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撤軍,真實原因浮現!

縱橫十

印度陸軍釋出撤軍照片

過年時節,世界上發生了許多大事,比如反擊BBC、特朗普逃過生死劫、中國再次撲滅疫情,等等。

相比於上述事件,作者更看重另一件事,那就是中印雙向撤軍,這是在彼此對峙9個月之後的一次重要轉折。

這裡值得探討的問題有個:

  1. 印度為什麼會撤軍?
  2. 印度當初製造對峙並增兵的最終原因到底是什麼?

先說第一個問題,印度為什麼會撤軍。

應該與如下3方面有關,分別是:

  1. 印度搞對峙的意義已經消失;
  2. 中國的用「實力」說服了印度;
  3. 國際時局已發生了變化。

先說第二點,在早前諸多關於中印對峙的文章中,我們已較為詳細的介紹過,中國不論在綜合實力、兵力、武器、後勤、基建、快速部署等各個方面,都遠勝印度,通過近9個月的不斷摸底,相信印度更加明白它面對中國時有幾斤幾兩,毫無勝算的東西繼續玩下去,也就沒了意義。

中國在西部不斷部署了99A陸戰之王、世界領先的15式輕型坦克、J20等一批尖端武器,它們面對印度是擁有絕對優勢的。

就以空軍來說,印度的蘇30MKI面對中國的J10、J11、J16這些戰機時,已處於落後狀態;陣風在綜合實力上還行,但也因為它注重綜合能力,所以單項能力不突出,一旦遇到J10、J16這類「專業選手」時,就毫無優勢了。

印度空軍,面對中國四代機尚且如此,要是面對J20時,就更不用說了。

有專家推演過,假如中印真的進行大規模空中較量,印度空軍有可能在數小時內損失過半。這其實真不是亂蓋,確實是有可能的,光一個J20面對四代機時,就能以一比一百多進行吊打。

還比如,中國前兩天剛進行了中段反導試驗,應對一些核武能力不是超強的選手,要拔掉它們的核牙齒,也是沒問題的。

再看看中印本次撤軍時,媒體普遍報導的讓印度「大吃一驚」的消息,即中國在一天之內,就撤走了200輛坦克,並弄來100輛重型運兵車。也確實,中國撤的有多快,部署也就能有多快,真要玩起來,印度真得仔細掂量掂量。

所以說,實力,往往是最能說服別人的東西。

上述一三兩點,可以結合起來說,即國際時局的變化,導致當前印度繼續玩下去,已沒了意義。

印度當初為何會製造事端,還氣勢洶洶的增兵幾十萬,有如下幾種可能:

一是印度國內疫情嚴重,需要通過製造外部摩擦來轉移視線與矛盾;

二,印度對峙邊境,是因為國內疫情嚴重,擔心中國會對其不利,是出於防守;

三是印度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以遏制中國;

上述原因不論哪一種,印度再玩下去,其實意義都不太大。

若是為了轉移疫情視線,對峙9個月後,人們的激情早已被消耗殆盡;若是出於防守,中國壓根沒多少功夫關注印度;若是讓印度不斷消耗天量資源,來為美國的「印太戰略」作嫁衣,好像也不太合算。

總而言之,不論是出於哪種原因,印度再繼續玩下去,似乎都沒什麼意義,除非腦袋短路。

有個問題很有意思,印度在西部大雪封山的時候不走,卻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撤離。

所以,除了上述原因外,還存在另一種可能。在《若要解決台海,時間點盡量選在西部大雪封山後!》等文章中,作者也提出了另一種可能性,即特朗普時期的美國在大打台灣牌,不排除印度判斷出台海地區有可能會出事,於是增兵邊境,為趁火打劫作準備。

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昔日特朗普時期,中印之間談了8輪都沒談好,當美國大選落定後,中印之間於12底舉行的第九輪軍長級會談,一談就談好了,並於一個多月後開始真正撤離。因此,這個可能性也是有的。

從印度的歷史秉性來看,它最喜歡的就是乘人之危、趁火打劫。然而,當拜登成為新總統後,當新一屆美國政府明確表示遵守「一中」政策後,台海也就穩定了,印度若是真有上述妄想,希望也就破滅了,再呆下去,自然意義不大。

雖然要防着印度撤離後又悄悄跑回來,但不論如何,本次中印撤軍是好事,中國再次擊敗了它國試圖蠶食我國領土的企圖。

同時,在本次中印對峙中,也顯示了中國的應對智慧。

比如中國保持了低調、不主動挑起事端與戰端。

整個處理過程,中國該派兵的派兵、該部署武器的部署武器、該驅離的堅決驅離…,中國做得多,說得少,並保持了低調,不主動挑起事端與戰端。

要知道,我們當前的戰略重心是在東部、南部的海洋上,並不急於在陸地上同印度爭個高低,於是中國的這種處理方式,避免了在東西兩線分散力量,避免了將印度由潛在對手變成明確敵人,為保障中國的核心利益及整體戰略發展,贏得了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最後,再奉勸印度,少扯淡,多搞正事、多搞發展。全世界經歷了大航海與殖民的「跑馬圈地」時代,又經歷了一戰二戰冷戰這三次「世界格局固化」時代,如今又來到了「百年大變局」時代,和平合作與發展,才是當下最重點。

幾乎同時起步的中印兩國,印度如今已大大落後於中國,如果還搞不清上述這一點,如果把握不準這個主題,印度恐怕還會錯失時代機遇。莫迪不要以為人多就是優勢,13億印度人如果不能因為新的工作機會而切切實實的轉化成勞動力,如果不能真真實實的增加他們的購買力,人多(13億)不但不是優勢,反而有可能成為負擔,甚至是災難。■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