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事故始末:天災還是人禍?

緩緩君

發布會上,東電領導層展示出了日本“躬匠精神”的傳統藝能

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決定,將在2年後開始把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放射性廢水排入海洋(太平洋)。

但太平洋不是日本一家的。

受北太平洋環流和副極地環流的影響,帶有放射性的核廢水將首先擴散到「環太平洋」國家(對北太平洋沿岸國家影響更大),然後逐步擴散到全球。

德國海洋科學研究機構GEOMAR Helmholtz-Zentrum的模擬視頻

中國、韓國、朝鮮、俄羅斯、美國、加拿大等,都將受到牽連。

因此,日本的這一決定,自然是引發了中、韓等國的強烈質疑。

中國外交部刊文回應稱:

日方在未窮盡安全處置手段的情況下,不顧國內外質疑和反對,未經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社會充分協商,單方面決定以排海方式處置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廢水,這種做法極其不負責任,將嚴重損害國際公共健康安全和周邊國家人民切身利益。

韓國政府就日本決定將福島核污水排入大海深表遺憾,並表示將採取一切可行措施保護韓國公民的安全。

與中韓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美國的反應。

美國國務院發表聲明稱:

美國已知悉,日本政府審查了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污水有關的幾種處理方案,在如此特殊和具有挑戰性的情況下,日方權衡了各種方案選擇和影響,對其決定保持了透明,看上去採取了「符合全球公認核安全標準」的做法。

他們(美國國務院)期待日本政府在監測上述方法有效性時繼續對外協調溝通。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我懂你,這個事情確實太難了(「如此特殊和具有挑戰性」),你們已經幹得很不錯了(「透明」「符合全球公認核安全標準」)。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然不是。

福島核電站原本是有機會把事故等級控制在4級的,然而因為日本心存僥倖、處理失當,導致事故等級楞是被發展到了7級。

7級是什麼概念?

這是國際核事故分級中的最高等級,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兩起。

一起是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故,另一起就是日本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

以下就對這起事故的來龍去脈做一個回顧。

01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海域發生了里氏9.0級大地震。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一座輸電塔在地震中倒塌,導致冷卻迴路斷電。

由於福島核電站採用的是第二代核電技術中的「沸水堆」,在設計時就只有一個冷卻迴路。

一旦唯一的冷卻迴路斷電,核反應持續釋放出的熱量,能夠把反應堆「燒穿」,乃至發生爆炸。

那麼,能不能通過搶修來第一時間恢複電力和冷卻系統呢?

也不行。

因為地震帶來了海嘯,而(福島核電站的)防波堤又建的不夠高,導致大量海水湧入核電站,加劇了對電力系統的破壞。

並且,廠房、豎井、地下室,通通都被海水淹沒,電力搶修工作也無法開展。

如果只是到了這一步,福島核電站事故還可以定性為一場天災(頂多說它在設計上安全冗餘不足)。

但接下來發生的,就是人禍了。

在冷卻系統癱瘓+無法第一時間修復的情況下,東京電力公司(以下簡稱「東電」)的工程師建議,立即注入大量含硼海水,來強行冷卻核反應堆,以避免事故擴大。

但東電的領導們遲遲下不了決心。

直到20多個小時後,才執行了這一補救措施。

但可惜的是,已經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

福島第一核電站內有6座反應堆。

地震發生時,1-3號機組都處於運行狀態,4-6號機組則進入了停機檢修狀態。

因為沒有及時得到冷卻,機組堆芯溫度不斷升高,事態持續惡化。

在地震發生後的5天時間裡:

1、2、3號機組分別於3月14日、15日和16日發生了不同程度的爆炸;

4號機組雖然處於停機狀態,但因為反應堆內存放着大量使用過的燃料棒,這些燃料棒在高溫下接連發生了2次火災,導致現場輻射讀數「非常高」,並且存在核燃料暴露(至空氣)的風險,危險程度反而超過了1號和2號機組。

3月28日,檢測數據顯示,福島核泄漏已經達到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故的污染水平,而此前(3月12日)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將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定為4級。

是否要調高事故等級?

日本的做法是:再等等看。

然而,救援工作卻並不理想。

3月30日,日本原子能安全委員會表示,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3號機組的反應堆壓力容器和安全殼應該都已經破損。

4月11日,距離事故發生已足足滿一個月了,冷卻系統的恢復依然遙遙無期。

實在是拖不下去了。

於是在4月12日,日本正式將福島核泄漏事故等級提高至最嚴重的7級。

回顧這起事故,如果東電能在第一時間採納工程師的建議,即通過注入大量含硼海水來強行冷卻核反應堆,堆芯的溫度就不會升高得那麼快,後續的爆炸就有可能避免。

所以,福島核電站事故,並非是單純的天災,而是天災和人禍的疊加。

從一點來講,福島核電站事故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日本絕對難辭其咎!

02

那麼,日本當初究竟在猶豫個啥?

為啥非要拖延20多個小時才肯採納工程師的建議?

一種簡單粗暴的解釋是,這麼做雖然有利於控制事故風險,但也會導致價值數億美金的核反應堆報廢,東電捨不得這個錢。

但這種把責任僅限定在東電身上的解釋,我認為是經不住推敲的。

前蘇聯因為切爾諾貝爾事件,哪怕解體之後,依然反覆被西方世界拉出來「鞭屍」,一直黑到今天。

非常顯然,核事故是個高度敏感的問題,它會牽扯到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外交關係乃至軍事實力。

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這根本不可能是東電的領導層自己拍板就能定的。

而且當時日本發生了大地震,就算東電拖着不向日本政府匯報,日本政府也不可能不主動進行過問。

所以,福島核事故應急處置延誤的背後,我認為一定是出於日本政府的意志。

捨不得讓核反應堆報廢的真正原因,很可能是為了核反應過程中分離出來的那些鈈——這是製造原子彈的關鍵材料。

根據核裝葯的不同,原子彈可以分為鈾彈和鈈彈。

二戰末期,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其中扔在長崎的那一顆(代號為「胖子」)就屬於鈈彈,其爆炸當量超過了代號為「小男孩」的那顆鈾彈(投放於廣島)。

這些年,親身體驗過原子彈威力的日本,一直在默默收集從核電站分離出來的鈈。

除此之外,還費盡心機專門從歐洲買了很多核電站的廢料,名義上說是用於發電、研究等和平目的。

但到底是為了啥,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日本的這種做法甚至引起了美國的關注。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2018年的一篇報導,日本已囤積了47噸鈈,這些鈈足以製造6000枚核彈。

雖然報導的推算方法並不嚴謹,因為這些鈈還需要進行濃縮才能用於製造核武器。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美國有點坐不住了。

2018年6月9日,美國向日本提出了要求,為了保持核不擴散機制,日本應當限制鈈的保有量。

了解了這一背景,讓我更加懷疑,福島核電站事故處置的延誤,和日本政府對鈈的執念有關。

這背後暗藏的野心,讓人不得不防。

03

再來說說核廢水是怎麼回事。

其來源主要有兩個部分:

一是用於冷卻堆芯而注入的冷卻水;

二是因為地勢原因而滲入到反應堆的地下水。

上文說了,福島第一核電站一共有6台機組。

其中4號機組和3號機組的乏燃料棒已經被成功取出,5號機組和6號機組因為地勢較高,加上處於停機狀態,所以受損相對來說並不是太嚴重。

但1號機組和2號機組堆芯內的核燃料,至今依然在不停地發生反應。

至於什麼時候能夠「燒」完,目前處於聽天由命的狀態。

專家預計,可能還需要再燒它個30年。

所以在此之前,依然需要源源不斷地通過注水為其進行冷卻。

除此之外,因為福島核電站總體上地勢較低,所以免不了會有地下水滲入到反應堆的位置(所以這地方壓根就不適合建核電站,既然建了,那就把防波堤建高一點,這樣受到海嘯衝擊的時候破壞就不至於那麼嚴重,結果防波堤又建矮了,真是叫人無語)。

儘管東電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實際執行時發現,效果並不理想。

這些用過的冷卻水和滲入反應堆的地下水,都會被放射性物質污染,成為核廢水。

根據東電的統計,核廢水中共含有62种放射性核素。

如果不經處理,這些核廢水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起初,東電採取的措施是直接把這些核廢水裝進巨大的儲水桶裡進行存放。

一共建了有1000個左右,密密麻麻地擺放在核電站的廠區內。

但長此以往也不是個辦法。

而且在隨後的勘察中發現,有一部分儲水桶的底部竟然發生了滲漏,污染了當地的土壤。

所以從2013年3月開始,東電開始採用多核素去除設備(ALPS)來對核廢水進行處理,然後再裝進桶裡。

但這背後依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從理論層面來講,62种放射性核素中的氚,是個非常棘手的難題。

氚是氫的同位素,氚水也被稱為「超重水」,超重水與普通水具有相同的化學性質和相近的物理性質,所以傳統的水處理方法,很難去除水中的氚。

即便有處理的方法,目前也僅限於小規模應用。

而福島核電站每天產生的核廢水大約在120-180噸左右,現有的處理方法難以處理如此大規模的含氚核廢水。

所以自始至終,含氚核廢水的處理,都沒有什麼很好的解決方案。

這些年,日本前前後後一共準備了5套處置方案。

具體包括:

1.地層注入

即打一個深達上千米的洞直通地層,然後把核廢水注入到地層內部,然後蓋起來。

這個方案費時費力,且成本較高,並沒有被日本採納。

2.地下埋設

即把核廢水混合混凝土製成板狀埋在20米深左右的地下。

由於日本是個地震高發的國家,這個方案不僅貴,佔地多,安全性也不高,依然沒有被日本採納。

3.水素放出

即通過電解的方式把核廢水分解成氫(氚)氣和氧氣,然後排放至大氣。

但就像前面說的,福島核電站產生的核廢水量太大,這種技術目前還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能力,所以依然沒有被採納。

4.水蒸気放出

即把處理後的核廢水加熱成水蒸氣,釋放到空氣中。

前蘇聯的切爾諾貝爾和美國的三哩島核事故發生後,都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來處理含氚核廢水的。

在5種方案中,這也是相對來說經驗更加成熟的一種。

但日本依然沒有採納。

5.海洋放出

即把處理後的核廢水,稀釋後排放到大海裡。

這種方式最省時、省力,成本還低。

而最大的麻煩就是很缺德,要全世界一起來承擔核事故的後果,容易被國際輿論圍攻。

但日本的「有關ALPS處理水處置的小組委員會」曾公開表示,「海洋放出」的成本在5個方案中是最低的。

日本政府最終選擇的也是這一種,並且非常猴急。

前面說了,日本一共建了1000個左右的大型儲水桶來存放核廢水。

現在這些儲水桶的容量已經用掉了90%,預計到明年秋天就將飽和。

日本非常急於在儲水桶容量飽和之前,趕緊把核廢水排到太平洋。

那麼問題來了?

為啥不多建一點儲水桶呢?

要知道氚的半衰期約為12.4年,儲存37年後,其放射性活度就可降低至原來的1/8,只要建的桶夠多,存滿37年後再排放到大海,也可以大大減小對環境的危害。

但是日本不願意。

日本經濟、貿易和工業部曾專門回答過這個問題,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擴建需要獲得污染水流動路徑上所有市政當局的同意,這不現實。

這就很可笑了。

福島核電站事故之所以鬧這麼大,還不是因為日本自己處理不當造成的,日本當然有義務做好善後和補救工作。

至於污染水流動路徑上的市政當局同不同意,完全是日本的內政,他們不同意,政府應該想辦法讓他們同意,而不是以此為借口讓全世界人民一起來承擔福島核事故的後果。

04

以上還只是理論層面的問題,如果考慮到實際操作層面,問題就更大了。

早在2011年的福島核事故發生之前,東電就有數據造假和瞞報遲報的黑歷史:

1978年,福島第一核電站就曾發生過臨界事故,2007年才公之於眾。

2002年,東電承認偽造安全記錄。

2007年,東電再度承認,從1977年起在對下屬3家核電站總計199次定期檢查中篡改了檢測數據,隱瞞反應堆故障。

日本原子力資料情報室成員菲利普·懷特曾說:「人們不信任東電,從不指望東電說實話。」

懷特認為,東電的問題是長期存在「一種否認文化」,否認事故發生可能性,否認核電站遭遇地震和海嘯的可能性。

結果呢,地震和海嘯真的來了。

福島7級核事故發生之後,東電依然是「狗改不了吃屎」。

2013年7月,東電承認,福島第一核電站附近被污染的地下水也正滲漏入海。

2013年10月,福島第一核電站發生一起重大責任事故,東電的工作人員在作業過程中,錯將配管線拔出,造成至少300噸高濃度核污染水外泄。

2018年,東電在又一項調查中承認,只有30%的處理水達到了他們所宣稱的標準,70%的水仍然受到危險放射性元素的污染,其中銫、鍶和碘等放射性物質含量均達到了致命標準。

而在此之前,東電曾對外宣稱,經過處理的水能夠把除氚以外的放射性元素降到安全標準以內。

除此之外,東電向日本政府彙報的廢水凈化后所含放射性物質測定結果資料,當初稱約有260處錯誤訂正數,結果實際有1276處。

還有一件事就更加雞賊了(這個不一定和東電有關,但跑不掉和日本人有關)。

2019年,韓國SBS電視台報導稱,福島周邊約128萬噸可能受污染的海水,被注入來往船隻的減搖水艙作為平衡水,並在到達韓國海域後排出。

考慮到日本在福島核事故處理過程中的斑斑劣跡,在沒有第三方監督的情況下,很難讓人相信在之後的三十年(日本預計排放將持續三十年),東電和日本政府能夠確保所排放的核廢水都能符合他們宣稱的「安全標準」。

不僅是我們不相信,日本首相菅義偉自己也沒信心,拒絕飲用凈化後的核廢水,哪怕東電宣稱凈化後可安全飲用。

05

退一步講,假設日本排放的核廢水真的達到了他們所宣稱的標準,會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由於人類歷史上並沒有向海洋排放核事故所產生廢水的先例,所以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

各方的說法也並不一致。

比如美國科學家詹姆斯·孔卡(James Conca)在《福布斯》雜誌上刊文稱,只有極高濃度的氚才對人類具有致癌性,只要核污水經過充分的處理和稀釋,並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而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一份報告認為,污水中含有的碳14半衰期達到5370年,會融入所有生物物質,可能改變人類DNA。

還有專家認為,由於生物的富集作用,在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過程中,放射性物質會向食物鏈的上游聚集。

而人類因為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所以那些隨着福島核廢水進入太平洋的放射性物質,最後還是會聚集到人類的身上,哪怕經過了處理和稀釋。

作為非專業人士,我也不好對上述觀點做什麼評價。

但可以肯定的是,東電和日本政府,將會因為福島核電站事故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在事故發生前,東電就有着數據造假和瞞報遲報的累累前科。

在事故發生後的第一時間(應急處置階段),東電和日本政府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心懷僥倖,錯過了最佳救援時間,以至於一個原本有可能控制在4級的核事故,硬是發展成了最嚴重的7級事故。

在後續長期的處置階段,東電再次發揮出了數據造假和拖延隱瞞的「傳統藝能」,引發了國內外的輿論危機和信任危機。

在最終處置方案的確定過程中,日本政府不顧國內外的反對,急不可耐地推動「海洋放出」方案儘快在內閣會議通過。

他們只想以最低的成本,儘快把這個燙手山芋扔給全世界一起去承擔,毫無責任和擔當。

然而可笑的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對日本在福島核事故的處理上,給出了高度評價。

「透明」「安全」這樣的詞用在這件事上,究竟是在侮辱誰的智商?

更可笑的是,國務卿布林肯竟然在推特上專門「感謝」了日本,感謝日本在處理福島核電站核污水上作出顯而易見的努力,並表示期待看到日本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繼續協調。

看到這條推特,我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上個月美國和日本發布的聯合聲明。

在這份美日聯合聲明中,兩國批評中方行為與現行國際秩序不符,對國際社會構成挑戰,並且還就台灣、南海、涉疆等問題說三道四。

要知道,在特朗普執政時期,安倍政府一度和中國打得火熱。

這一點,我還專門在關於安倍和日本的歷史文章中做過分析。

結果現在拜登一上台,日本就對中國進行了「背刺」。

不出意外的話,這就是日本交給美國的「投名狀」:

日本通過加入美國組織的「反華陣營」,換取了美國在福島核問題上對日本的支持。

一項事關全人類安全健康的議題,變成了美國和日本政治交易的籌碼。

就是這麼的現實和無恥。

最後,對於我們來說,除了加強檢測,禁止日本的海鮮進入,以及保留索賠的權利之外,還應該銘記這段歷史。

否則,二十年後,日本人就會說,「這是以前的日本人做的事,和現在的我們沒關係,我們無罪,我們也是受害者」。

五十年後,他們就會試圖徹底否認這段歷史。

要知道,在南京大屠殺這件事上,日本就是這麼做的。

我們不會忘記也不該忘記這些歷史。

如果我們自己不記住,日本就會試圖篡改它。■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