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功永在

唐如松

小時候,雖然不至於經常吃不飽肚子,但家裡的窘境我卻是深有感觸的。有些道理只有在長大之後才能明白,一個家庭能夠過上安穩而不愁溫飽的日子,父母的付出有多麼的大。所以,民間有諺:不養兒不知父母恩。

中國歷史上一直都是在為溫飽而奮鬥的,如果說全民不愁吃飽飯,恐怕只有在今天這個社會才能看到。縱觀華夏的二十四史,農業一直都是歷朝歷代最為重視的問題,一般情況下,歷代的君王和朝臣們,對於國家建設都只重視兩個問題,一個是軍備,一個是農業。飢荒的年代,甚至連皇帝都要異地求食。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唐朝就曾經發生過數次這樣的事情,公元682年,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就曾經因為關中乾旱飢荒,長安城中糧食不足,迫不得已率領文武百官前往洛陽‘就食’。說好聽一點叫就食,說難聽一點就是皇帝逃荒。途中,由於糧食太過缺乏,隨行官員竟然有餓死在半路上的。而唐德宗時,又是關中大旱飢荒,保衛皇宮的禁軍也要到街上去討飯吃。如果不是關東糧草及時運到,恐怕唐德宗父子就得被禁軍給煮了填肚子。

皇帝也要外出就食,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不過老百姓那個不叫就食,而是很直白的叫做逃荒或者討飯。逃荒這種事,幾乎貫穿了中國的整部歷史,即便在唐玄宗那個「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時代,也還是不時有某個地方遭災逃荒的事情發生。在大災之年,人們易子而食的慘劇也時有發生。

在我小時候,還曾親眼見過逃荒人。一家三四口人,挑着破爛的棉絮被子和簡單的炊具行走在路上,滿臉的飢色讓我印象頗深。那時候我們管這些人叫做‘討飯的’。趕上吃飯的時候,大部分人家只要鍋里還有飯,寧可自己少吃一點,也會勻一碗出來給他們。那時候的乞討,真的只是討飯,而不是錢財。有一口吃的就足夠了。

現在的年輕人是體會不到那時候對於糧食的渴求。如果想要有直觀的印象,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李雪健主演的《焦裕祿》,那裡面對逃荒有着非常真實的表現。曾經看過一句話,原創不知道是誰說的了:「中國農民但凡有一口飯吃,就不會造反。」的確,中國歷史上絕大部分的農民起義,都跟飢荒有關係。東漢末年的黃巾軍,唐朝末年的黃巢,明朝末年的李自成,都是因為大部分農民吃不飽肚子揭竿而起。最為我們耳熟能詳的是元朝末年的朱元璋。他為了填飽肚子只能去廟裡當和尚,這樣出去討飯的成功率會高一點。但是在那個全民皆飢荒的年代,朱重八就是當了和尚,還是吃不飽飯,為了不被餓死,最後只好參加農民起義軍。所以,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對於農民的利益非常關心,甚至到了變態的地步,但凡地方官有貪腐行為,有苛待老百姓的行為,都是殺無赦的。

但是殺無赦,還是改變不了老百姓餓肚子的事實。因為有些事情並非因為人禍,而是出於天災。天不下雨,誰也沒辦法取得豐收。再有就是由於過去對於糧食作物的品種改良只是靠自然優選,幾千年來,糧食在品種上的優化進度很慢。根據漢晉南北朝一些書籍的記載,那時候一畝水稻田最好時可產稻穀大概在三百六十斤左右,而一般情況下,只能達到兩百斤左右。到了建國前,水稻的畝產也不過才兩三百公斤。一千多年時間,只增加的一倍多一點。所以,在古代上層社會想要過上好日子,就得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以天下而奉一人並不全是統治階層的貪婪,而是因為田裡的產出太少。這也決定了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人口數量是難以增長的。

即便在新中國,飢荒依然時有發生,甚至還出現了大飢荒年代。造成這個結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糧食的單產提高不上去。在糧食總產量不足的情況下,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人們就很難有應對的方法,最後只能餓着肚皮。前不久,我在老家和岳父散步于田間,田埂上生長着一種極像麥子的植物。岳父說那個叫做大麥,現在是野生的,但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也會在田裡種一些這種產量極低的糧食,無它,就是因為它早熟。可以在青黃不接時用來充饑。飢餓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深刻骨髓的感覺。以前咱們中國人見面問好,第一句肯定是「你吃了嗎?」現在呢,大家都說「你好」了,這倒也深刻闡釋了管子的那句話「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本質意思。只有肚子吃飽了,才會有更加禮儀性的問候。否則,就是最本質的問候「你吃過了嗎?」

如今的人們對於飢餓的感覺早已經不復存在,而中國的人口也已經高達十四億人。這樣龐大的一個人口基數,吃飽飯,吃好飯其實更不容易。想一想大致相同國土面積,漢宣帝時人口才六千萬,康熙六十一年的人口是一億五千萬。我所列舉的兩個時代都是他們所在朝代的盛世。所以,糧食產量對人口的支撐是絕對的,而人民對於糧食的需求也是絕對的,這就是民以食為天。

為什麼我們現在可以養活十四億人口?自然是糧食的產量上來了。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當然還有別的原因,那就是人們對於食品來源的多元化導致對主糧的需求減少,國家經濟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從國外進口糧食等等……但如果自己家的糧倉裝不滿,我們是沒辦法讓所有的人都沒有飢餓感的。

讓我們的糧倉裝滿,讓我們的民眾沒有飢餓感,我們得感謝一個人。他就是共和國勳章的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老。他的功績與事迹我就不說了。如今我們能夠吃飽肚子加油幹,為建設新中國出力,袁老是一個大功臣。對於他的評價再高也不為過。所以我就不做評價了,因為沒有資格。

一個國家的穩定,首先就要保證民生安康,吃飽為最基本條件。一個民族的發展必須要萬眾一心,吃飽還是基本條件。民以食為天,如果吃不飽,那麼天也就塌了。

對於袁老來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用自己的壽命心甘情願為他續上一分鐘,一個小時,一天,甚至一年。但這畢竟只是美好的願望。人生自古誰無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我想袁老絕不僅僅只是當代中國人的一座泰山,他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中華民族的歷史來說,都堪稱一座巍巍高山。對於他的逝去,我自然會萬分哀悼,但同時心中也隱隱有一種幸運,幸運的是,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樣一個國家,他老人家畢竟來過了,畢竟做出了如此偉大的事業。這難道不是我們國家的幸運,不是我們民族的幸運嗎。

不多說了,在此向袁老的逝去致以深切的哀痛,斯人雖去,豐功永在。中華的祭祀廟堂上,將永遠有您老人家的一塊豐碑。

痛哀斯人去,神州稻粟皆垂首

淚別偉人離,華夏萬民盡舉哀

一路走好!!!■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