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面前,普京給拜登劃下紅線,重提「古巴導彈危機」

后沙

6月9日,拜登作為美國總統開始了他的首次歐洲之行,在抵達英國後,他首先去了英格蘭東部的米爾登霍爾英國皇家空軍基地,對駐紮在這裡的美軍及其家屬們發表慰問演講。

拜登在演講中強調:「美國回來了!」

他還表示希望拋開特朗普所造的美歐敵意,世界上的「民主」國家將重新站在一起應對嚴峻挑戰。

歐洲媒體除了關注拜登參加G7集團峰會,還有他與北約以及歐盟國家領導人的最高層會談,但議論最多的還是6月16日舉行的美俄元首日內瓦會面。

關於會面地點,瑞士聯邦外交部確認:俄羅斯總統普京與美國總統拜登的會談將在日內瓦的拉格蘭奇別墅舉行。

在與普京會面之前,美國努力展現出一副「強硬」姿態,拜登在6月6日還宣稱要跟普京討論「人權」問題。

他在英國表示雖然美國不想和俄羅斯發生衝突,但如果俄羅斯有「傷害性的行為」,美國將給予強力回應。

普京並沒有直接談論與拜登的會晤,但他在6月5日舉行的聖彼得堡經濟論壇上表示:美國正自信地、堅定地沿着蘇聯道路前進!

這是對美國真誠的祝福,走吧,走吧,走向蘇聯的道路。當初列根就是這樣勸戈爾巴喬夫堅決地走下去……

第二天,普京給了美國及北約一個實質性的回應,他正式簽署廢止《開放天空條約》法案,從此俄羅斯與美歐之間的合法空中偵察活動將被結束。美俄都不虧,它們互有間諜衛星監視對方軍事調動,歐洲則成了最大輸家。

普京更是給拜登劃下了一道紅線–北約東擴不得包括烏克蘭!

普京在《俄羅斯24》電視台節目上表示,「總得有人來想一想,俄羅斯將如何應對北約東擴,想一想俄羅斯不可碰觸的紅線在哪裡?」

普京指出,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那麼從哈爾科夫發射的導彈不到10分鐘就能抵達俄羅斯中心地區。

為了把話說得明白,普京還用當年美蘇「古巴導彈危機」來作比喻,如果俄羅斯在古巴部署導彈,導彈發射後15分鐘將抵達華盛頓。要讓導彈在7-10分鐘內抵達,那麼就得把導彈部署到墨西哥北部或加拿大南部的邊境。他問:「這對美國來說是不是紅線?(美國如果將烏克蘭納入北約),這對我們是不是紅線?」

歐美媒體稱普京所說的導彈都是指核導彈,美蘇之間「古巴導彈危機」曾是西方國家和民眾的一場噩夢,心有餘悸。

普京之前多次強調過,誰也不能保證烏克蘭不加入北約,包括那些不支持烏克蘭加入的北約成員國。

雖然德國和法國一直在阻止烏克蘭加入,但這要取決於柏林和巴黎的立場,俄羅斯的國家安全要寄托在法德身上嗎?

也就是說,普京拿「古巴導彈危機」警告美國,也是在警告歐洲:俄羅斯不會依靠它們阻止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只相信自己的核導彈。

美俄歐因為烏克蘭問題明爭暗鬥,好笑的是,當事國烏克蘭卻像個籌碼,它既沒有話語權,更沒有決定權,只能任人擺布。

拜登來歐洲前,5月28日北約已經決定將6月14日峰會大門對烏克蘭(夥伴國)關閉,不邀請澤連斯基參加會議。

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在新聞發布會抱怨稱,不能理解北約的決定,「今年怎麼能夠不邀請烏克蘭讓某種形式參與北約峰會呢?」

流浪狗怎麼可能上得了酒席?烏克蘭政客們居然還要抱怨。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對《法蘭克福彙報》表示,他呼籲柏林向基輔援助一些武器裝備。6月1日,德國外長馬斯回應:我們已向烏克蘭民生領域投入了20億歐元,武器無助於問題解決。

6月5日,澤連斯基又對美國媒體AXIOS抱怨說,美國放棄制裁北溪2項目,他真的很吃驚,美國是反對北溪2最後的堡壘,只有美國能阻止該項目。拜登應當比前總統更了解烏克蘭,所以,他很吃驚,很不愉快。

一個喜劇演員,活生生把國際政治演成了鬧劇,他不說這些話還好,說了反而自取其辱。誰會在乎一個乞丐式的總統?一個毫無獨立性的國家?

澤連斯基感到不愉快又能怎麼樣?

美國需要烏克蘭時,拿來用一用,不需要時,直接關在北約門外。當狗還要有狗的覺悟,不要亂叫,不然就是個笑話。

大家都在關心烏克蘭問題,但大家都不在乎烏克蘭。

既然北約已就烏克蘭加入問題如此低調處理,那麼普京為什麼要把此事看得如此重要?

因為美國正準備在歐洲,尤其是俄羅斯與北約成員國邊境加強核導彈部署。普京強調烏克蘭,也是在敲打鄰近的中歐國家。

歐洲一家民調公司(K C)發布一份報告,稱有57%德國人反對在德國境內存放核武器,而中東歐和加拿大支持在本土存放核武器的人數要多於反對者。

在北約峰會之前,搞這些部署核武器的民調,明擺着是劍指俄羅斯,對歐洲輿論做一些測試。

然而,如果美國要在俄羅斯附近實施部署核導彈陰謀,那麼,就可能重演當年「古巴導彈危機」。

危機始末

蘇聯在1962年向古巴秘密運往可裝載核彈頭的導彈,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維護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政權。

1961年4月17日,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指揮下,古巴逃亡分子組成武裝隊伍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進行登陸。但這次軍事冒險由於情報泄露,古巴軍隊早就準備,遭到了徹底失敗,也是CIA最為恥辱的時刻。

受到嚴重安全威脅的古巴向蘇聯進一步靠攏,蘇聯也得到了在古巴進行軍事部署的條件。

二、美國在土耳其部署了中程導彈和短程導彈,嚴重威脅着蘇聯本土和黑海艦隊安全。

1962年3月份,美國已完成了在英國、聯邦德國、土耳其、意大利、希臘等北約範圍內的導彈部署計劃,覆蓋了蘇聯絕大多數工業城市。

蘇聯依靠外交手段讓美國撤回導彈,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美蘇核平衡出現了嚴重失衡,蘇聯必須通過軍事力量部署「扳回一城」。

在這兩個因素交織作用下,古巴成了對美國進行核反制的最理想地點,而古巴與蘇聯是結盟關係。

為了實施軍事計劃,蘇聯外交部不斷炒作德國的西柏林問題,成功轉移了白宮視線,否則白宮可以更早察覺。

1962年5月第一個周末,赫魯曉夫召見了一位神秘人物阿列克謝夫,他的公開身份是蘇聯駐古巴大使館參贊,但真實身份是克格勃美洲地區負責人,赫魯曉夫讓他接任駐古巴大使。

第二天,赫魯曉夫請他到別墅開會,在場的外交部長葛羅米柯和蘇軍導彈部隊將領,赫魯曉夫指出:阿列克謝夫的任務是告知並爭取卡斯特羅的同意,蘇聯準備在古巴部署核導彈,但不直接明說蘇聯已做出決定。

赫魯曉夫進一步表示,在美國11月4日國會選舉前不走露任何風聲,等選舉結束,讓美國接受這個既成事實,就像美國在土耳其部署導彈一樣。

阿列克謝夫回古巴探詢卡斯特羅態度,卡斯特羅聽完十分平靜,只是說需要跟戰友們商量一下,他本人同意這項計劃。

6月,勞爾.卡斯特羅(老卡的弟弟,2021年5月剛剛辭去古巴最高領袖職務)率團訪蘇,與蘇聯國防部長馬林諾夫斯基元帥草簽了一份協議。

切.格瓦拉與卡斯特羅過目後,又增加了一些協議條款,赫魯曉夫照單全收。

行動由格裡布科夫將軍負責,導彈由蘇軍掌控,安排85艘大船從全球不同港口運送導彈零部件和工程師,共計183趟。

美國情報部門有所察覺,但白宮沒有想到蘇聯敢把核導彈運進古巴,認為這是常規武器援助。

直到10月14日,美國U2偵察機才拍到古巴的導彈發射場。

16日,所有偵察照片放到了肯尼迪總統的辦公桌上,美國導彈專家確認,毫無疑問蘇聯已有能力近距離對美國實行快速核打擊。

肯尼迪立刻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成立危機處理小組,確定了先外交,後軍事的方針。同時緊急通報法國總統戴高樂、西德總理阿登納等歐洲政要。

10月18日,葛羅米柯來到紐約參加聯合國會議。國務卿臘克斯馬上邀請他來華盛頓,稱肯尼迪總統想在當天與他會面。

葛羅米柯在回憶錄曾寫到:他不清楚肯尼迪是否已經確知導彈事件?但美國人不提,他也決不會主動提。

雙方在白宮玩了一場心理遊戲,葛羅米柯不提可以理解,但肯尼迪不提則令人費解,否則為什麼把他請到華盛頓,而最終放棄攤牌機會?這也是美國歷史學界一個不解之謎。

10月22日晚上7點,肯尼迪發表了對全國電視講話,公開了此事。

美國廣大愛國民眾,聽完講話後,紛紛深入揭批蘇霸的無恥行徑,全世界熱愛和平的民眾團結起來,一定不能讓野心家陰謀得逞。

10月23日肯尼迪下達海上隔離檢查令,要扣押蘇聯船隻。

24日,一艘蘇聯貨船慢慢駛向那條看不見的隔離線。美國電視台進行了直播,主持人嗓音都已經變調:「四海里、三海里、兩海里,船會停下來嗎?一海里了,最後一海里了。」蘇聯貨船駛過了隔離區,美軍沒有開火,危機暫時解除。

實際上,真正載有核導器設備的船隻已經折返,遠離隔離線,大家心照不宣。

莫斯科向白宮發報,重申導彈純屬防禦性,順便譴責了一下美國的檢查令,表示用和平手段解決危機。

沒等白宮商量好如何回應這封電服,赫魯曉夫第二封電服又到了,「所謂的蘇聯進攻性武器可以撤回,但美國要撤回土耳其的導彈,相互承諾,並交由聯合國認定。」

美國同意撤回土耳其導彈,但時間需要四個月,因為流程上必須照顧北約小弟們的情緒,流程走一下。當時白宮只有肯尼迪和他弟弟(莫斯科的聯繫人)兩個人知道這個交易,希望蘇聯能理解,並保密。

10月28日,蘇聯電台用英文播送赫魯曉夫聲明,蘇聯同意在聯合國監督下,拆除古巴導彈基地。

10月30日,小肯尼迪通知蘇聯大使,總統肯定會覆行協議,但不會簽署任何書面文件,美國的行為等於把北約給賣了。

危機到此為止,人類也避開了一場浩劫。

中國這期間在邊境把印度痛揍一頓,沒有人有時間關心一下三哥。

幾十年過去了,美國又想在歐洲搞核導彈陰謀,並遠比當年更靠近蘇聯中心地帶。

美國決不會因為莫斯科態度溫和而放棄核戰爭的可能,如果普京示弱,向拜登表示友善,那麼,美國就真的會將核導彈部署到烏克蘭境內。

普京的警告,被歐洲媒體認為是核戰爭威脅,其實,歐洲只要清醒一點,就應當知道,這才是維護歐洲和平的唯一手段。

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只有那些能摧毀美國的核導彈,才是美國唯一能聽懂的語言,唯一能接受的和平方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