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重化工業初具規模的印度,怎麼就「缺氧」了?

科工力量

在全球疫苗用量上升、疫情整體趨緩的大背景下,印度卻出現蔓延速度、廣度、烈度均遠超紀錄的疫情「海嘯」。

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瘋狂增長,連續多日超過35萬,截至5月1日超過40萬,已完全擊穿印度的醫療健康防線和社會經濟組織。這輪疫情「海嘯」的規模之大、傳播之廣、來勢洶洶,使印度單日新增確診病例佔全球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還催生出一場自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其他地區都從未出現過的「供氧危機」。

根據印官方醫療機構估算,印度現存300多萬新冠肺炎患者中,大約只有5%至10%需要用氧,但在已入院的患者中,卻有超過一半的人需要用氧治療。由於印度單日新增確診人數仍在火箭般躥升,且尚未見頂,印度醫用氧氣供求關係出現斷崖式缺口。

現在,「保持呼吸」就是印度患者最大的奢望。由於嚴重缺乏氧氣瓶、制氧機,無數本可以痊癒的病人無奈失去生命,而因缺氧窒息死亡的患者甚至不被印度官方納入疫情死亡統計。印度官方預測疫情新增人數將在5月中旬出現拐點,然而就目前政府無力的動員能力和薄弱的基礎設施來看,因疫死亡人數的拐點或許還看不到。

為什麼曾號稱「戰勝疫情」的印度卻爆出「供氧危機」這種人所未見的低級失誤?號稱重化工業初具規模的印度,為什麼連氧氣這種基礎工業氣體也無法足額供給?

莫迪政府決策失誤

造成「供氧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莫迪政府嚴重誤判疫情,認為印度在第一波疫情中的高感染率已經能夠形成「群體免疫」。2020年底至2021年年初,印度疫情蔓延速度明顯減緩,也被認為是群體免疫在起作用。換言之,莫迪政府當時判斷,印度已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在這種自滿情緒中,莫迪政府並沒有從第一次疫情危機中吸取足夠教訓,尤其是沒有加強防疫物質的生產和儲備。

與此相反,疫情大為緩解後,莫迪政府2021年面臨包括西孟邦等地方選舉的壓力。為了助選,莫迪政府匆匆重啓經濟、開放社會管控,甚至對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基本防疫措施也不再強調。最致命的是,莫迪政府為標榜抗疫勝利,甚至恢復大型體育賽事、主要宗教節日慶祝、大型助選集會活動等。自滿的政府、懈怠的民族、變異的病毒、匱乏的資源,這些因素共振加強,共同促成了印度第二輪疫情「海嘯」。

莫迪政府未吸取第一波疫情的經驗教訓,並認為自己對第一波疫情「反應過激」——2020年疫情暴發初期實施全國性封城是矯枉過正,導致印經濟陷入規模空前的斷崖式下跌。

2020年下旬疫情「好轉」以後,莫迪熱切希望推動經濟恢復,因此這個時期印度全國產出的氧氣,50%仍用於工業生產而非進行戰略儲存用於醫療用途;而同一時期,印度對外出口的氧氣更是同比上升了近一倍。直到2021年4月22日,莫迪政府才依據法院禁令,將90%的氧氣產量限定於醫療用途。

氧氣運輸通道不暢

印度醫療體系非常「印吹死挺」,之前就有不少不瞭解情況的國人大肆吹噓「印度全民免費醫療」「藥品質優價廉」等。然而,真實情況是,印度公立醫院資源極其緊張,普通患者平常就要排長隊才能得到救治,遑論疫情衝擊的非常時期。

與收費較高、資源豐富、設備齊全的私人醫院相比,公立醫院總體資源緊張,大部分都沒有配備專用制氧設備和氣體輸送管道,醫療用氧仍嚴重依賴氧氣鋼瓶。因此,在疫情「海嘯」來襲之後,用氧量急劇上升,氧氣瓶週轉成了最大的挑戰。

據印度政府最新統計,2021年4月印度每日氧氣產能約為7500噸,但目前醫用需氧量大約為6000噸左右。換句話說,儘管目前疫情「海嘯」推動全印需氧量暴增,但現有產能理論上仍能夠完全滿足需求。然而,關鍵問題在於氧氣跨區運輸——印度氧氣供應主要集中於印度東部和南部鋼鐵和化工地帶,而氧氣需求則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疫情重災區。在疫情衝擊背景下,印度短期內很難找到足額液氧運輸罐車和鋼瓶將生產出來的氧氣輸送到醫院手中。這就導致東部、南部地區氧氣積壓,而北部、西部地區「一氣難求」。

制氧廠生產的氧氣並非氣體,而是高純度(99.5%)液態氧。液態氧需要低溫儲存在專用鋼罐內。由於醫用氧氣使用相對較為分散,首先需要從制氧廠將液態氧運輸到氧氣轉化分配站,並經過復溫轉化成高壓氣態氧,再被分裝到醫院使用的圓柱狀氧氣瓶中。

氧氣瓶是儲存和運輸氧氣用的高壓容器,一般用合金結構鋼熱衝、壓制而成,其實製造工藝不算複雜,但質量要求較高。因此,生產製造時要嚴格按照程序和規範生產,一旦質量不合格的氧氣瓶流入市場,不僅不能救命,反而會成為索命「炸彈」,十分危險。

其實,莫迪政府不是沒有準備過如何應對氧氣短缺。2020年第一波疫情爆發前,印度政府從未積極參與過醫院氧氣供應問題,而是由醫院自主與供應商交易。或許有所預見,印度政府在此後迅速建立了一個「部際官員小組」以監測和確保氧氣在內的基本醫療物資供應和區間調動,但這一原寄予厚望的新機制卻在本輪疫情中手忙腳亂,無所作為。

除此之外,早在2021年1月份,印度政府就計劃划撥2700萬美元緊急專項資金,打算在全國主要醫院周邊建立162個制氧廠。但是,4個月過去,根據衛生部統計,僅有33座完工。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由於印度法院限令將90%氧氣產量用於醫療用途,但是製造液氧罐車和氧氣瓶又需要用到大量氧氣,這使得印度深陷將有限的氧氣產量用於醫療,還是用於生產設備的悖論。

4月25日,《澳洲人報》以《莫迪將印度帶入病毒末日》為題,痛批莫迪政府;此文在印度政府引發巨大爭議。

政府缺乏宏觀調控,市場混亂

由於莫迪政府完全沒有料到本輪疫情「海嘯」,並自滿地相信印度已形成「群體免疫」,這使得政府完全沒有儲備包括氧氣在內的醫療物資。疫情「海嘯」來襲後,莫迪政府又沒有中國政府的那種動員、協調、管控能力,實施醫療物資政府統管並限價,於是又為不法商人大量囤積物資創造條件。

據BBC報導,印度醫院人滿為患、缺乏床位,大量新冠肺炎患者只能在家中「自救」。由於氧氣瓶、制氧機在市場上早已供不應求,印度氧氣瓶黑市價格目前已暴漲至少10倍。而且由於政府並未提前儲備足夠物資,即使公立醫院也只能依賴黑市購買天價氧氣,而這使很大一部分患者只能面臨缺氧而死的結局。

然而,黑市氧氣價格暴漲的背後不僅僅是氧氣供給調配障礙,也有商人牟利的動因。有印度醫院透露,「黑市上的氧氣根本消耗不完,但是醫院就是缺乏資金,被商人卡著喉嚨 ‘斷氧’」。

與此同時,印度各地方政府也在想盡辦法保證本地的氧氣供應,以鄰為壑的故事正在上演。德里和北方邦、哈里亞納邦之間甚至爆發了 「氧氣爭奪戰」。德里和北方邦互相指責對方轉移自己的氧氣配額,而哈里亞納邦則直接控訴德里「搶劫」該邦氧氣罐。此外,還有多個邦的政府禁止氧氣及氧氣運輸車輛離開本邦。氧氣運輸遭到擾亂,各地方邦之間的「理性人」行為導致了經濟學意義上的群體無效率,受難的卻是疫情重災區的百姓。

寄託巨大希望的美國不值得信賴

2020年以來,印度與美國在戰略層面空前趨近,在兩國聯手合圍中國的問題上打得火熱。莫迪政府無論是參與美日印澳四邊機制,還是爭當馬前卒封禁中國APP,都表現出明顯的「拉美遏華」之態。然而,到了疫情的關鍵時刻,兩國「塑料兄弟情」就顯出原型。早前,莫迪政府視擴大疫苗接種為「救命稻草」,但現實卻是美國對疫苗原材料的出口禁令,將導致印度的疫苗生產線不得不在幾周內停產。

目前,美、日、澳等均已封堵幾乎所有的對印交往渠道,全面斷航正在迅速形成。美英等國表態有意支持印度抗疫,但實際行動寥寥。4月26日,300台制氧機在美國裝上印度派去的飛機,這種援助顯然更多是姿態性的。幾百台制氧機對印度來說杯水車薪,印度現在需要的是幾萬台、甚至幾十萬台。同時,美國對印度急需的疫苗原料出口繼續保持限制狀態。

與此形成強烈對比的是,4月2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一直高度關注印度的疫情形勢發展,對印度國內近期疫情形勢惡化表示誠摯慰問,表示願意幫助印方抗擊新一輪疫情。4月30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同印度外長蘇傑生通話,表示中方願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據統計,今年4月以來,中國已向印度提供了5000多台呼吸機、21569台制氧機、超過2148萬個口罩和約3800噸藥品。

4月30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通電話。當晚,蘇傑生連發三推通報通話內容。

值得玩味的是,儘管印度面臨「供氧危機」,但莫迪政府也許出於地緣政治的對華疑懼心理,也許是出於處處與中國相比的「喻亮情結」作祟,抑或是怕「拿人手短、吃人嘴短」而不想輕易對華和解,不願直接向中國進行公對公的求助,而只允許部分私營企業以瘋搶之勢從中國採購緊缺物資。中國氧氣鋼瓶、制氧機、工業氣體運輸設備產能獨步全球,而莫迪在疫情火燒屁股之際卻仍故作清高,這顯然不是明智之舉。■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