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歐洲對中國習慣性了解出現一定失誤,仍然抱有中國會「忍讓」的幻想
隨中方決定對歐方嚴重損害中方主權和利益、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的10名人員和4個實體實施制裁,中國拉開了對歐洲的反擊,這些被制裁對象既有個人也有團體,中國向歐洲表明了不接受栽贓陷害的態度。
歐洲人事前肯定知道中國必然反擊,但歐洲對中國的了解也有「慣性」的一面,即以「抗議為主,外交聲明為手段」,認為中國的反擊會非常溫柔,而且會醞釀一下,並通過外交渠道溝通後才開始實施,但這次中國打破了慣例,而且在最短時間內就展開反擊,估計歐洲要先懵一陣子才有後招了。
實際上從中國駐英國、法國、歐盟大使事前表現來看,歐洲應該能看出中國外交政策與外交手段的變化,只是歐洲仍然抱有幻想,仍然寄希望中國保持「溫柔」的慣性,但這次歐洲錯了,而且錯的離譜。
二、歐洲打的什麼算盤
歐洲作為發達國家集中地球,傳統的殖民者,對自己在世界中的地位與影響力仍然非常迷戀,對西方價值觀給歐洲帶來的巨大利益仍然非常執着,而中國影響力提升對歐洲的影響比對美國還大。
(1)歐州認為中美博弈中,中國一定會對歐洲「網開一面」,這是歐洲這樣做的根源。
歐洲要挽回影響力衰退,必然要有小動作。從1990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到1999年巴爾幹戰爭,到2008年金融危機,歐洲的影響一直持續下降,特別是從1990年以來,大國中,歐洲、日本基本上都陷入經濟增長低迷期,而中國與美國則是經濟增長比較大的兩個,中國則是從1990年不到一萬億美元增長到今天的十四萬億美元,歐洲認為搞不了美國,對中國搞小動作還是可以的,而且一直如此。
(2)美國背後施壓與歐洲極端右翼共同作用的結果。
拜登上台後大搞價值觀外交,回歸傳統拉攏盟友的方式,基本放棄了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戰略」。這種情況下歐洲對美國寄予厚望,希望美國對歐洲能「更好點」。
特朗普時期歐洲被美國折騰的非常苦,現在拜登拋出橄欖枝,歐洲自然想接住讓美國繼續讓利 。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歐洲首鼠兩端的本性並沒有改變。
(3)歐洲想尋找更多抓手
世界應對疫情最失敗的國家是英美,其次就是歐盟了。某種情況看歐洲受到疫情的打擊比美國還厲害,雖然美國死人多,但歐洲各個國家必定體量小,不象美國那樣經得起折騰。
在美國把中國定義為戰略對手後,歐洲認為隨中美博弈加劇,中國一定會「有求於歐洲」,實際上中國以前也是這麼做的。在中美博弈加劇、加深情況下,歐洲認為應該向中國更多的要價!
當然,歐洲右翼勢力的鼓吹、美國施壓、歐洲經濟低迷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歐洲抱有佔便宜的心態。
還有一個背景是疫苗博弈與大選。歐洲囤積疫苗讓歐盟中弱小國家非常憤怒,不少歐盟中的弱小國家向我國求購疫苗,也是歐洲「吃味」的原因。
三、更大的背景是現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因為美國的美元潮汐已經開始發酵,土耳其首先受到打擊。由於土耳其沒有多餘外匯儲備,但卻打開匯市之門,美元一開始放水,土耳其就發生金融動蕩,這種動蕩會影響到歐洲弱小國家!
據金融方面人士估計,10年期美元收益率到了2%就吹響美聯儲加息號角,下一步經濟模式相對單一的印度、韓國、馬來西亞、泰國都面可能出問題。而歐洲作為一個集團在英國脫歐後抵禦美國進攻的能力變弱,所以歐洲向中國要價是理所當然的。
必須強調,現在歐洲的所謂制裁與中國的反擊都是「姿態性」的,並沒有發展到經濟制裁影響到經貿這一步,說明仍然「留有餘地」,都不想撕破臉,特別是中國影響成為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後,象美國那樣與中國全面貿易惡化,歐洲付不起這個代價。
另外,中國會「參考」歐洲對中國政策再進行下一步對歐洲政策,這個也是歐洲顧忌的。
實際上,中國在阿拉斯加懟美國,隨後反擊歐洲,是以實力後盾,中國從2015年開始搞供給側改革,2017年提出「雙循環」,現在又提出「內循環」,這些都是中國實力的保證,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能象中國這樣「自如」的選擇。
最關鍵的是,中國對RECP的經營取得重大突破。3月22日,中國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已經完成了RCEP協定的核准,成為率先批准協定的國家。泰國也緊隨其後批准協定,且RCEP所有成員國均表示將在2021年底前批准,積極推動協定於明年1月1日生效。 據估計,2022年1月1日協議一經生效,這個全球超大自貿區將正式運轉。RCEP成員國將按照協議規定降稅,以貨物貿易為例,協定生效後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這對RCEP成員國企業及消費者而言是一個利好消息。隨着RCEP協定和BIT協定相繼生效,世界經濟重心將加快向亞洲轉移;而在亞洲經濟圈打頭陣的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時間點也將提前。■
Be the first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