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雅典奧運會那會兒,主流的網絡社交方式還是BBS論壇和MSN、QQ啥的。我記得我MSN上有一位呆灣網友,當時雅典奧運會獎牌榜中國一開始衝得很快,跟呆灣網友聊起獎牌榜時,呆灣網友酸酸地說了一句:「大陸有那麼多人,以後奧運會你們自己玩就行了。」
我對這句話印象特別深,記了十幾年。因為我那時候被呆灣網友這樣一說,還真有點吃癟,覺得咱們的奧運獎牌好像真的是靠巨大的人口基數砸出來的。
只是我並沒有想到:假如按照呆灣網友的邏輯,只要靠人多就能砸出獎牌,那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印度,豈不應該是獎牌大國?
彼時我對世界還很不瞭解,對印度也完全沒有任何概念,隨著對印度瞭解的增多,就會很難忽略這個問題——印度人口那麼多,奧運獎牌怎麼這麼少呢?印度從1900年第二屆奧運會就開始參加,截止到這次東京奧運會卻只得過9塊金牌,共計29塊獎牌,還比不上我們在一屆奧運會上的斬獲;有幾屆奧運會甚至是顆粒無收,這是怎麼回事兒呢?十億人難道還出不了一個奧運冠軍嗎?
印度在歷屆奧運會上的全部斬獲(截止本文發佈),可以看到印度參加奧運的運動員越來越多,名次卻越來越低。
01、對體育運動的排斥
大家有沒有想過,群眾體育可以是老百姓平時的休閒娛樂方式,但競技體育其實是一種「貴族」的特權。別的不說,就說我有時候去健身房路上看到那些搬磚的農民工,會覺得這個世界很荒謬——這些人在通過消耗寶貴的卡路里賺錢,他們需要煩惱的是如何獲得足夠的卡路里;我需要煩惱的卻是如何消耗多餘的卡路里……雖然我跟真正意義的「貴族」扯不上關係,但跟這些人相比,我無疑屬於擁有特權的「貴族」,因為我攝入的卡路里足夠支持我進行各種體育運動。
對窮人來說,搬磚難道不比訓練香?
印度這個國家,好多人還在為填飽肚子犯愁,搞體育花錢花力氣不說,還耽誤掙錢。對窮人來說,舉槓鈴有什麼出息?搬磚賺錢不香嘛?更何況,在印度社會的觀念里,「貴族」正是那些不需要流汗也不會被曬黑的人,這是寫在種姓制度裡面的。種姓越高的階級,越是偏向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則是低賤的,有錢人舒舒服服坐在辦公室裡吹空調不香嘛?幹嘛非要流臭汗搞體育?於是呢,搞體育在印度就成了個悖論——有條件搞體育的「貴族」往往不願去碰體育這種要曬太陽要流汗的「髒活兒」;不介意搞體育的窮人卻沒有經濟實力去脫產搞體育。培養一個職業運動員有多燒錢就不用我來說了,而且這玩意兒還屬於高風險高投入低產出,除非你成為頂尖選手,否則很難回本。
我們國家早年雖然也不富裕,但我們願意用「舉國體制」來培養運動員,發展我們的體育事業。可印度這個國家,本來就自上而下覺得搞競技體育不是一件體面的事情,缺乏國家政策扶持;同時對資本來說競技體育也絕不是一個高回報率投資方向,他們更青睞球類運動這種群眾體育。想要發展競技體育,那真的只能靠個人的理想和情懷,然而理想和情懷往往又不得不屈服於現實的生計問題。《摔跤吧!爸爸》(Dangal)這個電影講的不就是個情懷的故事嘛,但電影裡面只給你看到了一個成功的「爸爸」,現實中卻至少有一百個一千個失敗的「爸爸」。
想要做運動員還牽涉到另一個問題——吃肉。運動員的飲食特別有講究,而在印度素食很普遍,飲食禁忌特別多,很多人就算吃肉往往也只吃特定的肉,更別提其他五花八門的忌口了。你說一個吃牛肉的人和一個不吃牛肉的人同台競技,通常來說吃牛肉的那個肯定更有優勢吧?光是不願吃肉的問題,就足以篩選掉一大批印度人。印度人要想搞體育,除了要克服「買肉」的經濟負擔之外,還要克服「吃肉」的心理障礙。
印度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才歷史上第一次拿到了一塊個人項目金牌,項目是10米氣步槍,就是咱們東京奧運會首塊金牌的項目。這個歷史突破讓印度人高興壞了,政府和私人機構總共送了冠軍阿比納夫(Abhinav Bindra)2000萬盧比的獎金,按照2008年的匯率接近400萬人民幣。其實這位冠軍並不是國家培養出來的,而是他的土豪家庭花錢砸出來的,專門送到德國去訓練射擊。阿比納夫本人畢業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MBA,是一家軟件公司的CEO,屬於坐在辦公室里吹空調那種人。大家看氣步槍這個項目,簡直完美地適合印度貴族——不用流汗,甚至可以不用吃肉。而且射擊這個項目能不能出成績本身存在一部分的偶然因素,北京奧運會上阿比納夫屬於超常發揮,後來就沒能「再現輝煌」。
可不是說生命在於運動嘛,印度「貴族」完全不進行任何體育運動身體行不行啊?關於這件事人家早就想出瞭解決方案——瑜伽和苦修。這讓我不得不佩服古代印度智慧,居然發明瞭一種能在靜止的狀態下鍛鍊身體延年益壽的方法(傳統的印度瑜伽是靜止練習的,現代的流瑜伽是後來才發明的),而且還結合了印度教對靈性的追求,簡直是為「貴族」度身定做的有木有?假如把瑜伽列為奧運會項目,印度大概能橫著走。比方說來一個項目,看誰能把手舉起來的時間長,哪個能比得過那個把右手舉了40年沒放下來過的苦行僧?連續十屆奧運金牌都讓他一個人包攬得了……
把手連續舉著40年沒放下來過的苦行僧,給他一塊「舉手」比賽的奧運金牌不冤吧?
02、體育基礎設施落後
退一步講,就算印度人民都很熱愛體育鍛鍊,且有條件脫產搞體育,他們也會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缺少場地。
我過去是一名跑步愛好者,但自從到了印度之後,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愛好,因為實在找不到可以跑步的地方,有氧運動只能靠動感單車和跳繩。
跑步難道不應該是對場地要求最低的鍛鍊之一嗎?大馬路上不就能跑嘛?來過印度的人應該都對印度混亂的馬路印象深刻,各種不守交通規則的行人車輛橫行無忌,簡直是在用生命跑步。而且印度也不是所有地方的馬路都平平整整適合跑步,在城裡經常能跑出越野賽的感覺。
在我來印度之前,我就覺得上海的濱江跑步道是生活在這座城市最大的福利,離開之後一定會讓我想念……果然
由於這邊馬路上砂石太多,我在外面走一圈經常鞋子會進很多砂石,然後鞋墊就這樣生生磨穿了,這可怎麼跑步?你問印度人是怎麼解決的?他們一般都穿涼鞋或拖鞋,或者就是穿著長褲可以蓋過鞋幫。不會有人像我這樣短褲+運動鞋的穿法
那麼隨便找個學校操場不就行了嘛?重點來了——首先,印度的很多學校壓根兒沒操場;其次,那些有操場的學校,所謂操場往往只是一塊泥土平地;好一點的,泥土平地有條橢圓形的泥土跑道;再好一點的,跑道上鋪了煤渣,煤渣跑道在印度校園裡面算是高配。什麼?你問我塑膠跑道?我在谷歌地圖上用衛星視圖找了一大圈,只在德里大學和印度理工金奈校區找到塑膠跑道,印度理工金奈校區那個體育場是某個土豪冠名捐建的,我網上搜了圖片一看那是相當的奇葩啊,體育場裡面居然散養著印度羚羊,只可惜羚羊不能代表印度隊出戰奧運。
至於那些赫赫有名的頂尖學府如印度理工孟買校區、印度理工德里校區、貝拿勒斯大學,甚至都連一條煤渣跑道也沒有。另外,印度這個地方天氣本身就炎熱,也確實不怎麼適合開展體育訓練。按照我自己的戶外運動經驗,每到夏天體能得自動下調30%。印度常年夏天,卻很少有帶空調的室內體育場館——連跑道都沒錢修,更別提室內體育館了。體育運動本來就不是剛需,空調場館不但建設成本高,而且使用的時候還有電力成本,顯然不符合印度人民的需求。
我好奇地點進體育場看實景,驚呆了……這是動物園還是體育場?
乖乖,這是在非洲大草原上修的體育場嗎?
那天氣熱不是正好游泳嗎?印度人游泳應該很厲害吧?恰恰相反,由於游泳池在印度也是鳳毛麟角,因此從人口比例來看印度會正兒八經游泳的人很少,畢竟大多數人家門口都不會剛巧有一條適合學游泳的小河。可印度人民偏偏還特別喜歡去海灘,以海灘著稱的果阿(Goa)簡直是印度人民度蜜月的標配,但他們到了海邊只敢在水淺的地方玩。我去過很多海灘,幾乎沒怎麼見過印度人下海游泳。我的水性尚可,在印度海灘游泳好幾次都是包場——會游泳是一回事兒,會在有風浪的海裡游是另一回事兒。
說這些,只是讓大家感受一下在印度想要搞點體育鍛鍊有多困難,體育設施基建投入的缺乏無疑會成為發展體育的限制。大家想啊,即便你身體天賦跟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一樣好,可假如你從來沒機會學游泳,豈不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這個天分?我覺得以印度的人口基數,這個國家肯定不缺某些體育項目的天才。然而由於國家太拉胯,這些天才都直接被最基本的物質條件給篩選掉了,就好像莫扎特生在了一個沒有樂器的世界。
這次東京奧運會上,有個叫米拉拜·查努(Saikhom Mirabai Chanu)的姑娘拿了49公斤級的舉重銀牌,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在奧運舉重項目上拿銀牌。她的天賦之所以能被發現,是因為她12歲那年跟她哥哥去砍柴,哥哥拿不起來的大捆柴火,她卻能夠輕而易舉扛回家。這姑娘「天生神力」的故事被傳開,於是才有機會成為了職業舉重運動員,但她的訓練費用主要是自掏腰包。
03、只愛非主流
前面講的是競技體育,現在講講群眾體育。印度並不是沒有群眾體育,只不過這些群眾體育項目有些「非主流」——當然,這種非主流是對我們而言的,印度人自己覺得挺主流的。
印度的全民運動是板球(Cricket),板球在印度可謂無所不在,入門的門檻極低,只要有塊長條形的板子和一個球就能玩起來;對場地要求也低,一條車道那麼寬的地方就夠。板球這玩意兒是英國人發明的,隨著大英帝國的擴張傳播到了英國殖民地,在英聯邦國家很流行,由於其影響力僅限於英聯邦國家,因此沒有成為奧運項目(據說2028年或2032年可能成為奧運項目)。順便說一句,這些前英國殖民地有一個自己的「英聯邦運動會」(Commonwealth Games),縮小了圈子之後,印度依然被澳洲、加拿大、英國三國碾壓。
英聯邦運動會的獎牌排名。就算把板球列為奧運項目,印度也未必是澳洲的對手
可以說板球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當於棒球和籃球在美國文化中的地位,那些頂級球員走到哪兒都是超級巨星待遇,只要板球打得好,迎娶白富美不是夢。而且板球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展示競爭力的領域之一,印巴在板球賽上的對決,簡直堪比印巴戰爭的延伸。
印度另一個流行的體育項目是摔角,平時經常看印度電影的朋友應該會注意到印度的摔角文化。就拿這幾年的熱門電影來說吧,除了《摔跤吧!爸爸》之外,還有一部講摔角的電影叫《蘇丹》(Sultan),另外《小蘿莉的猴神大叔》(Bajrangi Bhaijaan)裡面也有訓練摔角的情節,而現實就跟電影里差不多,民間會有自發的摔角比賽,有著相當深厚的群眾基礎。
摔角是印度自古以來就有的傳統項目,印度史詩神話《摩訶婆羅多》中般度五子之一的怖軍(Bhima)、《羅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努曼(Hanuman)都是偉大的摔角手。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統的莫臥兒王朝統治印度期間,把波斯和蒙古的摔角術引入了南亞,形成了現代的印度式摔角「古什蒂」(Kushiti,也叫Pehlwani),在印度民間非常流行。不過呢,印度的摔角雖然有群眾基礎,奧運會上表現卻不咋地,從來沒拿過金牌,可能因為規則不太一樣。
說出來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匪夷所思,印度奧運歷史上最逆天的強項是曲棍球。在10米氣步槍個人項目金牌之前,印度一共拿過8塊奧運金牌,這8塊金牌全部來源於曲棍球這一團體項目。老實說我在印度從沒見過有人玩曲棍球,因此我也不清楚印度怎麼會這麼強。2018年亞運會曲棍球比賽中,印度男隊以26比0戰勝中國香港隊,這難道是在欺負小學生嘛?而且這還是基於最近這些年印度曲棍球已經大幅衰弱的實力。
曲棍球好歹大家還聽過,印度另一個強項估計很多人聽都沒聽過——卡巴迪(Kabaddi),亞運會和南亞運動會裡面有這個項目,印度是常勝冠軍。卡巴迪屬於印度原產的民間運動,我去研究了一下規則,發現這個比賽玩起來有點像升級版的老鷹抓小雞,兩隊人員互為攻守,靠觸摸到對方身體得分。我家附近有一塊空地,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中小學生在那裡接受卡巴迪的訓練,經過了一年多的招兵買馬,現在也算是人丁興旺。
最後我再跟大家說個真事,但你們聽起來會覺得好像段子:印度從來沒參加過任何一屆世界杯足球賽,1950年的時候印度隊雖然獲得過資格,卻沒有參加,因為世界杯賽規定運動員一定要穿鞋,可印度隊只會光腳踢球——人家就是這麼任性另類非主流!
04、奧運精神VS躺平主義
以上講的這幾點,應該說還只是屬於技術問題範疇。比方說一個小孩兒讀書不好,可能是因為沒錢上學,可能是因為不夠聰明,可能是因為不夠用心,這些都是技術問題;但如果一個孩子打心眼兒里相信「讀書無用論」,這就屬於觀念問題,那他哪怕再聰明、家庭提供的物質條件再好,也不可能讀好書。
印度最根本的原因出在觀念上——一句話,印度文化本質上是跟「奧運精神」相背離的。
「奧運精神」如何定義?我這裡不說什麼和平、友誼、團結之類的套話,咱們說點實際的——參加奧運會就是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強」,不斷地自我挑戰、超越極限……否則的話,幹嘛人人都想拿金牌?
可是「追求極致」從來都不是印度人的風格啊,印度文化講究的是湊合、夠用就好,精益求精、自我超越這種事情,說實話我在印度這些年還真沒見過。印度人碰到點困難要麼李代桃僵湊合著對付,要麼直接躺平。在我看來,「奧運精神」的本質正是在於「挑戰一件看起來不可能的事」,大家想想,對普通人來講,有資格參加奧運就已是無上的殊榮,意味著你在某個領域爬到了整個世界金字塔的頂端,往上爬的一路上得淘汰掉多少人啊?面對的是多麼激烈的競爭啊?按照印度人一貫投機的性格,挑戰極限顯然不是一樁有賺頭的生意,何必費那麼大勁兒去追求這些看起來鏡花水月的東西呢?既然難度這麼大,不如直接躺平算了。
現代賽場上的競技體育,說白了就是為了萬中無一的獲得獎牌可能性,義無反顧地投入上萬小時的汗水和努力——投入和回報如此不成比例,這不是傻嗎?
我曾經也質疑過中國的「舉國體制」究竟有沒有必要,通過中小學、體校、各級體育隊層層選拔,雖然最後有那麼幾個人能夠功成名就,但這選拔的過程多麼殘酷啊,那些最後被淘汰、或因傷病退出的運動員,他們作為「沈默的大多數」,豈不就這樣被犧牲掉了?為了幾塊金牌值得嗎?金牌能給老百姓當飯吃嗎?而當聽到那些曾經為國爭光的運動員退役後的落魄生活,更是讓我心裡不是滋味。
如果只呆在中國,我可能永遠不會明白我們國家在某些事情上所做的犧牲的意義。來了印度以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舉國體制」的激烈競爭和無情淘汰是很殘酷,可這不就是一種國家精神的所在嗎?假如只想做最保險最保本的買賣,不願意面對大浪淘沙的殘酷競爭,也不願加入更具挑戰但同時也有更多機遇的貿易協定,那我們就會變成像印度這樣的國家,碰到困難直接躺平。一個習慣躺平的國家,要怎麼去摸索一條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道路?怎麼去攻克那些世界最尖端的技術?怎麼去研究航空發動機?怎麼去製造光刻機?怎麼可能突破得了歐美對我們的技術封鎖?難道一看太難了就直接放棄嗎?這些領域的攻關,不就像一個個需要不計代價去奪取的奧運金牌嗎?
中國對疫情的防控措施,也是「舉國體制」的一次成功實踐。全世界只有我們,做到了將疫情撲滅這件其他國家都覺得「不可能的事」。再看看印度,碰到疫情爆發,覺得自己反正也是搞不定了,選擇直接躺平,其結果和代價大家也已經看到了。
奧運金牌確實不能給老百姓當飯吃,但「追求極致」、「挑戰不可能」的奧運精神,為了一個目標可以不惜代價的舉國體制,卻關係到我們國家的生死存亡……印度這種只想投機取巧不願直面困難的躺平國家,永遠不會懂。
結語
米拉拜·查努拿下舉重銀牌的消息給印度舉國上下打了雞血,然後呢,這兩天印度被一條新聞刷屏了——新聞裡說據「消息人士」稱,打破了世界紀錄的金牌得主侯志慧之前的檢測樣本裡面有「不良分析發現」(Adverse Analytical Finding),被要求進行進一步的興奮劑檢測。
後台也有讀者私信問了我這事兒,首先,這個消息本身來自匿名人士,不排除造謠生事的可能性,並沒有查到奧委會官方的相關消息;其次,「不良分析」結果跟興奮劑是兩回事兒,將兩者混為一談顯然別有用心;第三,運動員在打破世界紀錄成為冠軍之後接受檢測屬於常規操作,根本就不應該是什麼新聞。
然而在根本就沒有得到確鑿消息的情況,所有的印度媒體都跟自己打了興奮劑一樣,紛紛預測侯志慧將無法通過檢測,從而被褫奪冠軍頭銜,這樣的話,他們的米拉拜·查努就會自動晉升冠軍……那些新聞標題的口氣,說得好像米拉拜·查努已經拿了金牌一樣。事實上,反而是印度女子舉重隊,在2000年曾經因為使用興奮劑而被禁止參加所有國際賽事一年,這是名副其實的「以己度人」。
我太太看我在寫這篇東西,還來問我:你們的運動員到底有沒有通過檢測啊?我白了她一眼,說:要是沒通過檢測,你們印度媒體早就當作爆炸新聞來報導了,你肯定會知道,不用來問我;印度媒體什麼都不說,就說明通過了檢測。就好像你們新聞裡報導的永遠是抓到「中國間諜」,釋放這些抓錯的人的時候從來不會報導,這就是你們所謂的「新聞自由」。
一個國家,技不如人的時候,不是想著要如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卻將成功的希望完全寄託在怎麼給對手落井下石,真不知該讓人覺得是可悲可恨還是可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