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有4大啟示

占豪

河南暴雨洪災,截止到昨天(23日)死亡25人,那時候就知道人數還會增長,因為有些失蹤人口還沒統計,今天就增長到了33人,還有8人失蹤。看到這些數字,心中無比難過,但那麼大的災難,原來不敢想會有多少傷亡。

不過,中國的洪災傷亡,反而成了英國BBC嘲諷中國的一個點。很顯然,英國BBC的意思是,投入500億建成「海綿城市」建在哪了?是不是當年吹的牛吹破了?嘲諷得雖然很隱晦,但意思都到了。

那麼,BBC這次嘲諷的500億建海綿城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根據鄭州《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0年)》公示,他們建成了5162公里長的排水管網,包括主城區的191條行泄通道;建設改造具蓄水與凈水功能的海綿公園、濱河生態緩衝帶,再生水利用率達50%。

是的,提出規劃是在2017年,目標是在2030年投入534億建成「海綿城市」,所以這是14年的規劃,也就是說14年完成規劃的工程。那麼,現在完成了多少呢?根據鄭州公布的相關數據,2020年海綿城市建成達標面積佔22.5%;消除易澇點125處,佔比77%。也就是說,這個「海綿城市」的規劃是在按計劃進行,距離建成還有近10年時間。

而且,所謂「海綿城市」也不是說有能力吸無限量的水,像這次鄭州的降雨量千年一遇,太大太大了,再怎麼海綿也吸不完!1個小時超過200毫米,相當於150個西湖的水1個小時內倒到了鄭州市,24小時降水超過550mm,相當於鄭州近一年的降雨量,這什麼城市能頂住?任哪個城市也頂不住!

所以,要防這些災害,還不僅僅是基礎設施的問題,包括安防設施、安防意識、自救能力等等,都需要提升。

譬如,這次鄭州地鐵因雨水倒灌淹死人的情況,就是沒考慮到這種特殊情況,那我們該如何做好更高級別的防範就非常重要了,這是需要我們完善的地方。不過,500多人被困地鐵車廂,再晚一會五百多人可能就真的救不出來了,那後果將不堪設想。

還有地鐵的運行機制,對未來雨量的監控判斷和地鐵運營的機制的聯動,都是需要完善的。無論別人是不是故意嘲諷我們,我們還是要看到我們的漏洞和問題。

當然,英國的基礎設施相比中國,已經有很大差距了,所以英國根本沒有資格嘲諷中國。就在前幾天,英國首都倫敦在暴雨之後就發生了嚴重內澇,英國的地鐵、火車也都不得不停運,但那個雨與鄭州的雨完全不一個級別。

當然,英國在洪水預警方面還是有系統的,早在2009年4月英國就成立了「洪水預報中心」,綜合利用氣象局的預報技術和環境署的水文知識,就強降雨可能引發地表水泛濫風險發布預警,把強降雨預警向郡一級發布,並幫助地方相關部門和機構應對洪災。

不過,看完英國「洪水預報中心」對強降雨的定義,我們就知道其實英國的應對能力遠不如中國:1小時降雨量達30毫米,3小時降雨量達40毫米,或6小時降雨量達50毫米,都叫強降雨。那鄭州這次降雨量多大呢?按照英國1個小時降雨量達30毫米就是強降雨的話,鄭州這次的強降雨水平,在那一個小時內是英國強降雨標準的近7倍。1個小時30mm和1個小時200mm以上,完全不一個量級。所以,如果鄭州這次降水水平的強降雨量,真的砸到了英國倫敦,那情況恐怕要比鄭州糟糕得多!

當然,英國怎麼樣我們就不去假設和評判了,和他們一個2018年開始給倫敦地鐵加空調,一直要加到2030年才能完成的國家我們沒法去比較,大家的要求都不一樣。

但是,經過這次鄭州暴雨水災,占豪還是想談談個人認為的四個啟示:

一、加強公民自然災害的安全防範意識教育,從根本上解決「預而不警」的問題

其實,如果大家注意觀察,會發現過去幾年異常天氣增多了,因為異常天氣造成重大災難傷亡的事件是時有發生的,而且越是落後的地區遇到自然災害越容易出現傷亡。然而,面對這種情況,老百姓對預警的提示普遍還是缺乏認知。很多預警早就通過短信、微信、新聞和社交媒體傳播了,但很大多時候很多人看到當沒看到,不當回事,心理上缺乏警覺,該幹嘛幹嘛,結果導致意外傷亡增加。甚至,有時候預警提示的情況並未出現,結果反而促成了公眾「狼來了」的心理。

考慮到很多傷亡都是因為認知不夠和防範不足所致,我們應該在公民教育上下功夫,提升公眾對自然災害安全防護意識的認知,讓大家在對預警有足夠的防護意識,在思維邏輯上解決防護意識和防護能力的問題。有了科學認知,自然就能更好應對,減少傷亡。

二、加強預警體系的組織建設,在機制上徹底解決「預而不警」的問題

所有的自然災害都來得突然,沒有足夠準備自然措手不及。對於自然災害,我們一方面是預測分析,另一方面就是需要在防範上下功夫。我們基層是不是有預而不警的問題呢?答案肯定是有的,很多自然災害中的死傷和財產損失,其實我們都是可以通過提高防禦能力來降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機制上解決「預而不警」的問題,才能提升基層減災防災的能力。

占豪這裡有一個建議,我們完全可以在各層級設置自然災害防範預警的傳導機制,在基層單位則設置具體負責的防災減災安全員機制,對基層防災減災進行定期專業培訓,並且由安全員再對基層進行定期普及常識以及抗災減災的引導。當出現重大災難預警時,安全員就能在基層進行動員,對減災防災進行指導,在災害來臨前儘早做好防範,遇到災難也有更加專業的人進行科學引導。

三、加強基層救援知識的科普,盡量減少次生災害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很短的現場視頻,一個衚衕出現塌方,一個人掉進塌方洞穴,上面三四個人架其胳膊正在施救,當時局面已經非常危急,雨水繼續向塌方處奔涌。由於水流湍急,塌方隨時可能擴大,情況非常危險。此時,無比需要專業的人更快速地配合救援,才能更快救人並減少次生災害。

然而,現場的情況卻令人吃驚。一群人,拿着傘或舉着手機在旁邊圍觀,他們對現場的危險毫無察覺,一無所知。不久,有兩個打傘的人過於好奇靠近到塌方處的邊緣,由於塌方處突然受力增大,導致進一步塌方,正在施救的3個人和被施救者4人瞬間消失在塌方深處不知所蹤,生死未卜。整個過程只30秒。

從現場情況看,無人懂塌方救援知識,甚至對塌方缺乏基本認知,不但沒有防範,甚至還因好奇而平添危險並釀惡果。因此,加強基層自然災害救援知識普及對減少人員傷亡或次生災害發生非常必要。類似這種事情出現傷亡,很顯然是因為對事物的無知導致的。

四、建議基於大數據建立異常天氣防災減災分析體系和預警信息的多渠道傳播機制

坦率說,我們現在的預警機制是已經能把預警信息傳遞到大多數人手上的,但對普通人來說,相關預警信息對他們來說缺乏一個系統的認知。與此同時,相關預警雖然有,但諸如天氣等預警可能帶來的後果,以及相關減災防災的知識、自救的知識都是缺乏的。

那麼,我們是否能在我們現在已經較高的預報天氣高準確率的基礎上,針對不同區域有一個提前預報自然災害發生的能力呢?我們能否根據大數據把相關的災難有一個相關的防範預警和應對措施呢?這些,其實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來進行模擬研判,可以建立跨學科、跨地區、央地結合的異常天氣防災減災進行預判分析,並基於相關信息提出防範建議。

當我們有了更加準確的預判,尤其是能更早提出防災減災的建議,就能更早防範可能爆發的災難。我們根據預判,在社交媒體上多做預警式傳播,通過科學預判、早期預警和防範建議等,來達到更早讓公眾了解情況並做防範的目的。只要這些做好了,防災減災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中國在進步,但我們還需繼續努力取得更大的進步!我們不能像美國英國那樣不思進取,還總是黑他國,在發展商拖世界後腿!只有我們讓他們脫了鞋都追不上我們,我們真的甩開他們,他們才會服氣!西方國家,畏威而不懷德!■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