度來說,這個數字實在太低了,畢竟從莫迪當政的2014年算起,這是最低的一年,比2018年的7.4%足足少了有2.1個點。

從多年的高速增長,到突然驟降2.1個點,說明印度經濟出現了嚴重問題。

除了一半以上的農民之外,經濟下滑讓印度超過7300萬勞工失去了工作,失業率再創新高,為2.5億人大罷工埋下了伏筆。

在這種情況下,食品的價格卻飛速上漲:

小麥價格上漲56%,土豆價格上漲67%,洋蔥價格更是上漲高達400%……

食物漲價「收割」的卻是印度最窮的人,因為土豆和洋蔥製作的咖喱是印度貧民主要的食物來源。

為了應對危機,莫迪選擇修訂《勞動關係法案》,改善印度的營商環境,刺激就業,企圖穩定社會局勢。

新法案規定,企業可以直接招募員工,跟員工簽訂合同而不是通過之前的「中間公司」雇傭員工。

這一新政,打破了印度長期以來企業裁員必須經過政府同意的現狀,能夠有效盤活印度市場經濟。

這一「改革開放」之舉,本來能夠幫助印度脫困,又能為印度陳舊、冗餘、腐敗的社會制度,做一次凈化。

如果成功了,莫迪算得上印度的天降猛男。

然而,印度高種姓者卻認為,賤民參與市場競爭,企業自主裁員和聘用的制度,損害了他們的利益。

於是,格外憤怒的印度高種姓勞工在工會的帶領下,用罷工的手段,「教訓」莫迪政府。

在2.5億人的壓力下,莫迪不得不低頭,新修訂的《勞動關係法案》做出了讓步。

發現了沒?這兩次間隔不足一年的罷工遊行,似乎是同一模子出來的。

我有點搞不懂印度人的腦迴路了,小規模的遊行罷工也就罷了,難道以「億人」為單位的罷工遊行活動也一年來一次?

可別說,還真是這樣,時間回溯到2019年1月份,印度同樣爆發了號稱2億規模的遊行示威活動。

簡單說來,這次罷工的主要原因是莫迪政府通過了對《工會法》的修改草案,原因大同小異。

該修改方案主要是簡化了印度企業的用工流程。具體來說,也就是企業也有權利解僱員工,打破了之前高種姓工人父傳子子傳孫的「鐵飯碗」。

因此,工會認為這是侵犯了原本屬於他們的利益,工人也認為這是政府夥同企業對自己的進一步壓榨。

同樣,這次罷工還是以莫迪做出讓步結束。

這種「巨大勝利」,自莫迪2014年上任以來,印度人民一共體驗了5次。除了最近3年的這3次,還有2015年9月2日大罷工和2016年9月2日大罷工。

很明顯,似乎只要莫迪一有動作,印度人民就開始反對。更準確來說,是既得利益者、高種姓群體的反抗。

這次的遊行,是農民階層的遊行。然而背後的主導者,依然是印度高種姓群體、既得利益者。

因此,印度農業要發展,既要與天鬥與地鬥,又要與人鬥。

目前來看,印度哪一個都沒有鬥過。

即便天將猛男,想要改變印度也無能為力。

尾聲

不可否認,莫迪確實是印度最出名的總理之一,給印度帶來了改變。

在莫迪執政的第一個任期內, 印度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2014—2018 年的 5 年間, 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達到7.3%,而這一時期中國 GDP 的平均增速為 6.9% 。

這是增長速度,那麼總量如何呢?

印度國內生產總值在 2017 年達到 2.7 萬億美元, 超過法國成為世界第六經濟大國,達到中國總量的 20% 。

莫迪的成績,世界共睹,但還遠遠不夠。

因為這些成績,並沒有幫助到印度大部分的窮人,反而形成了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馬太效應。

瑞士銀行2016年的報告顯示,印度前1%的富人,擁有全國一半以上的財富,前5%的富人,擁有全國68.6%的財富,而全國一半以上的窮人的財產僅佔全國財富的4.1%。

到了2020年,據《2020年印度胡潤百富榜》數據顯示,印度排名前100位的富豪佔據了全國近64%的財富。

莫迪時代,印度更多的財富,流進了更少的人手中。

至今,印度仍有超過兩億的貧困人口, 其中有7300萬人每日收入不足 1.3 美元。

印度有超過6億人口被稱為所謂的「中產階級」,但他們的每日收入卻不足3美元。

客觀來說,印度根本沒有中產,除了極富就是赤貧。

其實印度發展成為現在這種局面,也不能全怪莫迪,因為印度的基本盤太差了。

歸根結底,印度頻發罷工遊行還是產業結構的問題。

印度有全世界最大的文盲群體,佔全球文盲總人口的 37% 。兒童入學率僅為 85%,小學五年級至初三階段的輟學率高達 50%,女性文盲率則在一半以上。

即便如此,印度投入到教育的財政預算比例依然越來越低。

圖:2012-2019年印度教育預算佔總預算的比例

過低的勞動力素質和技能水平完全不足以支撐印度製造業的發展。反過來,製造業水平過低,也就無法釋放出更多的就業崗位。

製造業,陷入死循環。

而農業的發展,又被一部分人鎖死了。同樣沒能跳出死循環。

圖:印度三大產業部門的勞動力分佈比例

縱觀莫迪引起民眾罷工遊行的各種改革,無論是這次的農業改革,還是之前的勞工改革,抑或更早的土地改革,都暗暗指向了同一個真相:

莫迪想摸着中國過河。

奈何雙方基本盤差距太大了。

莫迪不是鄧公,鄧公面對的也不是印度。

從2002年,操縱列車縱火案,獲封「卡里斯馬式」領袖,到2014年憑經濟奇迹,把國大黨挑落馬下,莫迪的確獲得了人生高光。

不過,近年一次又一次創造罷工遊行記錄,看得出,天降猛男莫迪,越想推動印度轉向,就遭受越大的反噬。

 2021年,莫迪面臨的挑戰,或許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嚴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