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衝突再升級,一文讀懂巴以衝突背後的歷史根源

歷史的書籤

巴以衝突的歷史根源,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到底有多久遠呢?

公元前十一世紀,大概相當於中國的西周初期。

本是同根生

相傳,以色列人的先祖亞伯拉罕原來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有一天,耶和華他老人家忽然顯靈,叫亞伯拉罕離開自己的居住地,按他的指示方向前進。亞伯拉罕沿着耶和華的指示一直前進,當走到迦南時,耶和華再次顯現,並告訴亞伯拉罕,他要把迦南一帶土地賜予亞伯拉罕和他的後人。

應許之地的具體範圍,紅線是《民數記》的範圍,藍線是《以西結書》的範圍。

「亞伯拉罕」在希伯來語中有「多國之父」的意思。相傳亞伯拉罕娶妻撒拉,撒拉的婢女夏甲也一併嫁了過來。亞伯拉罕先與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十四年後撒拉也生下了兒子以撒。

以撤出生以後,撒拉發現以實瑪利經常欺負以撤,便慫恿亞伯拉罕將夏甲母子趕走了。夏甲母子不得已選擇來到巴蘭曠野居住。

可蘭經認為以實瑪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聖經則指出以撒的兒子雅各是猶太人的祖先。所以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有着共同的祖先,猶太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都以亞伯拉罕為先知。

以色列民族的興衰史

迦南地大致相當於今日以色列、西岸和加沙,加上臨近的黎巴嫩和敘利亞的臨海部分,在以色列人心中,這塊土地對他們來說有着特別的含義,他們把他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

但由於某些原因,一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紀,以色列人才在這塊土地上建立了他們的第一個國家——以色列聯合王國。

以色列聯合王國曆時三代,共一百多年。第二代國王大衛王將都城遷往耶路撒冷,對威脅以色列的民族發動了一系列軍事征服,周邊的小國紛紛成了以色列王國的附屬國。這也為所羅門時期以色列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

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所羅門王是一個擁有超人智慧和無上權力的國王,在他的領導下,以色列王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昌盛。然而全盛之後就必然是衰敗。所羅門晚年,大興土木,建造堡壘、宮室,這其中包括被認為是以色列民族象徵的第一聖殿。除此之外,他還大搞偶像崇拜,逐漸背棄了神的旨意。

神殿

所羅門去世後,以色列王國發生分裂,北方的十個支派便馬上脫離以色列聯合王國,而南方的兩個支派,即猶大和便雅閔,則依然由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領導,自此,約一百多年的以色列聯合王國結束,國家分為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

公元前586年,新崛起的新巴比倫王國攻打猶大王國,很快便攻陷了耶路撒冷。第一聖殿被摧毀,大批倖存的猶太人被擄成為奴隸,自此以後,猶太人被迫背井離鄉,開始了他們風雨飄搖的數千年歷史。波斯、希臘、羅馬、拜占廷等古國先後佔領了他們的家園,在此期間,猶太人在波斯帝國期間曾被允許返回重建耶路撒冷,他們在第一聖殿的遺址上建造了第二聖殿,但到了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由於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的暴政,大批的猶太人遭到殺害和驅逐,第二聖殿也被摧毀。千百年來只有一小部分猶太人一直留在巴勒斯坦地區,其餘的猶太人口則從以色列南部移至北部、或其他大陸。

公元638年,穆斯林從拜占廷帝國手中奪取了該地區的控制權,之後的一千多年這一地區一直被穆斯林帝國所統治(穆斯林帝國在聖殿的遺址上興建清真寺,這也是後來巴以衝突的一個主要點)。到了十六世紀這一地區成了奧斯曼帝國的一個省份,阿拉伯人一直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並與少數仍生活在這裡的猶太人和平相處。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千百年來,猶太人流落到世界各地,過着浮萍一般的生活,在十九世紀末,大部分猶太人寄居於東歐及中歐,備受當地人的歧視和迫害。在他們心中,一直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回到他們的「應許之地」,建立一個以猶太人為主要民族的獨立自主國家。

於是,在猶太復國主義的引導下,大批的從世界各地回到中東,他們從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人手中購買土地,開始在這一地區定居。十九世紀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大約有兩萬七千名猶太人返回這一地區定居,這一時候,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不足四萬人,此時當地尚極少發生穆斯林、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宗教及民族衝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英國對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遭遇慘敗,於是便打算從內部瓦解敵人,他們和奧斯曼帝國的阿拉伯領袖達成協議,號召阿拉伯人起來反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作為交換英國將在戰後承認阿拉伯獨立。與此同時,英國又發表了《貝爾福宣言》,承諾全力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一個以猶太人為主的國家。由此,英國獲得了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支持,有效地削弱了奧斯曼帝國的勢力。

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和《貝爾福宣言》

戰後,奧斯曼帝國土崩瓦解,這一地區由英國人託管。得到了英國承諾的猶太人 開始大批返回這一地區,由此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到了1931年,猶太人在約旦河西岸今巴以地區佔總人口的17%。隨着猶太居民的增多,他們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美國在巴勒斯坦地區問題中的角色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再次出發大規模移民潮,到了1940年,猶太人已佔當地居民總數的30%。

大批猶太人的湧入導致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矛盾急劇激化,再加上猶太激進主義者多次發起針對阿拉伯平民的襲擊,英國政府不得不於1939年針對巴勒斯坦地區的局勢發表一份白皮書,白皮書規定1939年之後的五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七萬五千人到這一地區,此後這一地區不再接收猶太移民。

這份白皮書立刻遭到了猶太人的反對,他們認為這違背了《貝爾福宣言》。值得注意的是,不光猶太人反對,英國的盟友美國也公開反對這份白皮書。

美國之所以反對得益於美國的猶太移民。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而在這些移民中,猶太人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大約有三百萬猶太人移民,這批為數眾多的移民大多是精英階層,從事金融、貿易、律師、文化或者教育行業,是議員以及總統選舉過程中一股不得不爭取的力量(不光當時,現在猶太人在美國政壇依然有很大的影響力,現任總統拜登的內閣成員中有一半是猶太人)。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導致老牌帝國英國急速衰退,與此同時,偏安一隅的新興帝國美國逐漸取代英國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位置,對國際事務越來越具有話語權。

1942年5月,猶太人在美國紐約舉行世界猶太人大會。在美國猶太組織代表的鼓吹下,會議通過了猶太人將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猶太共和國」,並提到了建立一支猶太人自己的武裝力量。1944年,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先後在總統的競選綱領上提出,贊同猶太人建立「猶太共和國」的主張。

美國支持以色列建國的言行,自然得到了阿拉伯國家的一致反對,儘管羅斯福多次向阿拉伯人保證,未與阿拉伯人協商前,美國不會接受任何改變阿拉伯地區現狀的決定。但美國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傾向於以色列的態度,不是欲蓋彌彰就可以遮掩得住的。

劃線而治方案兩面不討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受到猶太人大屠殺的影響,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越來越極端化,巴勒斯坦地區暴力和衝突不斷加劇,令實際控制這裡的英國人很是苦惱。

1947年,鑒於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暴力衝突不斷升級,和平努力受到挫敗,英國政府決定從巴勒斯坦託管地脫身。英國將這一問題拋給了聯合國,聯合國為此專門成立了「巴勒斯坦專門委員會」,並於同年11月表決通過了《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該方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再分為兩個國家,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擁有大約55%和45%的領土,耶路撒冷被置於聯合國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衝突。

從這個方案的內容來看明顯是偏向於以色列的。以色列當時在這一地區有60萬人,約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實際只控制了這一地區6%的土地。不用說,阿拉伯人不會同意這一方案。阿盟委員會高層下令對以色列的猶太平民展開為期三天的暴力襲擊,攻擊建築、商店、以及住宅區,緊接着猶太人組織的地下民兵部隊展開還擊,這些戰鬥很快便蔓延為大規模的衝突,繼而引發了1948年的以色列獨立戰爭。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人在這一方案中表決的態度。英國人估計被兩方衝突攪得心煩意亂,索性當起了甩手掌柜,徹底不管了,在投票過程中直接棄權了。不僅如此,在這一方案被雙方否定後,英國的軍隊在兩方衝突時,徹底袖手旁觀,任由暴力和衝突的發生,並提前結束託管,將軍隊撤出了這一地區。

以色列建國和中東戰爭

在英國的最後一支軍隊撤出這一地區之後,以色列國正式宣布成立。在此之前,以本-古里安為首的建國協會積極籌措資金,購買武器,並以現有的游擊隊為基礎,攻城掠地。而阿拉伯人由於準備不足,且互相之間不信任,讓猶太人佔據了大量土地。

以色列宣布建國十六分鐘後,美國白宮就宣布,在「既定的事實」上承認以色列。三天後,前蘇聯也宣布承認以色列。這讓一眾阿拉伯國家很是惱火。以埃及為首的五個阿拉伯國家在以色列建國第二天便向以色列宣戰,開啟了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序幕。

中東戰爭一共打了五次,原本被一眾阿拉伯國家圍在中間看似處於劣勢的以色列卻越戰越勇,實際佔領的土地也越打越多。這就有了下面這張這兩天在網上廣為流傳的圖。

而原本居住在這些被以色列佔領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在戰爭過程中不得不逃離家鄉,等到戰爭結束後回到家鄉發現家鄉早已被猶太人佔領,而猶太人已經不允許這些難民再回來了。及至今日,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而原本在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很多也開始逃離或遭驅逐,其中有六十萬遷移至以色列,該地區猶太人口在以色列建國一年多後翻倍,由此開始超過阿拉伯人口。

巴以衝突看似是兩個國家之間的衝突,實則這其中的複雜性非同一般。宗教,民族,歷史,以及大國之間的博弈等,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激化,形成了和平之路上的障礙。可以預見,和平不會很快來臨,而在和平來臨之前,必將伴隨着更多的暴力事件發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